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耿派脸谱的艺术特色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13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戏曲脸谱,作为一种符号,是一种中国戏曲独有的化妆造型艺术。秦腔,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古调独弹”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它荟萃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甘肃秦腔脸谱分为三大流派,其中,中路秦腔“耿家”脸谱在甘肃业界独树一帜。
   关键词:秦腔脸谱 耿派脸谱 艺术特色
   脸谱,作为一种符号,是一种中国戏曲独有的化妆造型艺术。它在舞台演出中以程式化的化妆谱式、绚丽鲜艳的色彩、夸张独特的图案,形象的再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中国戏曲脸谱,这些表象上绚丽多彩的面部图案,在美术的范畴中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秦腔荟萃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随着秦腔在世界的传播,绘制秦腔脸谱的流派异彩纷呈,仅甘肃秦腔脸谱就分为三大流派,分别是以兰州耿忠义、陇南李炳南、陇东畅金为代表的中路、南路、东路三大脸谱流派。其中,中路秦腔“耿家”脸谱在甘肃业界独树一帜。
   一.秦腔脸谱溯源
   戏曲脸谱,即勾画在脸上的图腾。如果说戏剧是舞动的花朵,脸谱则是那散发着文化灵韵的一瓣馨香。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在1988年《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展览》会上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1]脸谱,是写在戏曲净行和丑行角色脸上的特殊图形,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程式手段,它既和客观物象保持着一定距离,同时又和每个观众的人生态度紧密相连,故而能够把角色内心的善、恶、美、丑炼化成纹饰语言和色块语言,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含义,让观众在与其的第一照面中,便能识辨忠奸善恶。所谓“白脸曹操”、“黑脸包公”、“红脸关公”等等,正执此而说。因此,戏曲脸谱,既具有超逸意义的美,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真。
   陕甘虽同为秦地,但脸谱在甘肃的发展似乎得天独厚。原因在于甘肃秦腔素以净、生行当为主,演出多为侠义忠烈、神仙道法之类的剧目。早在万历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中就有净角在西北最早的文字记述。因该出以甘肃西秦腔为主要演唱强调,所以也可视为西秦腔演出本。从该出表现的内容和人物扮演来看,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净扮”的顾老儿,还是“贴扮”突然改成僵尸“鬼面”的殷凤珠,都属于“满脸石灰,更有些黑道儿抹”的人物。尤其在清咸、同以后,河陇各大小戏班,多取封神、列国、三国等演义小说为题材,编演连台本戏,这些剧目又以斗法之神道、骁勇之武将以及性格暴猛之人为居多,他们大都以净行应工,由此不仅造就诸如三元宫、福庆子、唐华等一批花脸精英翘楚,还促成甘肃秦腔脸谱艺术之流派竞妍,呈盛一时。清末甘肃学人牛芮青在其《陇上优伶志》中曾评述三元官在《黄花山》扮演闻太师,他“先以荞麦面薄匀称其脸,复以金箔贴面上,额上一目以面为棱,中嵌一珠,烨烨有光。”[2]。
   早期的秦腔演出化妆比较简单,即如杂剧演出时,仅以黑白二色“涂面敷粉”(温庭筠《乾巽子》 ),“粉墨登场”这则成语即源于此。宋代颇为兴盛的皮影戏影人面部的刻画亦仅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3]。到了明代,秦腔戏剧脸谱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可从当时的木版彩色年画、门神中得到印证。清代由于剧目内容的拓展、行当的细化,净角便有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的区别,并且用红、黑、蓝、黄、金等不同色彩来表现角色的性格。为了适应剧目内容的需要,艺人们创作绘制的脸谱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规范化的脸谱,还将其画在纸上师承流传。
   辛亥革命前后,甘肃秦腔舞台又出现了一位技压群雄的净行花面人物——耿忠义。他在继承前人脸谱创造成果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脸型条件与艺术理解,发展并创造出以“瘦而长”为特点的“耿家脸谱”。“耿家脸谱”深受甘肃人民的喜爱,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已成流风所向,并进入市场领域,小吃摊贩、商店字号等均作为张贴画,居民厅堂之陈设、节令所贴之门神而广为传用,这些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耿家脸谱在兰州戏迷中的影响。至今,它依然作为兰州文化符号而享誉民间,并由此推动了甘肃秦腔脸谱的传承和发展。
   二.耿派脸谱
   秦腔耿派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清光绪年间,由耿忠义老先生始创。因他的表演手法新颖,风格独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历经一个多世纪,在几代巨匠的继承发扬下,不断创新、改进,赢得广大观众、同行和专家的喜爱、认可。特别是一套别具风格的秦腔耿派脸谱,使耿派艺术更加完美,深入人心,成为秦腔艺术殿堂中盛开的奇葩。
   耿忠义(1884——1947),甘肃通渭安远镇(现甘谷安远镇)人,生于1884年,清光绪年间。其父是兰州名伶舞官的高徒,主工须生。耿忠义自幼受父辈熏陶栽培,加之天资聪颖,学业大进。其父病故后,他又拜在唐华门下学艺,主工小生,以《辕门射戟》、《忠义侠》最为轰动,后改须生又兼花脸。在长期的艺術实践中,广学多闻,博采众长,他把形体动作表演和化妆、造型、服装、道具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所以,在金城秦腔界中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成了秦腔耿派艺术。他的代表剧目及塑造的代表人物形象有:《火焰驹》中的艾谦、《黄花山》中的闻仲、《太湖城》中的孙武、《血诏带》中的曹操等。
