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胃癌七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redch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妊娠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加强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改善其不良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7例妊娠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母儿进行随访。

结果

7例妊娠期胃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3岁(29~35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者3例,发现盆腔包块者2例,黑便者3例;自出现症状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90 d(8~211 d);孕期均行胃镜活检后病理检查证实原发灶为胃癌;7例患者中,Ⅲb期2例,Ⅲc期1例,Ⅳ期4例。确诊时的中位孕周为29周+5(孕20周+3~37周+5),仅3例Ⅲ期患者有手术机会,其中1例为姑息性手术。中孕期3例,行中期引产术终止妊娠;晚孕期4例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其中早产3例、足月产1例,新生儿均存活。

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并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妊娠期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有效方法,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应积极行胃镜检查,无需推迟至中孕期,并根据孕周、胃癌分期及孕妇的意愿,由多学科团队实施个体化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益生菌、合生元对急性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及菌群的影响。方法将C57BL/6J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C组、D组使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结肠炎模型,B组不予灌胃干预(建模对照组),C组、D组分别予益生菌、合生元灌胃。其中,益生菌由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乳双歧杆菌组成;合生元由上述益生菌及菊粉、低聚半乳糖组成。收集灌胃前、灌胃4 d后、灌胃1周后的粪便及处死后
目的评估Graves眼病(Graves orbitopathy,GO)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45例初诊GO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眼部病情评估情况及相关临床检验指标,以欧洲Graves眼病协作组(EUGOGO)严重程度分级为依据,将患者分为轻度及中重度两组。使用G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占所有结核病的1%~2%,临床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本例患者中年男性,病程5个月,以反复发热、血小板减少、肝损害为主要特点。入院后病情进展迅速,出现血压下降、多脏器功能衰竭。辅助检查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血EB病毒(EBV)DNA 18 000拷贝/ml;支气管吸取物结核分枝杆菌(TB)DNA阳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TB DNA弱阳性,E
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高病死率、高并发症率的特点。通过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有助于早期识别可能发展为重症胰腺炎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及时转诊和干预,从而改善预后、降低费用。目前关于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指标包括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Ranson评分、胰腺炎活动度评分系统(PASS)、日本严重度评分(JSS)、Glasgow评分等多因素评分系统,以及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
近年来,随着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日益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尽管目前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但其诊断和治疗仍面临较大的挑战。由于真菌的分类较为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缺乏有效的早期确诊手段、治疗药物疗程长等,决定了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实施过程的复杂和挑战。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对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治中常见问题进行了概述,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目的评价不同抗感染方案在治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CRKP)血流感染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CRKP血流感染的患者,根据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分为(1)美罗培南组:静脉滴注美罗培南2.0 g,每8小时1次,联合除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时间超过72h者;(2)替加环素组:以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替加环素剂量最低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是一条重要的免疫负调节通路,在调节机体T细胞活化和增殖、自我识别和耐受及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异常可导致人体自身免疫的异常,在肿瘤、慢性病毒感染、移植免疫及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该通路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其在遗传易感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来,颈动脉蹼作为缺血性卒中的少见危险因素越来越被重视。本研究从浙江2家医院5 943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患者中检出32例颈动脉蹼患者,占总被调查人数的0.54%。其中1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理为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伴黏液变性;2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13例无症状患者未进行预防缺血性卒中治疗,随访(20.9±12.4)月,均无卒中发作。研究结果提示,颈动脉蹼在2家医院的检出率低,无症状性颈动脉蹼
目的探讨慢性间歇低氧对大鼠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常氧组和慢性间歇低氧组,将慢性间歇低氧组大鼠置于低氧舱内,每天8 h,每180秒向舱内交替输送21%氧气(空气)和5%氧气(低氧气体),采用数字测氧仪监测舱内氧气含量,调节气体流量,持续12周。常氧组大鼠置于同样环境下,但给予21%氧气(空气)暴露。分别于气体暴露前、暴露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检测2
分析1例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型缺陷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HSD17B3基因序列变化。患儿2岁11个月,抚养性别女性,因"双侧腹股沟包块"就诊,幼女外阴,阴蒂肥大,睾酮与雄烯二酮比值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后逐渐降低,染色体核型46 XY,彩色超声检查未探及子宫、卵巢。父母及弟弟表型正常。HSD17B3基因测序显示患者携带2号外显子c.201A>G(p.Glu67Asp)及9号外显子c.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