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国宝的人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qin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踏着平坦的石板路,沿着清清的鹧鸪溪走去,便到了地处浙江南浔的著名的嘉业堂藏书楼。我要采访的主人公名叫郑兴宝,任浙江省图书馆嘉业堂藏书楼管理部主任20多个春秋。近年来,我曾多次陪同央视等记者拍摄过嘉业堂。今年9月,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推出了嘉业堂藏书楼的两部专题片,郑兴宝与我还一起出过镜呢。
  踏进嘉业堂门口那小平房,却不见他的人影,一直找到后面库房里。突然,一个中等身材的背影映入眼帘——他身着蓝色工作服,正忙着整理印书用的雕版。我轻轻地叫了一声:“郑兴宝。”他回过头来,冲着我笑了。光线昏暗地映亮了他的一半脸,露出了颇为文气的笑容。他明白了我的来意后,两人便回到那小平房里聊了起来。
  郑兴宝是1983年冬天从部队连指导员位置上转业回到故乡南浔镇的,当时浙江省图书馆正在通过当地有关部门物色嘉业堂藏书楼新管理员。经过筛选,挑出了包括郑兴宝在内的两名候选人。有一天,省图书馆丛副馆长等人专程找郑兴宝谈话。这时,他才得知这两名候选人都是转业军人,另一位也是连指导员,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都不错。郑兴宝唯一的优势是不抽烟。丛副馆长脸带笑意,谈到了藏书楼防火、防潮、防虫工作的重要性,并很严肃地提出忠告:“记住!嘉业堂决不能发生火灾。否则,你就要吃官司!坐牢!”从此,郑兴宝对火烛之物极其敏感,防患于未然。
  嘉业堂藏书楼在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以前一直是大门禁闭的。偌大的一个藏书楼只有一人管理。为了确保安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夜不能离开。凡不符合上级规定叩门求进的人,一律不得入内。这里一片寂静,绿荫参天,曲径通幽,石桥紫藤,小亭石笋,不时传来几声脆亮的鸟声。从外表看,这座建筑与江南大宅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四周一泓绿水如绸带环绕,寓肃穆的书楼于精美的园林之中,其结构很有特色。园林中有莲池,沿池堆垒的太湖石假山形如十二生肖,令人遐思联翩。书楼的设计也很新颖,根据藏书的特殊需求在形式、材料等方面作了变通,为中西合璧回廊式两层建筑,看似简单,却藏巧于拙,玄虚莫测。
  1984年4月,郑兴宝正式进入嘉业堂工作。一个雨后的早上,他轻轻地推开藏书楼的大门,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圣的殿堂。
  人称嘉业堂藏书楼是南浔文化的封面,此话颇有哲理。1920年初冬,刘承干在此大兴土木,花了四年时间建造了这座中国近代藏书最多、结局最圆满的藏书楼。累计集书60万卷,18万册。他的收藏不仅典籍宏富,而且精椠秘笈,世间不经见之书插架森森。宋椠元刻、稿抄本及地方志的大量收藏,可以说是其三大特色。书楼始成之日,对古籍很有研究的刘承干为此记文,诫其子孙不得损毁失散。1951年11月19日,刘承干把藏书楼捐献给浙江省图书馆。这一举措与他当年聚书时“保存国粹,匹夫有责”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屈指算来,郑兴宝已经是嘉业堂第四代守护人了。一年后,正值全省古籍整理培训班在南浔举办。他一头钻进培训班里,以军人攻克堡垒的拼劲与毅力刻苦学习。培训班结束后,又继续努力,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初步掌握了古籍管理知识。让他永远难忘的是解放前夕,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曾给进军江南的九兵团一份专电,要求保护南浔嘉业堂和宁波天一阁。陈毅司令员还在戎马倥偬之际亲自走访了嘉业堂藏书楼。1949年5月7曰,周恩来又致信中宣部,对南浔嘉业堂和太原普善寺的接收与保护作出重要批示。据郑兴宝说,几年前,他是在《周恩来文化文献》中获此重要批示的。在省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获得了此重要批示复印件,并立即展出。
  为了嘉业堂的安全,藏书楼的电源只有接到大门口的小平房为止。偌大的一个书楼里不接电线,不装电灯,没有任何电器设备。郑兴宝一家三口原先一直住在大门口的小平房里。这小平房此时改为值班室兼办公室。每天夜里,他都要照着手电筒在藏书楼巡查。即使三九严寒,大雪飘飘,也不例外。每当风狂雨骤、雷鸣电闪的黑夜,他都要频繁出巡,生怕哪扇窗户破损了,哪片砖瓦刮掉了,哪本书籍受潮了。
