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超越发展的理念定位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超越发展是一种追求。正确认识高校超越发展的含义和价值,明确实现超越发展的条件,有助于确立正确的理念。理念是高校精神的体现,引导高校的发展。我国高校只有坚持服务替代、去行政化、个性发展、职业精神、长期发展、规范发展和全员发展等理念,才能实现超越发展。
  [关键词]高校 超越发展 条件 理念
  [作者简介]汪炜(1965- ),男,安徽安庆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法学、高等教育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0)李朋升(1982- ),男,河南郑州人,武汉理工大学行政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科技哲学、教育管理研究。(湖北 武汉 430063)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9-0005-03
  
  我国高校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若能入选“985”“211”高校,则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被真正超越;但我国高校又特别关注外界的评价,均希望能够实现超越发展。然而,除了华中科技大学等极个别的高校能够把握历史的机遇实现这种突破外,鲜见成功的实例。纵使有这种突破,似乎也不能归结为一种治理优势,更多表现为某个或某些高校领导人的远见、睿智,甚至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异化带来的偶然。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单纯的精英教育向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融合的升华;然而,高校自身发展中的同质化追求,决定了任何高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超越发展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或许,某个高校会借助特别的方式引进特别的人才,在少数学科实现超常规发展,间或实现该学科的超越和优势,但这也不能表明是该高校的超越发展;况且此种超越若无长效机制的配合,其繁荣只是短暂的,其贻害却是长远的。高校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或许有无数的答案。然而,高校是一个提供教育服务的实体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它承载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①,但“大学的职责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②,培养能够立足社会的人才是其最核心的责任。由此观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整体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一个高校如果对师生缺少应有的向心力,不能激发师生长久的热爱之情,则只能实现基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发展,无法实现自身的超越发展,而这种向心力和热爱就是高校超越发展理念定位的依据。
  
  一、高校超越发展的含义和价值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尚存有较大的空间,伴随这种整体发展,各个高校在正常情势下也会有或快或慢的发展。也就是说,高校发展作为一种趋势属于共性,实现超越发展则体现具体高校的个性。超越发展是通过比较方可确定的一种事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含义:第一,从纵向看,基于和自身既往发展速度比较,实现了持续的加速发展;第二,从横向看,基于和其他高校发展速度比较,实现了比同类高校明显更快速度的发展。超越发展在本质上是特定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从超越发展转变为稳定发展,最终实现高校的预期定位,完成一个周期的发展任务。所以,本文将高校超越发展界定为特定高校在有效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常规的发展速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预期定位的过程和事实。
  高校超越发展的最终价值是尽快实现特定高校的合理定位。其具体价值表现为:(1)形成内部凝聚力。这种力量根植内心而外显于工作、学习之中,对于教育管理、教学以及辅助人员来说,能够以本职工作为基础,自觉追求更大的工作业绩;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能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对于已毕业的学生来说,对母校有一种深深的眷念,关注并支持母校的发展。(2)提升外部吸引力。优良的师资和生源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超越发展的高校能够为个体的超越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从而对外部的人才和有潜质的学生具有吸引力。(3)增强可持续发展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在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的前提下基本解决了人力资源的问题;在对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通过人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形成强大的物力支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超越发展的条件要求
  
  高校超越发展作为一个追求目标,并非是自动达成的。在外部、宏观条件既定的情况下,需要满足一定的内部、微观条件。实际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各种因素甚至是某些偶然因素都会对高校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实现超越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实现高校超越发展需要具备以下主要条件:
