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素养既包含了语文工具性素养,又包含了语文人文性素养,既包含“习得性”素养,也包括“学得性”素养。语文教学应坚持“听读为先、积累为基、生活为源、策略为重”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积累人生感悟策略形成
语文素养既包含了语文工具性素养,又包含了语文人文性素养,既包含“习得性”素养,也包括“学得性”素养。语文教学应坚持“听读为先、积累为基、生活为源、策略为重”教学策略。
一、大量阅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前提。
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多读书、读好书上下功夫。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文化素养的优劣,与其读过多少书,什么样的书是密切相关的。大量阅读不仅是个体母语习得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前提。从语文工具性价值看,对文质兼美的作品的大量阅读,不仅能够积淀和形成我们愈加广阔、愈加丰富、愈加深刻和愈加生动的语言感受和理解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生成和提升我们的愈加准确、愈加流畅和愈加生动的语文表达能力。
根据要素主义课程的知识观,知识不仅包括工具价值,还包括背景价值。巴格莱认为:“知识可以作为背景,同时也可以作为工具,它的价值可以是解释的,也可以是功利的。”他不否认知识的工具价值,但更重视知识的背景价值,因为后者能够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持久、深刻和广泛影响。初中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重视语文背景性知识的价值,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起到读书育人的作用。这种底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大量阅读使我们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对古今中外,涵盖人文科学的优秀作品的大量阅读能够增进我们关于生活、科学和社会的基本常识的理解,能够丰富我们的阅历,开阔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情操,涵养我们的品格。
二、丰富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
重視语言的丰富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经验。古人认为阅读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须大声诵读。宋代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大声朗读可以使注意力的稳定,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的口头语言,而他平时所积淀的口语语感就被调动了起来,有助于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所以,对初中教学朗读是理解书面言语的必要手段。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拥有语文,语文的积累具有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统一的特点。对语文学习而言,对那些与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作品的“记诵涵咏”是十分必要的。记诵涵咏那些动人心弦的、震撼人心的,或给他启发意义和艺术享受的名家诗文乃至一个片断,那些诗文的言语就不只是名家的言语,而被主体所拥有,成了主体精神的血液,沉浸到主体的心胸和筋骨里,由于表达和实现自我的需要,等到运用时,这些言语“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三、人生感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源泉。
人之所以超越于动物,是因为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为什么活着,它能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人由生到死的全部的经历;人生的主题就在于在他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不断的“追问”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追问,就是学习者对人生的感悟,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源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重要的不是文本的琐碎分析,而是要站在完整的生命的立场,透视文本,把人类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从而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情趣和价值。所谓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见微知著,豁然开朗。因每个人独特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文化背景,师生在独立阅读和生活体验中生成的感悟呈现出多元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资源”,在教学中实现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呢?这就依赖师生之间的对话。“对话以生成”不仅是学生感悟的表达,更是学生感悟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实现学生主体的“感悟视界”和另一个主体(包括作者、老师、同伴以及其他的人)“感悟视界”的相互观照、理解、纠正、补充和拓展,获得对文本、对作者、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更广阔、更丰富、更深刻的领悟,达到“视界融合、内心敞亮、精神唤醒、潜能显发”的境界。
四、策略形成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标志。
如果说大量阅读、语感积累促进了语文陈述性知识即字词句段篇的整体积累,促进了语文程序性知识——语感的生成和发展,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那么,语文理解和表达等策略性知识的形成和内化,就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
策略性知识包括一般学习和思维策略,如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如计划、预习、倾听、讨论、练习、检测等等;语文学习和思维策略,如阅读文章,要选择识字策略、默读策略、朗读策略、理解策略、鉴赏策略、迁移策略等等;还包括学习个体自主选择和运用的个性化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语文策略性知识的重点在于感悟和表达。语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表达的前提是有“自己的故事”,故事的本质是什么?是感受,是冲动,是好奇,是探索,是感染,是震撼,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理想、观点、思想或者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生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但人生不能没有“故事”,琼瑶说,没有故事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的表达只是传递别人的“故事”,做了别人“故事”的传声筒。语言表达就是把自己生活的感受、冲动、好奇、探索、感染、震撼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故事”恰当的表达出来,使读者也有所感受、激发冲动、诱发好奇、启发探索、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是要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受到文化、文学熏陶,在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概念以及广阔的背景知识等陈述性知识和以语感为核心的听读说写等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语文策略性知识的感知、体验、感悟、深化、内化,最终形成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较高级的言语智慧能力。
总之,当我们的学生能在他们的语文学习中,真正感悟和享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怀,恬静的心境,宽广的心胸,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生的时候,并且他们能够把他们的那份独特的情怀、心境、心胸,真实而恰如其分的表达和实现出来与人们共享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积累人生感悟策略形成