  嘉业堂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以后,已集图书馆、文物部门、旅游景点于一体,成为南浔古镇最靓丽的金名片之一。郑兴宝说,以前这里灰尘很少,现在就不一样了,有时甚至整个大院也是灰蒙蒙的。他每天进了门口那个小平房,先穿上工作服,然后上楼去打扫卫生,开窗通风。每逢“霉季”过后一段时间,他每天早晨都要打开四面窗户通风,迎进冉冉东升的朝阳;午后关掉东窗开放西窗,让西斜的夕阳照射进来,保持室内空气流畅。他从早到晚随时注意天空的行云变幻,以防阵雨狂风袭击。以前还在一排排书架和每一叠书籍行间换放樟脑丸,四颗一包,以防虫蛀;现在回归传统的方法,改用芸香草替代。嘉业堂的优雅与委婉,常常引得一些经济上的暴发户试图搭台唱戏,搞什么时装模特表演、展览或牌局等所谓的文化交流活动。郑兴宝听了总是摇头,决不可让这些活动进藏书楼。
  郑兴宝甘居寂寞,长守数十万卷古籍和雕版,并精心保养,没有一日懈怠。无论旅游旺季还是淡季,每天都有接连不断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踏进嘉业堂。此刻各种喧嚣的噪声替代了寂静,川流不息的人潮把石板路也磨得油光发亮,甚至有时空气也浑了。但郑兴宝只要一躲进楼上的书斋,临窗伏案,抄写书目,修补古籍,霎时就如同进入了一个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20多年的书斋案头工作,早已将他内心荡涤得如同一块净土,从一个晶莹的童话走向另一个晶莹的童话。浙江省图书馆早就计划编制新的藏书目录,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起步。1986年,他遵循《全国善本书目编目条例》,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着手整理编写8000多部11万册的古籍书目,并将15万雕版配上木架妥善保管,使文史工作者和爱好者索骥有图。这项艰苦繁杂的工作持续了长长八年时间,才大功告成……此刻,郑兴宝走到窗前,凭栏俯视藏书楼的庭院、书库、不由产生了一种近似朝圣的心理,思泉涌流。
  郑兴宝经过古籍编目的磨练,已对嘉业堂藏书存放的位置、内容了如指掌。这对读者和研究者都带来了方便。按照规定,读者与游客均不能进入书库内部。如果要查阅有关古籍,只能到大院门口小平房去,先登记,再由郑兴宝从书库里取出,送到兼作阅览室的小平房里。近年来,纯粹为研究课题来此查找古籍的人和热衷于地方文史研究的人,把郑兴宝视作知己知音。南浔镇已故文史老人朱从亮,生前一直把嘉业堂作为自己的家,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新编的《南浔文献新志》《南浔志续编》《南浔史话——四象八牛专辑》等等,都溶进了郑兴宝辛勤服务的汗水和心血。为了筹建南浔辑里湖丝馆,南浔古镇文史研究者徐顺泉多次到这里“淘宝”。我在撰写反映南浔百年儒商的长篇纪实文学《江南豪门》时,也得到了郑兴宝的很多帮助。这部30万字的作品已于2008年1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翻阅着散发油墨清香的书页,我的心头对郑兴宝充满了感激。
  郑兴宝年满六旬,即将退休。就在物色嘉业堂下一代传承人的时候,有关部门推荐了几个人,但浙江省图书馆领导看了这些档案,都退了回来。那么,到底选择谁比较适合到这寂寞而又清贫的藏书楼来工作呢?
  郑兴宝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独生儿子郑宗南。在郑兴宝的眼里,没有哪一个年轻人比自己的儿子更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了。
  郑宗南当时正在读“大二”。有一天接到妈妈的电话,为此事征求儿子的意见。郑宗南没有马上回答。他心里感到很矛盾,犹豫不决。因为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报考高等院校时,志愿表上填满了各种艺术类专业。结果,他被绍兴文理学院艺术系录取了。后来却不知为何改为土木工程系,专业是室内装潢。他想,父亲要自己回到南浔藏书楼接班也是一件好事,只是专业不对口呀。
  也许是天生有缘吧,郑宗南常跑到南浔百间楼沈嘉允先生家去练字,习画,无意中说起毕业后的去向问题。沈先生却话题一转,讲述了自己参与南浔古镇修复的故事。沈先生说,张石铭旧居刚开始修葺时,曾接待了一批法国朋友。没想到他们看了整整半天,甚至掏出手帕擦掉法国地砖上的灰尘仔细端详,惊奇地感叹:“啊,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这房子本身就是一部建筑艺术史!”一个半月后,法国的菲土蒙、凯丽夫妇来信说,经考证,张石铭旧居中的玻璃雕(蓝晶刻花玻璃)是18世纪法国的工艺品,现在法国博物馆里还有陈列品……。听此,郑宗南与沈先生一样怦然心动,仿佛拨开岁月的迷雾,看到了南浔丰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也看到了古镇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他想,这种对南浔文化遗存的情结,父亲郑兴宝、沈嘉允先生等一批南浔人有,我郑宗南也有!