  1.自身定位准确。对于某个具体的高校,能否根据现有实力和发展空间、既有资源和可得资源,为自身的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是超越发展的首要条件。高校的超越发展并非是无限制的发展,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位只是一种好大喜功的幻想,而不能有效利用资源的定位则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国高校的大合并,造就了一批包含多学科的“数万人”大学,在做大大学的同时却模糊了各个大学的特色,综合性大学遍地开花,专业性大学寥寥无几,这种现状导致了大学定位的同质化而忽略了个性化。每个大学都应该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大学的定位,多元化的定位可以避免过分追求一种模式可能产生的弊端,使高等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③。定位准确是基于对学校状态的正确认识,当然离不开高校管理者的决策,管理者的影响力、判断力和对信息的掌握决定了其在学校定位中的最大作用。然而,高校作为智力密集型组织,其间蕴涵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因而高校在自身定位时应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以集体智慧克服管理者认识的偏差。定位是否准确需要实践的检验。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可通过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措施合理利用资源,为实现超越发展的目标创造条件。
  2.管理方式规范。任何一个组织体都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运行的秩序和发展的目标。管理中通过禁止、限制、允许、鼓励的方式调控个体的行为,保证管理的效能。管理应该为相关主体提供一个明确的预期,摈弃管理中的任意性,因而规范性是管理的基本要求。首先,管理的规范需要有制度的保证。制度建设是每个高校都十分关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管理制度在调整高校各种关系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管理的规范需要有科学的制度保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仅须考虑制度的有无问题,更须考虑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制度的制定主体、制定程序、制度内容和校正,都是保证制度科学性的条件。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主体在高校管理中权利和义务的设定须既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也须考虑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如何引导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民主的氛围是保证制度科学性的关键。第三,管理的规范需要严格执行科学的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不能执行的制度无异于一纸空文,不能有效执行的制度更是有害无益。执行只能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制度对任何人均具有同等的效力,不可因现实地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现实中,执行随意和因人而异是抵消制度效力的重要原因。
  3.治理结构合理。“精简、高效”是治理的宗旨。合理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中整体和部分、部分和个体的关系,特别是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分配问题。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立了国办高校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法律地位。这种责任制度是集体负责制与个人负责制的一种综合,校长个体和党委集体作为高校的权力中心,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否合理定位,以发挥两种责任制度的优势是该高校治理结构合理的关键。民办高校基于民间投资的介入,其权力分配与投资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权力中心自然由投资者组成的整体担任。高校的职能部门和院级单位等二级机构基本实行行政首长个人负责制。虽然保持了行政和党组织两套机构,但权力分配已然与一级结构存在不同,内部管理中表现出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而引发的一些矛盾,更多地依赖管理者个体之间的协调进行解决。此外,个人负责制若无分权的制度保障,难免不导致权力的滥用,影响治理的效果。
  学术权力在高校的地位缺少法律保障。“在实际事务上,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往往与以党委为代表的政治领导系统一起决定,包揽了学校一切事务,挤压甚至替代了学术管理”④,学术权力的弱势和模糊以及学术权力和政治权力、行政权力的行权主体的统一是高校治理结构优化中的一大难题。权力行使被有效监督是治理结构合理的重要标志,然而高校治理中最为缺失的就是有效的监督机制。职工代表大会作为高校民主管理的一种形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有一定的话语权,但该组织体的松散性,决定了其无法担负对高校管理的有效监督职责;高校工会是职工组织,其职能更多地表现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也不可承担有效的监督职责。合理划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保证三种权力独立行使、相互制约是高校治理结构优化的方向。
  4.资源利用高效。高校的超越发展需要资源的支撑,同质同量的资源,利用效率高的高校其发展速度就快。对于高校的有形资源,高效利用表现为任何有需要的个体均有可能按照既定的规则方便地获取,这就要求高校首先有效梳理自身的资源存量、及时公布资源的总量、提供利用资源的指导、制定资源利用的规则和条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防止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于高校的无形资源,也应鼓励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有效益利用,作为组织体利用的长效性和个体利用的便捷性须作为高校管理中认真研判的课题。资源利用中尤其要避免公共资源的私人化。利用资源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整体竞争力以及高校中个体的竞争力,惟其实现该两种目的的资源利用才可被认定为高效利用资源。
