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学科素养相互渗透。那么应如何进行学科渗透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呢?本文就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学素养的渗透,利用语文知识辅助教学,从诗词、谚语、成语、修辞方法等四个方面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机渗透作了尝试。
关键词:诗词谚语;成语修辞;科学教学;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95-02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注意学科渗透,我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尝试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辅助教学,起到了初步成效。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科学教学中最常运用的讲述法就是以它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我常提出以诗词、谚语、成语、修辞等为载体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进行文学素养的渗透,谈几点不成熟的方法。
一、诗词在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课怎么会与诗歌有关呢?其实许多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知识。在教学中把有关诗词渗透进来,能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觉,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加深理解有关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可谓一举多得,如:在“气候”的教学中,可以先朗誦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欣赏完优美的诗句,学生自然会考虑到“为何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却刚刚开放?”这时学生会积极展开讨论,教师便抓住时机,层层引入,完成本节教学。在“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中引用了“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对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旋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学生听后自然会对所学的知识格外感兴趣并且印象特别深。
二、谚语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中重视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将科学融入实践。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能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把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谚语引进课堂,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现象。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采用“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引入,提出问题:水中月和镜中花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吗?以此引发学生积极讨论,使学生明白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一农谚充分体现了水和矿物质元素对植物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植物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育,植物的体内和体外,都必须有足够的水同时存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另一方面则说明,除了水分以外,植物还需要各种矿物质元素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此外,“有水无肥一半收,有肥无水看着丢”、“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等都是对水分和无机盐在农业生产中重要性做出的恰当评价。以上这些谚语,在教学中适时引入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如: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这正是对食物链的生动描绘。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我们还熟悉这样一句最通俗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德曼才得以从食物链角度揭开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奥秘,发表了轰动生物学界的第一篇论文。在教学中引用这一谚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激趣和升华知识的效果。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用“一条绳上的蚂蚱”来说明串联的特点;用“磨刀不误砍柴功”来分析改变压强的方法;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了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借用“马尾巴穿不起豆腐”说明摩擦力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又说明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三、成语教学中的渗透
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分析通常不感兴趣,往往只是被动的分析,把科学问题以成语为载体提出,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学生会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分析过程中去,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挖掘成语中的科学知识将其用于教学,或做导言,或做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文学修养的培养。有些成语本身涉及丰富的科学知识,如能深入思考、综合运用,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科学知识运用的局限性,能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如坐针毡”,引导学生分析:坐针毡与普通座位的感觉有何不同,造成不同效果的原因等,学生在谈笑中积极思考,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压强概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引入“破釜沉舟”,对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中可使学生分析“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扬汤”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加快了蒸发,蒸发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停止了沸腾;而“釜底抽薪”则说明了沸腾需吸收热量,并且还蕴含了木柴燃烧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科学道理。“耳听八方,眼观四面”很好地说明了声音和光传播的区别;“偕老同穴”表示生物的共栖现象;“作茧自缚”表示适应的相对性;“金蝉脱壳”表示变态现象;“飞蛾扑火”表示趋旋光性;等等。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四、修辞教学中的渗透
修辞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述得更好,常见的方法有比喻、拟人、设问等,这对于学生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比喻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我在初一自然科学下册各种组织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用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文学形象比喻。分生组织——雨后春笋,机械组织——不屈不挠,输导组织——藕断丝连,保护组织——出淤泥而不染。讲种子结构,我做了如下比喻:种子——襁褓儿,种皮——包裹的衣物,胚——小宝贝,胚乳——奶粉袋,休眠——沉睡态。再如拟人,我在教学“适应现象”时做如下比拟:保护色——我不在这里,警戒色——我在这里,但不要碰我,拟态——我不在这里,我是XX。设问是教学中经常采取的方法,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多种多样,其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主阵地。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拓展教学外延,精心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知识传授多样化、生动化,将思想性和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相结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复合型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蕙芝.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崔金赋.情境教学的功能及运用原则[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关键词:诗词谚语;成语修辞;科学教学;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95-02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注意学科渗透,我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尝试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辅助教学,起到了初步成效。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科学教学中最常运用的讲述法就是以它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我常提出以诗词、谚语、成语、修辞等为载体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进行文学素养的渗透,谈几点不成熟的方法。
一、诗词在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课怎么会与诗歌有关呢?其实许多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知识。在教学中把有关诗词渗透进来,能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觉,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加深理解有关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可谓一举多得,如:在“气候”的教学中,可以先朗誦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欣赏完优美的诗句,学生自然会考虑到“为何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却刚刚开放?”这时学生会积极展开讨论,教师便抓住时机,层层引入,完成本节教学。在“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中引用了“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对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旋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学生听后自然会对所学的知识格外感兴趣并且印象特别深。
二、谚语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中重视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将科学融入实践。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能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把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谚语引进课堂,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现象。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采用“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引入,提出问题:水中月和镜中花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吗?以此引发学生积极讨论,使学生明白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一农谚充分体现了水和矿物质元素对植物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植物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育,植物的体内和体外,都必须有足够的水同时存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另一方面则说明,除了水分以外,植物还需要各种矿物质元素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此外,“有水无肥一半收,有肥无水看着丢”、“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等都是对水分和无机盐在农业生产中重要性做出的恰当评价。以上这些谚语,在教学中适时引入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如: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这正是对食物链的生动描绘。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我们还熟悉这样一句最通俗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德曼才得以从食物链角度揭开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奥秘,发表了轰动生物学界的第一篇论文。在教学中引用这一谚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激趣和升华知识的效果。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一个巴掌拍不响”说明了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用“一条绳上的蚂蚱”来说明串联的特点;用“磨刀不误砍柴功”来分析改变压强的方法;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了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借用“马尾巴穿不起豆腐”说明摩擦力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又说明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三、成语教学中的渗透
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分析通常不感兴趣,往往只是被动的分析,把科学问题以成语为载体提出,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学生会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分析过程中去,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挖掘成语中的科学知识将其用于教学,或做导言,或做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文学修养的培养。有些成语本身涉及丰富的科学知识,如能深入思考、综合运用,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科学知识运用的局限性,能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如坐针毡”,引导学生分析:坐针毡与普通座位的感觉有何不同,造成不同效果的原因等,学生在谈笑中积极思考,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压强概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引入“破釜沉舟”,对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中可使学生分析“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扬汤”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加快了蒸发,蒸发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停止了沸腾;而“釜底抽薪”则说明了沸腾需吸收热量,并且还蕴含了木柴燃烧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科学道理。“耳听八方,眼观四面”很好地说明了声音和光传播的区别;“偕老同穴”表示生物的共栖现象;“作茧自缚”表示适应的相对性;“金蝉脱壳”表示变态现象;“飞蛾扑火”表示趋旋光性;等等。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四、修辞教学中的渗透
修辞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述得更好,常见的方法有比喻、拟人、设问等,这对于学生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比喻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我在初一自然科学下册各种组织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用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文学形象比喻。分生组织——雨后春笋,机械组织——不屈不挠,输导组织——藕断丝连,保护组织——出淤泥而不染。讲种子结构,我做了如下比喻:种子——襁褓儿,种皮——包裹的衣物,胚——小宝贝,胚乳——奶粉袋,休眠——沉睡态。再如拟人,我在教学“适应现象”时做如下比拟:保护色——我不在这里,警戒色——我在这里,但不要碰我,拟态——我不在这里,我是XX。设问是教学中经常采取的方法,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多种多样,其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主阵地。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拓展教学外延,精心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知识传授多样化、生动化,将思想性和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相结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复合型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蕙芝.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崔金赋.情境教学的功能及运用原则[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