  浙江省图书馆经过研究,同意録用郑宗南。郑兴宝向省图书馆领导写了一封信,请求批准郑宗南去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小组培训,请老同志“传帮带”。
  郑宗南从杭州培训结束后回来,又参加了南浔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嘉业堂、小莲庄、张氏建筑群)文物“四有”档案整理。四个月后,他开始了古籍修补工作,接过父亲还来不及做完的工作。
  郑宗南跟着父亲边学边干。古籍修补初看似乎并不复杂,但实践起来却很不容易。第一要弄清什么钥匙开什么书库的门?什么书放在什么地方?第二对不全或残缺的古籍要细致地穿线换面、补修书页……就这样,他花了一年时间才初步掌握了这门技术。同时,完成了父亲来不及修补的200余册古籍。
  嗣后我去采访郑宗南,他正在书楼上埋头修补古籍。桌上堆满线装古书,四周都是书橱,几乎没有一点声音,与外面喧嚣的环境判若两个世界。我问他:“你与古籍为伍,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光彩,都是很平凡的工作,但是很有意思!”
  郑宗南的话不多,却在我心里引起波澜。面对文化信息密集的网络挑战,传统藏书楼将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存在着,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于文化的保护是何等的重视和神圣!今天的读书人,在生命本质上都应是现代文化的建设者。但从遗传因子来说又属于传统文化的孑遗,因此或多或少可以称为嘉业堂精神的繁衍者。
  这位年轻人很刻苦,他的灯每天都会亮到夜深人静。他仿佛躺在了无声的古籍书册之上,像当年的父亲一样,默默地守望着这中国近代传统藏书楼的绝响,守望着民族的文化之根!□
其他文献
人才流动在现代社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原因涉及个人、家庭、单位、社会等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且普遍由农村中小学流向城镇中小学、经济
一首歌谣传唱千百年  温州和高雄,各有一座半屏山。  温州的半屏山在洞头县的东屏镇,距县城4公里。作为全国一级渔港——温州洞头中心渔港的天然屏障,直立千仭,雄峙海上。  半屏山的西北部,渔村港湾渐次罗列,田园林木郁郁葱葱,4000多操闽南语的岛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山的东南部,却是悬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雄峻壮观;近2公里的长崖,呈现出四屏18景,惟妙惟肖,无比奇特,被旅游专家惊叹为“神州海上第一屏”
陈伟强5岁就不幸失去了双臂。倔强的他从人生的地平线上跃起,用嘴“磨”出一条书画之路。他的书画作品8次获国际性大奖,20多次获国家级金奖,多次赴海内外进行书画艺术交流。他一人荣膺了全国书法、美术“两会”会员。请看这位无臂才子的传奇人生。    寻找人生支点  陈伟强于1965年出生在浙江上虞沥海镇。5岁那年,他在家乡河边玩耍时,不幸被落地的高压电击中……  双臂截肢后,陈伟强遭遇了人世间同情和鄙夷两
近日,笔者走访了著名藏学家、国家领导人阿沛·阿旺晋美的藏语翻译宋晓嵇先生。77岁的他身形清癯,用富有情感的语调娓娓而叙脑海中富有诗意的拉萨:“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强烈的阳光,宁静的城市,藏人与汉人友善地相处,大家都是黝黑的面容,憨厚的微笑。拉萨的中午,街头人多却非常宁静,路上不时有藏民安静地走过,默默地转着手摇的转经筒。我大半辈子从事民族团结工作,拉萨有我许多熟悉的藏族朋友,我会经常梦回拉萨,浮现起
2010年威尼斯当地时间9月3日晚,历史悠久的威尼斯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著名导演吴宇森在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的陪同下,从本届威尼斯评委会主席昆汀·塔伦蒂诺和徐克导演手中接过了终身成就奖的奖杯。舞台上吴宇森几度哽咽,十分激动。此时此刻,也许徐克导演在颁奖词中引用的那句来自《英雄本色》里的台词最能反映他的心情:“这么多年,我不想证明我有多么了不起,我只想得到我应该得到的东西!”威尼斯影展是历史最悠久的电
税收分类分级管理是运用差异化管理理念,将税收管理的对象按照一定方法进行差别化分类,税务机关通过对组织机构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依托信息化技术,将管理资源有层次、有针对性的配
中国广告谓之东邪,纳粹广告谓之西毒。虽然幽默,但是有一定的道理。现在中国的广告政府管得严,违规广告多,令人瞠目结舌,有点邪性。纳粹的广告有毒,谁吸谁上癮,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有点賣陸。其实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都应该掌握宣传的底线和宣传的信仰,否则偏东偏西部会产生严重后果。  广告必须真实和善良,这是张默闻一直坚守的广告伦理。但是这个伦理在中国现实的广告中却被不断践踏而我们却无力反抗。在广告有效为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