银屑病的免疫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发病涉及多种因素.免疫失调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在表皮、血清和淋巴细胞里都发现有异常.银屑病的免疫失调:表皮:已证明银屑病的表皮里有免疫球蛋白、补体和抗IgG因子.Beutner等用免疫荧光技术描述了银屑病表皮的角质层(SC)抗体沉积物.这种抗体存在于正常人的血清中,但不与相应的抗原接近.患银屑病时,这种抗体在表皮中出现,并与SC抗原起反应.

其他文献
一般认为,麻风的潜伏期大约是4年,胎盘很难传染麻风杆菌。4岁以下的儿童很少发生麻风病,如3岁以下的婴儿偶尔发病可能是严重感染,或者是子宫内感染。但最近发现,甚至停止治疗后复发的结核样型麻风患者的分枝杆菌抗体水平升高。因此认为临床出现活动性症状前抗体水平可以作为麻风的诊断试验。
期刊
本文介绍矫治爪形手的一种新手术方法。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靠远侧掌横纹远侧作一长约6cm横切口,并切开掌筋膜,避开神经血管束。作钝性解剖,显露环指掌指关节囊,并确定纤维性屈肌腱鞘的起点,即屈指深肌腱入腱鞘的部位。
期刊
本文报告首次对一例全身脓疱性银屑病的幼儿用小剂量Tigason治疗有效。
最近几篇文献复习都以大疱性类天疱疮和其它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联系为主题,其中报告与大疱性类天疱疮伴发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恶性贫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肌炎、风湿性多肌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寻常性天疱疮、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白癜风、斑秃和银屑病.最近尚报道有桥本氏甲状腺炎.
本文报道1例坏疽性脓皮病女孩,伴有选择性IgA缺乏,并有家族史。患者女,4岁,病期5月,因脓毒性发热和溃疡性口炎入院。住院期间发生疼痛性结节、水疱、脓疱,并迅速发展为大的溃疡。经治疗一般情况改善,口腔损害痊愈,但皮肤溃疡无好转,故转地求治。入院体检在四肢、头、臀部有42个溃疡,部分位于以前注射部位。溃疡2~5cm直径大小,基底呈红色颗粒状,边缘呈紫色水肿性隆起。免疫扩散试验显示IgA几乎完全缺如(
脑交叉反应性淋巴细胞毒素或神经元抗体,已被提出是神经精神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发病的基本机制。为此,作者对54例SLE病人,其中33例(61%)NP―SLE(18例弥漫性NP―SLE、12例局灶性NP―SLE、3例两者具有)、以及77例对照者(类风湿性关节炎25例;非SLE的自身免疫性或结缔组织病15例;与SLE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无关的精神病12例;以及健康成人25例)的血清进行了抗神经元抗
病毒性肝炎的皮肤表现多种多样,表现为坏死性结节性紫癜伴多形红斑样损害者极为罕见,本文报告一例。患者女性75岁,1983年8月1日因皮疹,发热伴以腕和肘为主的关节癌8天来诊。检查发现下肢和臀部有大疱性坏死性紫癜,有些损害呈结节性。皮损初起时为瘙痒和红斑。一般情况良好。入院后2天出现多形红斑样播散性红斑性损害。血细胞计数和蛋白电泳正常。
期刊
用微孔过滤和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消化,测双链DNA免疫复合物(DNA-ICs)的一项新技术,已证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高度特异性。本研究旨在从下述3方面对这项技术在SLE中的意义进行评价:(1)作为疾病活动的一次监护试验;(2)临床上无活动指征时,血循环中DNA-ICs的出现是否预示活动性疾病的发作;(3)DNA-ICs实际水平与急性发作的严重性之间的关系。
期刊
DNA
本文报告两例肾移植受者发生皮肤着色真菌病,并用局部切除和酮康唑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例一为33岁女性患者,在肾移植后2年于右小腿后侧皮肤出现几个紫色结节,以后一个结节破溃流出脓血性液体.结节病理检查发现上皮样巨噬细胞内有许多暗色酵母样菌,培养为裴氏着色真菌.
本文报告一例具典型色素性荨麻疹皮肤表现的患者。皮肤表现先于急性无标记细胞型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的末梢血液改变。皮肤活检证实该皮肤表现是由于白血病的浸润。化疗可使皮疹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