   在秦腔耿派艺术中,脸谱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耿忠义依自己脸型较为瘦长的特点勾画脸谱,且距耳际一指余显露本色不施彩,以便挂髯插鬓,这样可使脸谱布局得当,章法合理。“耿派脸谱”笔锋如芒、勾勒入微、色块明显、特点突出,讲究庄重、大方、美观、干净、生动,在甘肃秦腔界不仅成为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是流传于民间的美术品。后经耿派几代传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和提高,使耿派脸谱更加完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戏曲界和专家的重视。
   三.耿派脸谱的主要特点
   (一)创意新颖、描绘精美、笔法遒劲、勾画有力    近看细描细画,细致入微,远看粗眉大眼,粗犷威武。充分表现了剧中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耿派脸谱”之所以成为甘肃秦腔脸谱的一个流派,是它不但与京剧脸谱艺术差别较大,而且与以天水鸿盛社为代表的甘肃南路秦腔脸谱也不尽相同。就“包公戏”中的包拯脸谱和“三国戏”中的曹操脸谱为例,京剧包拯的脸谱以黑色为主,额间嵌白色斜月牙纹,三角眼,黑紫腮膛;南路及关中秦腔包拯脸谱额间嵌正面黄色月牙纹,月牙上有红色太阳纹,红色腮膛,且关中脸谱白眉中有黑纹。而耿派脸谱则额间为白色正面月牙纹,上有红色太阳纹,月牙侧面有红色麦穗状“通天柱”,粉红色腮膛,其寓意为月亮表示清正,太阳表示光明,“通天柱”及日月纹还表示包公断案白昼断阳,夜晚断阴的特点。京剧曹操脸谱白底小眼低额,额间点红表示奸雄。而耿派脸谱的曹操是白底高额大眼,高额能表现他统一汉室的雄心壮志,大眼能表现他识人善断洞察秋毫的智慧,突出了曹操除奸诈外他还是一代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的性格特点。
   耿派脸谱不同于其他剧种脸谱,还在于它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在一出戏中几次改变脸谱画法,使角色更加完美的表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血诏带》中的曹操三次改画脸谱,曹操的“三炷香”大白脸初为小眉杏核状圆眼,“三拷吉平”时改为大眉大眼,在额间除露“三炷香”并勾鼻梁;到后来,“逼宫”时再加大眼睛,眼梢下垂,加长“三炷香”,鼻梁加“血色”,以显满脸杀气。如《花线带》中的方腊额头画的蜡烛,开始烛光闪烁,随着他的步步失利,蜡烛改画为暗淡,直到改画为蜡烛熄灭。如《葫芦峪》中的诸葛亮在“拜台”一戏中当场改脸换胡须,还有《火焰驹》中艾谦的三场戏三次加画脸谱。脸谱的变化不但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更体现了戏曲脸谱艺术的特色。
   (二)强调色彩的浓淡对比和明暗反差,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用色分为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以黑、白、红、黄、绿主色,下五色以蓝、紫、灰、棕、粉配色,再加金、银二色为点缀。剧中人物性格以上五色区分:黑为“忠”、白为“奸”、红为“义”、黄为“刚”、绿为“烈”。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的黑脸代表“忠”、《白逼宫》中的曹操的白脸代表“奸”、《出五关》中的关公的红脸代表“义”、《黄华山》中文仲的黄脸代表“刚”、《斩单童》中的单童的绿脸代表“烈”等。
   (三)讲究用笔手法,体现艺术魅力
   甘肃脸谱,既重大笔挥洒,更重工笔细描,笔法有:勒、策、掠(剃)、侧、弩、琢、粲(捺),如飞如动,和书画家作画十分相似。尤其对眉、眼的勾勒要比陕西、京剧的勾法更具有写意性和夸张性。如对关羽、包拯这类忠良之士,多在正常眼形基础上加以夸张放大,形成竖眉大眼,给人以眉清目秀、堂堂正正之感;再如曹操这类人物的眼形,笔锋则由内外眼角分别向上、向下甩去,眼窝浓墨重抹,眼角工笔勾勒,托出三角眼形。各种人物性格的内在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构思造型中给人刀刻火烙的深刻记忆。
   风格独特的“耿家脸谱”以其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深邃的寓意、丰富着自身独特的写意与程式美,被誉为甘肃秦腔艺术皇冠上璀璨的红宝石。它不仅开创了甘肃秦腔净行演员瘦型脸谱之先河,而且多年来在甘肃秦腔舞台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臉谱流派。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国际剧协中国中心开发总公司、京剧脸谱艺术研究会.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展览[M].北京:中国戏剧家协会,1988.
   [2]王正强.寻考遁迹的甘肃秦腔[J].甘肃艺苑,2021.(01):25..
   [3](宋)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95.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思维培养、文学艺术赏析与价值评判观念树立等,都属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培养项目。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影射出时代背景、阶级统治关系与社会思想等,透过人物形象可以更好理解文章立意以及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初中阶段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思维启发与价值观念教育等。深度学习就提供了一套相对全面的教学体系,其蕴含的建构主义