  5.师生敬业向上。高校的超越发展最终体现在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学生质量的提高。前述的条件可以为达至这种提高创造条件,但最终实现这种提高必须有师生敬业向上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现实中的行为。实现师生敬业向上,首先,保证师生能够在学校受到最大的尊重。师生在学校受到的待遇决定师生对学校的情感,实际上高校无法保证师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只能做到为师生热爱学校提供理由。其次,保证师生能够分享学校发展的成果。学校的发展带来的机会应该为全体所共享,然而现实中,这种成果的分享是不均衡的,因而从小集体到大
  集体,很难形成一种同向合力,减缓了发展的速度。
  
  三、高校超越发展的理念选择
  
  任何一所成功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念⑤。这种理念的集合就是该校文化的集中体现,一旦形成则具有恒久的影响力,并对师生的工作、学习产生直接的作用。达成高校超越发展的条件,实现超越发展,特定高校的师生形成和躬行的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1.服务替代理念。超越发展不是通过主观臆想就可以实现的。高校现实的地位、师资、生源和其他条件的改善并非高校可以单方面控制的,也很难在短期内显现成效。但是,日常工作中的服务却是每个在校师生每天可以感受的真实存在,也是高校可以通过努力控制并改善的。正是因为服务的可控性,提升服务质量最有可能成为高校超越发展的突破口。中国高校已经养成管理的习惯,服务质量向来为师生所诟病。某位大学教师曾做了一个随堂测试,询问学生在校是否受过委屈,得到的回答竟是异口同声的“受过”,其实就是教师在校也有受委屈的时候,更何况学生呢?正是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现状,才使服务替代管理的理念具有重大的价值。强调服务的理念,并非放弃有效的管理,只是要求在服务中体现管理。
  高校似乎并没有忘记服务的重要,但这种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口号式的宣传。如果我们比较国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机构相对健全、人员数量多出几倍的国办高校的教辅机构为师生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均比民办高校弱。由此也可得出一个基本准确的结论,并非不能服务得更好,而是缺乏服务理念。树立服务理念,要解决由谁服务、为谁服务、谁来评价服务以及评价服务的后果问题。这些问题在现实高校管理中基本都是模糊不清的,以至于主要的服务对象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更多感到的是管理,很少感到被服务。在一个优良服务的高校,师生得到的是尊重,回馈的是对学校的情感,这种情感所迸发的力量就是学校超越发展的基础。笔者并不否认师生对学校的天然情感和自我约束而取得的成绩,但这是任何高校的师生所普遍具有的,而基于优良服务带来的却是特定高校所独有的,两者情形下的影响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后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
  2.去行政化理念。高校的行政化倾向十分明显。从外部看,中国高校及高校领导都会有一个行政级别的标示,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人为划分决定了高校先天的不平等。从内部看,高校员工少有人能够抵挡谋求“一官半职”的诱惑,曾经见报的“四十个教授争当一个处长”现象所反映的就是高校行政岗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行政化强调的是隶属,去行政化追求的是平等;行政化强调的是管理,去行政化表现的是服务。去行政化要求在高校中普遍树立教与学的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特定高校无法左右大环境中的行政化状况,它所能做的是在该校倡导去行政化理念,形成优良的小环境。建设与大环境相区别的小环境有很大的困难,但只有克服这种困难,才有可能产生超越发展的价值。去行政化理念在现实中的实施,主要体现为:(1)高校不同岗位的吸引力达到一种均衡,特别是教学岗位和行政岗位的均衡。这种均衡可以使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岗位间顺畅流动。(2)行政岗位利益的享有以在岗为前提,离岗不再保留行政级别。(3)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成为主导意识。
  3.个性发展理念。“一所大学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实力,有实力就有发展。目标的特色产生导向力,学科的特色产生生长力,环境的特色产生吸引力,校长的特色产生感召力,老师的特色产生影响力,学生的特色产生竞争力”⑥,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发展的理念,有助于实现高校的超越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尊重高校发展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而非一味地追求与众不同。良好的教学环境、敬业的师资队伍、规范化的管理等,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任何高校均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予以遵从。个性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1)学校定位的个性化。综合性高校往往把研究型大学作为目标,似乎研究型大学就代表了该校的社会地位,其实社会对新进人才的接纳并非以该校是何种类型的大学,而是以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并能为社会所用为依据。(2)教学理念的个性化。规范教学管理的界限在于保证教学秩序,除此以外的教学组织权应赋予教师,特别应该提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创新方式,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考评方式的选择、评分办法的决定等。
  4.职业精神理念。我国各行各业均把奉献精神作为对员工的要求,高校亦不例外。然而,笔者认为奉行职业精神比提倡奉献精神更重要,特别是在职业精神都无法完全做到的时候,要求奉献精神更不现实。职业精神是以职业要求为基础的,是特定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也是其从事特定职业获取报酬的代价。违背职业精神须承担特定的责任,也就是说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具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对于高校的教师,职业对其有基本要求,如教学质量和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科研须满足一定指标等,对于教师来说,符合这些标准就是合格的教师,就应取得其应得的报酬、获得应有的职称。奉献精神要求则不然,它并不能强制要求人们去奉献什么,也没有明确的考察标准,它表现的是职业要求以外的更多付出,是内心自愿而表现于行为之中。不可否认,奉献精神比职业精神的要求更高,但职业精神的可操作性决定应将其作为重点,更不该忽略职业精神而过分渲染奉献精神。
