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学习较被动,仅仅停留在背诵和默写上,难以感受古诗文的真正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另外教师的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地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缺少个性的阅读使课堂丧失了感染力,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以下是我日常教学古诗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方法:
一、以诗歌背景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解读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主要特点是篇章不长,而且都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基本上能够明白诗意。但是,如果想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层的内涵,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诗歌的思想能否正确解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关键。通过时代背景了解作品,学生才能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篇作品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作者的感受、观念和价值观也深受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只有了解诗的作者的生活环境,才会如身临其境一般,更好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已,才写出“生平第一首快诗”。
二、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感悟诗歌语言的美
诗歌是最讲究语言艺术的文学形式,它比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更注重语文的锤炼。形象、精练、富有音乐美是诗歌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所以对诗歌的赏析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语言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朗朗上口,久久不忘。
朗读时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反复读;背时要做到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直到背得朗朗上口,滔滔不绝,自然成诵,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抓诗眼知感情,即抓诗的意象;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仔细品味,体会感情。
以《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小”、“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显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
四、放飞思维的翅膀,品味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过程是复杂的思维过程,而思维的开放性和个性又使诗歌的品读更加丰富,也可以说,品读诗歌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意的解读不是开放式的解读,创造性的解读也一定要以诗的原意为根本,曲解原意的误读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比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诗人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五、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
尝试写作诗歌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可行的,也是对理解诗歌的最好的补充。第一,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展开“诗意”的人生,怀着美好的憧憬看待世界,在生活中时时感受到美的存在,让他们的情感生活有高雅的意趣,远离粗俗、鄙陋、愚昧的生活;第二,写作现代诗歌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难度比较小,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诗歌的状态,在大量的欣赏和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意并走进创作的氛围之中;第三,培养学生学会用“诗意”的情怀来面对生活,仔细观察体会,让他们大胆进行联想和想象,捕捉那些独具特征和意味的景象,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
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在美好的意境中不断探索,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真正感悟诗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诗歌表现出来的美好的境界、旷达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浓浓的情爱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以下是我日常教学古诗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方法:
一、以诗歌背景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解读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主要特点是篇章不长,而且都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基本上能够明白诗意。但是,如果想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层的内涵,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诗歌的思想能否正确解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关键。通过时代背景了解作品,学生才能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篇作品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作者的感受、观念和价值观也深受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只有了解诗的作者的生活环境,才会如身临其境一般,更好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已,才写出“生平第一首快诗”。
二、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感悟诗歌语言的美
诗歌是最讲究语言艺术的文学形式,它比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更注重语文的锤炼。形象、精练、富有音乐美是诗歌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所以对诗歌的赏析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语言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朗朗上口,久久不忘。
朗读时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反复读;背时要做到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直到背得朗朗上口,滔滔不绝,自然成诵,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抓诗眼知感情,即抓诗的意象;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仔细品味,体会感情。
以《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小”、“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显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
四、放飞思维的翅膀,品味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歌的过程是复杂的思维过程,而思维的开放性和个性又使诗歌的品读更加丰富,也可以说,品读诗歌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意的解读不是开放式的解读,创造性的解读也一定要以诗的原意为根本,曲解原意的误读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比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诗人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五、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
尝试写作诗歌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可行的,也是对理解诗歌的最好的补充。第一,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展开“诗意”的人生,怀着美好的憧憬看待世界,在生活中时时感受到美的存在,让他们的情感生活有高雅的意趣,远离粗俗、鄙陋、愚昧的生活;第二,写作现代诗歌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难度比较小,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诗歌的状态,在大量的欣赏和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意并走进创作的氛围之中;第三,培养学生学会用“诗意”的情怀来面对生活,仔细观察体会,让他们大胆进行联想和想象,捕捉那些独具特征和意味的景象,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
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在美好的意境中不断探索,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真正感悟诗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诗歌表现出来的美好的境界、旷达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浓浓的情爱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