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饰文章》是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的内容。教材中以一篇文章为例讲解文字和段落操作的步骤。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和精讲点拨相结合的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信息技术课“重技术,轻素养”的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信息技术的价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技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章的修饰,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角度,体验字体、字号、行距、首行缩进等技术在格式修饰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修饰格式,对文章进行规范化修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技术。
教学难点:对字体等格式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课件、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两张初一语文课文《理想》的图片,一张是课本《理想》的图片,一张是只有《理想》内容的文本,没有任何修饰。
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你更喜欢读哪一篇?
生(异口同声):第一篇。
师:你为什么喜欢读第一篇?
生:第一篇好看。
生:第一篇整齐。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怎样让文章变得好看、整齐呢?今天我们就来当“美容师”,修饰你手中的文章,看谁是最厉害的“美容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感知文章修饰的作用(格式规范,版式宽松,便于阅读与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前置补偿,初步感知
师:修饰文章从哪里入手呢?你知道一篇文章由几部分组成?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打开初一语文课本名篇《理想》图片,明确标题、正文、注释部分。
(2)通过操作讲解加粗、倾斜、加着重号等功能的意义。
(3)结合写作习惯,和学生一起总结文章排版的格式(如标题居中、段首空两字符、对字号的要求、注意段间距、行距等)。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章的一般组成,知道了怎样去修饰文章。下面,就开始“美容师”的工作。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课本中名篇《理想》,介绍文章的组成以及文章修饰内容,为学生自主探究扫清障碍,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探究实践,完成任务
师:请同学们打开《为学》(文章出自初一语文课本),按照提示完成正文字体、标题字体、标注字体和段落格式的设置。
小组长负责指导本组成员完成任务。之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设计意图:(1)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小组合作,既可以将这种差异变成教学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多种学习形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练习素材选用初一语文课本中的《为学》,学生更熟悉来自课本的素材,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4.展示反馈,精讲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机上汇报学习情况(每小组演示任务中一个知识点的操作过程)。其他小组根据小组汇报情况进行补充。教师对各知识点的操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精讲,最终达到突破重点的目标。
5.应用新知,小试牛刀
开展“假如我是设计师”活动。
师:古诗《望庐山瀑布》或故事《画蛇添足》,如果出现在下面不同类别的刊物上,设置成什么格式最合适?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两篇文章任选其一进行修饰。(友情提示:要根据不同刊物特点。)
①儿童类图书:字体活泼、色彩鲜明、字号较大(保护眼睛)……
②报纸类:字体规范、便于阅读、排版整齐、标题醒目、引起注意……
③课本:格式规范、版式宽松、便于阅读与记忆……
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
设计意图:选择有目的且有一定开放性的任务作为教学素材,既给学生提供巩固新知的机会,又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友情提示和思考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加深对字体等格式的认知。
6.成果展示,课堂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请各组首先进行自我评价,之后推选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要阐明设计的意图。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形成本节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作品,再次让学生体会对文章字体、段落等修饰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归纳,让学生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五、教学反思
1.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背景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在开始设计本节课时,我没有考虑到前置补偿中提到的让学生了解文章排版格式,导致在段落设置时,学生不明白“首行缩进”、“段前段后间距”、“行距”这些词的意思。即使按要求完成了任务,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小组合作、分层教学,把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如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让课堂更加高效,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如果目标定得太高,有些学生完成不了,索性就不做了。反之,好学生完成了就无事可做,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和分层教学,把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当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小老师”。角色的转变会让学生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学习字体、段落格式设置时,我没有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跟做的办法,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长负责指导本组成员。
3.活学活用,在应用中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
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聊天,但不爱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除了游戏的吸引力很大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用不到,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环境。此外,我们忽视了信息技术应作为一种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的有效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在应用中体验信息技术的意义,远比机械地完成练习任务更有价值,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假如我是设计师”这个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设计的。这个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使用对象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将本节课学习的字体、段落设置等内容应用其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教研室山东淄博市张店区马尚一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技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章的修饰,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角度,体验字体、字号、行距、首行缩进等技术在格式修饰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修饰格式,对文章进行规范化修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字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技术。
教学难点:对字体等格式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课件、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两张初一语文课文《理想》的图片,一张是课本《理想》的图片,一张是只有《理想》内容的文本,没有任何修饰。
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你更喜欢读哪一篇?