语文素养既包含了语文工具性素养,又包含了语文人文性素养,既包含“习得性”素养,也包括“学得性”素养。语文教学应坚持“听读为先、积累为基、生活为源、策略为重”教学策略。
一、大量阅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前提。
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多读书、读好书上下功夫。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文化素养的优劣,与其读过多少书,什么样的书是密切相关的。大量阅读不仅是个体母语习得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前提。从语文工具性价值看,对文质兼美的作品的大量阅读,不仅能够积淀和形成我们愈加广阔、愈加丰富、愈加深刻和愈加生动的语言感受和理解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生成和提升我们的愈加准确、愈加流畅和愈加生动的语文表达能力。
根据要素主义课程的知识观,知识不仅包括工具价值,还包括背景价值。巴格莱认为:“知识可以作为背景,同时也可以作为工具,它的价值可以是解释的,也可以是功利的。”他不否认知识的工具价值,但更重视知识的背景价值,因为后者能够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持久、深刻和广泛影响。初中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重视语文背景性知识的价值,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起到读书育人的作用。这种底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大量阅读使我们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对古今中外,涵盖人文科学的优秀作品的大量阅读能够增进我们关于生活、科学和社会的基本常识的理解,能够丰富我们的阅历,开阔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情操,涵养我们的品格。
二、丰富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
重視语言的丰富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经验。古人认为阅读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须大声诵读。宋代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大声朗读可以使注意力的稳定,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的口头语言,而他平时所积淀的口语语感就被调动了起来,有助于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所以,对初中教学朗读是理解书面言语的必要手段。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拥有语文,语文的积累具有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统一的特点。对语文学习而言,对那些与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作品的“记诵涵咏”是十分必要的。记诵涵咏那些动人心弦的、震撼人心的,或给他启发意义和艺术享受的名家诗文乃至一个片断,那些诗文的言语就不只是名家的言语,而被主体所拥有,成了主体精神的血液,沉浸到主体的心胸和筋骨里,由于表达和实现自我的需要,等到运用时,这些言语“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三、人生感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源泉。
人之所以超越于动物,是因为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为什么活着,它能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人由生到死的全部的经历;人生的主题就在于在他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不断的“追问”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追问,就是学习者对人生的感悟,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源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重要的不是文本的琐碎分析,而是要站在完整的生命的立场,透视文本,把人类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从而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情趣和价值。所谓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见微知著,豁然开朗。因每个人独特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文化背景,师生在独立阅读和生活体验中生成的感悟呈现出多元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资源”,在教学中实现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呢?这就依赖师生之间的对话。“对话以生成”不仅是学生感悟的表达,更是学生感悟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实现学生主体的“感悟视界”和另一个主体(包括作者、老师、同伴以及其他的人)“感悟视界”的相互观照、理解、纠正、补充和拓展,获得对文本、对作者、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更广阔、更丰富、更深刻的领悟,达到“视界融合、内心敞亮、精神唤醒、潜能显发”的境界。
四、策略形成是语文素养形成的标志。
如果说大量阅读、语感积累促进了语文陈述性知识即字词句段篇的整体积累,促进了语文程序性知识——语感的生成和发展,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那么,语文理解和表达等策略性知识的形成和内化,就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
策略性知识包括一般学习和思维策略,如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如计划、预习、倾听、讨论、练习、检测等等;语文学习和思维策略,如阅读文章,要选择识字策略、默读策略、朗读策略、理解策略、鉴赏策略、迁移策略等等;还包括学习个体自主选择和运用的个性化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语文策略性知识的重点在于感悟和表达。语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表达的前提是有“自己的故事”,故事的本质是什么?是感受,是冲动,是好奇,是探索,是感染,是震撼,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理想、观点、思想或者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生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但人生不能没有“故事”,琼瑶说,没有故事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的表达只是传递别人的“故事”,做了别人“故事”的传声筒。语言表达就是把自己生活的感受、冲动、好奇、探索、感染、震撼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故事”恰当的表达出来,使读者也有所感受、激发冲动、诱发好奇、启发探索、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是要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受到文化、文学熏陶,在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概念以及广阔的背景知识等陈述性知识和以语感为核心的听读说写等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语文策略性知识的感知、体验、感悟、深化、内化,最终形成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较高级的言语智慧能力。
总之,当我们的学生能在他们的语文学习中,真正感悟和享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怀,恬静的心境,宽广的心胸,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生的时候,并且他们能够把他们的那份独特的情怀、心境、心胸,真实而恰如其分的表达和实现出来与人们共享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