  5.长期发展理念。对于高校而言,超越发展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目标,它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因而高校应树立长期发展的理念,摈弃短视行为。我们似乎没有能力去批判高校追求标志性成果的冲动,也无法反对各高校为了博士点、硕士点间或其他目的,而引进“客串式外援”。一个高校的超越发展既不可能靠一项标志性成果决定,也不可能靠少数几个人决定,它所依赖的只能是高校中师生的群体力量。长期发展要求学校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符合校情的规划体系去具体设计,通过具体的计划去实施,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去实现。
  6.规范发展理念。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促进发展。树立规范发展的理念,除了要求高校通过规范为师生的行为及行为预期提供一个准则外,更要求高校将制度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理念只有转化为制度,体现于制度之中,它的引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现实中不少矛盾均产生于缺乏规范的任意、规范本身的缺陷、规范的空置以及规范执行中的不公。这种矛盾对高校发展产生的消极力量是长远的。形成规范理念,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完成。规范的制定者、执行者首先确立这种理念是重要的环节。规范不应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而应成为一种信念被坚守。
  7.全员发展理念。这是现实高校中十分缺乏的一种理念。人的能力有高低、贡献有大小,但一旦某个主体已经成为高校的一员后,他就应该被作为不可缺少的主体,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自身亦能得到发展,并能够分享学校发展的成果。对“卓越的尊重”无可厚非,但对“平凡的尊重”却难以达到。且不言卓越与平凡之间存在的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我们也无法否认卓越缘于平凡。高校的超越发展是一项团体竞争项目,无法通过个体的优秀而实现。只有全员发展而形成深厚的底蕴和发展潜力,才可保证超越的实现。全员发展的理念要求为高校中每个师生提供机会,以实践来提升个体的实力,并进而促进整体发展。
  高校的超越发展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理念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是一种行为的指导。树立正确的理念不能当然保证高校的超越发展,但理念的错误则会使这种超越发展的进程更为艰难。当我们把理念通过规划、规范予以固化,并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优化,落实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其将会对高校的超越发展产生长远的促进。
  
  [注释]
  ①⑥傅有明,蔡秀英.现代大学理念的发展[J].云梦学刊,2006(3):160,127.
  ②姜文闵.哈佛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
  ③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42.
  ④李金奇.从失衡到调适: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2(11):90.
  ⑤惠宁.大学理念的嬗变与发展——兼论西北大学教育理念[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6.
其他文献
展望2010年或更远的将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也有许多重要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要求到2020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这为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10年内我国教育必须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
设N为自然数集。2~N表示N的全体子集构成的集,我们给予2~N以乘积拓扑。F.Galvin和K.Prikry为证明一个重要定理,给出一个重要的引理,但他们省略了引理证明的细节。Béla B
本文采用自行研制的碱减量测控仪,对挂练槽涤纶碱减量工艺进行进行控制,并对传统工艺进行修改,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的目的。
采用常规试验分析手段,得出了酸性多组份菜聚酯纤维(酸改性涤纶)的饱和值为1.74g/100g纤维,宜用阳离子染料染得中、淡色泽;结晶程度比PET纤维降低;染整加工中“碱处理”过程对纤维中第三单体(SIPM)含量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未就民办学校监督机构的设置事宜作出规定。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内部监督制度的缺失,导致其不能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本文比较系统地回顾了化学热力学发展的历史,提出了化学热力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反应亲和力的探索、经典热力学的奠基、化学热力学的建立和拓展。
普通墙体珍珠岩保温砂浆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脆性大、抗裂及抗渗性能差等问题。为有效改善普通珍珠岩保温砂浆的相关问题,通过加入橡胶粉、聚合物、聚酯纤维对其进行复合改性
1 Introduc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silk market has changed considerably in the pastfew years.Form being a luxury fibre,reserved for a small segment of th
期刊
围绕“需要”,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工作者必须予以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在思政工作中,要深入学生,了解需要;创造条件,满足需要;教育引导,规
通过对单层玻璃和中空玻璃传热过程的分析,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给出了U值计算公式;并采用数值迭代的方法分析了玻璃厚度、中空气体层厚度、表面辐射率、综合换热系数对玻璃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