生(异口同声):第一篇。
师:你为什么喜欢读第一篇?
生:第一篇好看。
生:第一篇整齐。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怎样让文章变得好看、整齐呢?今天我们就来当“美容师”,修饰你手中的文章,看谁是最厉害的“美容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感知文章修饰的作用(格式规范,版式宽松,便于阅读与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前置补偿,初步感知
师:修饰文章从哪里入手呢?你知道一篇文章由几部分组成?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打开初一语文课本名篇《理想》图片,明确标题、正文、注释部分。
(2)通过操作讲解加粗、倾斜、加着重号等功能的意义。
(3)结合写作习惯,和学生一起总结文章排版的格式(如标题居中、段首空两字符、对字号的要求、注意段间距、行距等)。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章的一般组成,知道了怎样去修饰文章。下面,就开始“美容师”的工作。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课本中名篇《理想》,介绍文章的组成以及文章修饰内容,为学生自主探究扫清障碍,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探究实践,完成任务
师:请同学们打开《为学》(文章出自初一语文课本),按照提示完成正文字体、标题字体、标注字体和段落格式的设置。
小组长负责指导本组成员完成任务。之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设计意图:(1)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小组合作,既可以将这种差异变成教学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多种学习形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练习素材选用初一语文课本中的《为学》,学生更熟悉来自课本的素材,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4.展示反馈,精讲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机上汇报学习情况(每小组演示任务中一个知识点的操作过程)。其他小组根据小组汇报情况进行补充。教师对各知识点的操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精讲,最终达到突破重点的目标。
5.应用新知,小试牛刀
开展“假如我是设计师”活动。
师:古诗《望庐山瀑布》或故事《画蛇添足》,如果出现在下面不同类别的刊物上,设置成什么格式最合适?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两篇文章任选其一进行修饰。(友情提示:要根据不同刊物特点。)
①儿童类图书:字体活泼、色彩鲜明、字号较大(保护眼睛)……
②报纸类:字体规范、便于阅读、排版整齐、标题醒目、引起注意……
③课本:格式规范、版式宽松、便于阅读与记忆……
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
设计意图:选择有目的且有一定开放性的任务作为教学素材,既给学生提供巩固新知的机会,又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友情提示和思考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加深对字体等格式的认知。
6.成果展示,课堂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请各组首先进行自我评价,之后推选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要阐明设计的意图。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形成本节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作品,再次让学生体会对文章字体、段落等修饰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归纳,让学生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五、教学反思
1.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背景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在开始设计本节课时,我没有考虑到前置补偿中提到的让学生了解文章排版格式,导致在段落设置时,学生不明白“首行缩进”、“段前段后间距”、“行距”这些词的意思。即使按要求完成了任务,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小组合作、分层教学,把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如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让课堂更加高效,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如果目标定得太高,有些学生完成不了,索性就不做了。反之,好学生完成了就无事可做,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和分层教学,把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当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小老师”。角色的转变会让学生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学习字体、段落格式设置时,我没有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跟做的办法,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长负责指导本组成员。
3.活学活用,在应用中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
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聊天,但不爱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除了游戏的吸引力很大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用不到,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综合环境。此外,我们忽视了信息技术应作为一种资源获取、加工和利用的有效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在应用中体验信息技术的意义,远比机械地完成练习任务更有价值,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假如我是设计师”这个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设计的。这个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使用对象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将本节课学习的字体、段落设置等内容应用其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教研室山东淄博市张店区马尚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