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教学,是促使学生多思、多疑,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 创造性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
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表现为:一是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二是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三是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
在中学生的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征由模仿向支持已见过渡。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各个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当中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甚至做多次,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结论一致且确信自己的实验无错,才会消除怀疑心理。
二、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表现为:一是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求其产生原因;二是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而;三是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到特点与之相反的事物。
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感性材料越丰富,兴趣就越大,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所以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三、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它具有四种机智:一是“发散机智”,即在一个问题面前,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的余地;二是“换元机智”,即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和量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三是“转向机智”即思维在一方面受阻时,马上转向另一方面;四是“创优机智”,即用心寻找最优答案。
将“测量、验证”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但不提供任何线索要求学生独立对“测量、验证”实验设计新的实验,这对中学生来说,确是难事。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择其一给予启发:一是将各种不同的实验原理的器材分套,引导学生由分套的实验器材依据相应的原理,从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二是提供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的原理,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选择相应的器材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
四、设立释疑排难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从思维进程来说,省略思维的步骤,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二从思维对象角度来说,跨越事物相关度的差距,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三是从思维条件角度讲,跨越思维可现度限制,迅速完成“实体”与“虚体”之间的转化,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
疑难不仅是启迪思维的“钥匙”,而且释疑排难实验过程又是思维跨越的过程。适当设立释疑排难实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的良好途径。
五、突出探索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
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表现为三种能力:一是“智慧杂交能力”即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二是“思维统摄能力”,即把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概念和系统;三是“辩证分析能力”,即对占有材料深入分析,把握它们的个性特点,从中概括出事物的规律。
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是前人智慧才华的结晶。而不少物理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的物理规律都是科学的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
在探索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物理学史着重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各种思维方法的特点,逐步使学生形成“智慧杂交能力”“思维统摄能力”及“辩证分析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不是独立的,可以在一种途径里同时培养几种特征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创造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长期反复的探索。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 创造性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
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表现为:一是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二是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三是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
在中学生的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征由模仿向支持已见过渡。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各个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当中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甚至做多次,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结论一致且确信自己的实验无错,才会消除怀疑心理。
二、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表现为:一是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求其产生原因;二是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而;三是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到特点与之相反的事物。
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感性材料越丰富,兴趣就越大,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所以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三、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它具有四种机智:一是“发散机智”,即在一个问题面前,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的余地;二是“换元机智”,即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和量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三是“转向机智”即思维在一方面受阻时,马上转向另一方面;四是“创优机智”,即用心寻找最优答案。
将“测量、验证”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但不提供任何线索要求学生独立对“测量、验证”实验设计新的实验,这对中学生来说,确是难事。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择其一给予启发:一是将各种不同的实验原理的器材分套,引导学生由分套的实验器材依据相应的原理,从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二是提供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的原理,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选择相应的器材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
四、设立释疑排难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从思维进程来说,省略思维的步骤,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二从思维对象角度来说,跨越事物相关度的差距,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三是从思维条件角度讲,跨越思维可现度限制,迅速完成“实体”与“虚体”之间的转化,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
疑难不仅是启迪思维的“钥匙”,而且释疑排难实验过程又是思维跨越的过程。适当设立释疑排难实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的良好途径。
五、突出探索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
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表现为三种能力:一是“智慧杂交能力”即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二是“思维统摄能力”,即把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概念和系统;三是“辩证分析能力”,即对占有材料深入分析,把握它们的个性特点,从中概括出事物的规律。
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是前人智慧才华的结晶。而不少物理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的物理规律都是科学的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
在探索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物理学史着重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各种思维方法的特点,逐步使学生形成“智慧杂交能力”“思维统摄能力”及“辩证分析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不是独立的,可以在一种途径里同时培养几种特征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创造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长期反复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