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初中数学成绩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竟然大幅度下降、甚至有不及格的现象。对于普通学生,学起数学来就是更加吃力。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走出困境,提高学习成绩,笔者在这里就高中的数学教学谈点粗浅看法。
一、加强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习惯及解题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具体表现在只是听课,抓不住老师讲课的要点,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弄清,更谈不上寻求只是间的联系。对概念性质,定理一知半解,课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机械模仿,于是形成学习的障碍。因此,一进入高一阶段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
1.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预习时,要让学生把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自己难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号。
2.培养上课做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将上课讨论的问题、使用的方法一一记下。课本上有的,在课文相应位置上做上记号(下划线、波浪线、圈圈、打记号),根据重要的程度打上不同的记号;课本上没有的,就要记到笔记本上。内容少的,可做全文记录;内容长的,咋做提纲式或摘要式记录。
二、强化兴趣养成,激发学习主动性
兴趣来源于目的、来源于人的求知天性、来源于喜悦。学习活动是充满着种种困难,如果这个困难被克服了,就会产生一种喜悦,这种情况多次出现以后,个体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也会推动学习,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这种强化多了,就不断地推动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由问题的有趣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的文化价值,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编制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索。
2.合理控制“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按照小步走,有提高的原则,教师可在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既知识增长点设计问题,推出层次性、递进性的题组;必要时,还可以补充反例或复式题组或题解让学生辨析,再配合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揭示数学本质,解疑释难增信心
小学和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大量的数学知识,能力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但由于社会家庭的原因,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考分上,没有时间,没有意识来考虑为什么要学数学。以至于一旦遇到挫折,就心灰意懒、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入学第一课就应从思想上武装我们的学生,告诉学生数学有两个功能:①数学是工具,在生产、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和科学生产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原理。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原理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完成工作任务。②数学是良好的思维训练的体操,娴熟高超的体操技能需要时间和合理的训练。数学思维主要就是联系的思维——同类事物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数与形的强制联系等等。这些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构成了数学。对这些联系认识的深浅显示了个人的数学水平。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主要就是学习探索这些联系的过程。而小学、初中的数学内容侧重套用公式法则。许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以前的观念和方法来学高中数学,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因此,入学之初,就要向高一新生介绍数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复杂多变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
高中数学一开始学习,就会碰到集、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单调性、奇偶行。这些知识点概念多、逻辑推理高、灵活性强、难度大,学生一接触就会出现分层。所以,要求我们数学老师一定要加强课后辅导,及时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初中基础差,还是一开始不适应高中段的学习。如果是基础差,就要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初高中衔接内容,使他们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达到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的目的。如果是对高中段新学习方法不适应,就要及时将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明辨“是非”,逐步解决学习难点,以扫清学习上的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其次,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讲课。在数学辅导课或数学课堂上,经常指导成绩较好的学生(课前细心指导、安排)轮流讲解学习体会、内容要点、问题回答;还可以指导学生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即可开展互帮互助,又可加强数学学习的探讨,会起到对方面的效能。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轮流自主办数学小报,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更是富有成效的。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好上好每一课
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内容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及思维状况,做好衔接内容及每节课的起始教学。在高一授课时,应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立足于学生能听懂会做的练习题、问题。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入门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讲清每一个概念、性质定理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包括分类讨论、整体化、构造思想及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切记过早地与高考题型进行教学。切实做到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水平出发进行教学,提高质量,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正视教材及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发现教学创设情境(如简明、新颖、贴切)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的探索引导到最近发现区,启发学生大胆联想、猜测以发现“成果”,以务实的态度治教治学,让学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师生互启互发,使师生的思维融为一体,以最大热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一定能解决高一学生成绩下降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
一、加强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习惯及解题方法仍停留在初中阶段,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具体表现在只是听课,抓不住老师讲课的要点,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弄清,更谈不上寻求只是间的联系。对概念性质,定理一知半解,课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机械模仿,于是形成学习的障碍。因此,一进入高一阶段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
1.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预习时,要让学生把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自己难理解的部分做上记号。
2.培养上课做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将上课讨论的问题、使用的方法一一记下。课本上有的,在课文相应位置上做上记号(下划线、波浪线、圈圈、打记号),根据重要的程度打上不同的记号;课本上没有的,就要记到笔记本上。内容少的,可做全文记录;内容长的,咋做提纲式或摘要式记录。
二、强化兴趣养成,激发学习主动性
兴趣来源于目的、来源于人的求知天性、来源于喜悦。学习活动是充满着种种困难,如果这个困难被克服了,就会产生一种喜悦,这种情况多次出现以后,个体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也会推动学习,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这种强化多了,就不断地推动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由问题的有趣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的文化价值,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编制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索。
2.合理控制“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按照小步走,有提高的原则,教师可在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既知识增长点设计问题,推出层次性、递进性的题组;必要时,还可以补充反例或复式题组或题解让学生辨析,再配合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揭示数学本质,解疑释难增信心
小学和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大量的数学知识,能力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但由于社会家庭的原因,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考分上,没有时间,没有意识来考虑为什么要学数学。以至于一旦遇到挫折,就心灰意懒、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入学第一课就应从思想上武装我们的学生,告诉学生数学有两个功能:①数学是工具,在生产、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和科学生产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原理。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原理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完成工作任务。②数学是良好的思维训练的体操,娴熟高超的体操技能需要时间和合理的训练。数学思维主要就是联系的思维——同类事物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数与形的强制联系等等。这些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构成了数学。对这些联系认识的深浅显示了个人的数学水平。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主要就是学习探索这些联系的过程。而小学、初中的数学内容侧重套用公式法则。许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以前的观念和方法来学高中数学,就显得无用武之地了。因此,入学之初,就要向高一新生介绍数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复杂多变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
高中数学一开始学习,就会碰到集、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单调性、奇偶行。这些知识点概念多、逻辑推理高、灵活性强、难度大,学生一接触就会出现分层。所以,要求我们数学老师一定要加强课后辅导,及时分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初中基础差,还是一开始不适应高中段的学习。如果是基础差,就要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初高中衔接内容,使他们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达到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的目的。如果是对高中段新学习方法不适应,就要及时将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明辨“是非”,逐步解决学习难点,以扫清学习上的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其次,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讲课。在数学辅导课或数学课堂上,经常指导成绩较好的学生(课前细心指导、安排)轮流讲解学习体会、内容要点、问题回答;还可以指导学生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即可开展互帮互助,又可加强数学学习的探讨,会起到对方面的效能。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轮流自主办数学小报,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更是富有成效的。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好上好每一课
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内容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及思维状况,做好衔接内容及每节课的起始教学。在高一授课时,应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立足于学生能听懂会做的练习题、问题。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入门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讲清每一个概念、性质定理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包括分类讨论、整体化、构造思想及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切记过早地与高考题型进行教学。切实做到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水平出发进行教学,提高质量,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正视教材及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发现教学创设情境(如简明、新颖、贴切)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的探索引导到最近发现区,启发学生大胆联想、猜测以发现“成果”,以务实的态度治教治学,让学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师生互启互发,使师生的思维融为一体,以最大热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一定能解决高一学生成绩下降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