内容摘要:相较于城市初中语文,农村初中语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学水平和学生生活也不同,通过开展农村生活化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真谛,并且丰富与完善他们的语文知识,那么需要针对初中生这一生活主体,转化成他们的内在需求,使其通过生活实践掌握语文知识,并且提高生活质量,培养良好情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生活化作文教学具备的特点以及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展开研究,先提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然后总结了几点“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明确教学重点内容和改革方向、更新语文教材、设计专业化语文实践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旨在顺应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满足“面向职业”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面向职业 中职 语文教学   目前,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提升迅速,中
内容摘要:从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出,在其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同问题,问题的出现影响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应该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重点与关键,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取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职业能力   在高职教学中,语文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教学工作的更好落实,使得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知识,拓展学生知识层面。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提升,鲁迅的作品是很好的范文,值得选入教材,但其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学毕业生对鲁迅的认识情况,并根据小调研分析学生认识与课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及原因,最后結合实际,对提升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的效果提出方法、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 鲁迅 认识研究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中学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互联网及各种现代化智能产品的普及,学生的娱乐方式也走向了多元化。现代文学在描写手法、叙述角度、文章结构上都体现出了现代化特征,烙印着时代元素。学生学习现代文学时。时常出现内容与实际脱钩的现象,难以深入领会现代文学的魅力。再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会出现问题,造成我国现代文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所以,必须对现代文学的课程教学状况予以全面分析,从其中寻找问题的根本。   关
内容摘要:朱自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艺术,尤其对通感艺术“情有独钟”,其散文中的通感艺术准确而奇妙,感觉借移类型多样,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他的散文中所运用的通感艺术不仅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加强事物的某种特征和性状,巧妙地揭示了自己瞬间的艺术感受,增强了文采的艺术效果,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而且也十分有利于调动读者积极的审美心理因素,进入艺术美的胜境。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通感 意境 审美   通感又
内容摘要: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读写结合教学法是针对语文教学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读写教学法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进行分析,研究读写教学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利用讀写教学法更好地促进小学写作教学。   关键词:读写教学法 小学语文 写作 实践   语文作为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必修课,对学生个人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作为语文学
内容摘要:当下,我们正处在科技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时代,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大学语文在线课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等措施来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生
内容摘要: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促进教育体制改革进步的同时,现代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校院校大学语文是一门与人文相结合具有职业特征的基础教育教学课程。由此可见,高校语文教师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不断充实语文课程教学手段。本文从现阶段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