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中“快”字贯穿全文,除了快乐,“快哉”还有其他深意吗?文章第一二段描写宏阔的自然美景和畅快的人文联想,与“快哉”有否更深层的关联?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快”是精神性的
“快哉”的出典是宋玉答楚王问。楚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苏辙认为,宋玉之言言外有意: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得意、不得意之差别,重要的是人,不是风。楚王君临楚国,心中得意,因而猛风杨柳风都很享受;但庶人心怀忿怨,无论什么风,总有不满。“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此句点明“快哉”的核心是人,而非风。
哪些方面决定人的快乐呢?“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是人的内心、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中”,而非“物”决定了快乐。“中”“物”正对应前文的“人”“风”,但更本质,也更抽象。为更好地理解“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不妨回忆初中课文《岳阳楼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物”对“己”的影响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晴空万里让人心情愉快,下雨天则难免烦恼。但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如果放下对雨天的偏见和个人的得失心,那么雨天也有其诗意之美。所以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中“总”字最值得回味。“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如果能放下偏见,不计个人得失,那么万物“总”有其美好,而人的心性也“总”能愉悦稳定、不受外物影响。心灵的力量正在于它“总”对外物有处理转换的能力。仁人志士身处逆境,仍“坦然自得”,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超越外物的表现。调用初中课文,联系现实情境,学生便能更深入理解文中的“不以‘物’伤性”。
明确了决定快乐的不是“物”,那如何理解“中”呢?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中)对于物质(物)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钱锺书在《论快乐》中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
“快乐由精神决定”,难怪“快”字是竖心旁的。坦然自得、无挂碍的精神状态(中)原来就是“快哉”。快乐是精神性的,与“物”不直接相关。
二、“快”是逆境中的傲岸
张梦得的“快”也源于他对现实处境(物)的超越,文中说他“不以谪为患”。张君的贬谪与亭子命名者苏轼、文章作者苏辙一样,都因王安石变法,因此他们处境相似。张梦得的资料不多,为亭子命名的又是苏轼,因此要了解此次贬谪对他们的意义,无妨以苏轼为例。
变法前苏轼是“进士第二、制科第三”(欧阳修阅卷误以为是自己学生才给第二名,制科考没有第一第二名,所以都是最高名次)。宋仁宗初读轼、辙制策,回宫与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但当苏轼为父亲守孝归来,王安石变法已经启动。苏轼不认同变法对百姓的盘剥,在地方任上写讽刺诗,新党却强说苏轼对神宗不敬,于是展开抓捕,“拉一太守(苏轼),如驱鸡犬耳”。并将他关押在御史台(乌台),“诟辱通宵不忍闻”。没有尊严,没有人身安全,苏轼连遗嘱都已写好。被关押三个月后,苏轼被贬黄州。但他在黄州只有虚职,没有实权,没有俸禄。苏轼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山的东边筑屋定居,自称“东坡居士”,但其实一无所有,靠种枣树度日。给亭子命名的这一年,苏轼46岁,而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才35岁,年龄差意味着苏轼基本没有政治翻身之日。
名满天下、年近不惑,却遭遇巨大的政治冤屈和羞辱,以至于一无所有。面对人生的急转直下和政治迫害,苏轼却给亭子命名曰“快哉”。这“快哉”看似旷达,实则傲岸不屈,是对抗迫害的独立精神和倔强姿态,是人生一落千丈以后仍不被打倒的顽强的精神品质,是不被摧垮的内心的坚韧,是超越人生的豁然开朗的境界。连不喜欢苏轼的朱熹也说“苏公此纸,出于一时滑稽诙笑之余,初不经意,而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足以想见其人也”。
还原实际处境,“快哉”豁达的表象背后有傲岸和不屈。这番“傲风霆、阅古今之气”在前文其实早有暗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和人文联想中已渗透了这股兀拔越逸的精神气。
三、“快哉”的精神景观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的注释是“傲视”。面对千钧一发的战争、江山社稷的未来、实力强劲的对手,仍能傲视群雄,这“睥睨”中有坚强的自信。这样的人,在面对“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变化倏忽,动心骇目”的景物时不会惊恐后退,而是“得玩之几席之上”。
着一“玩”字,境界全出。真正的“快哉”不仅在面对动心骇目的处境时不屈、睥睨,还能将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作为审美的对象,领略其壮阔美好的一面。也就是说,真正的“快哉”不仅是忍受的,还是享受的;不仅是被动地对抗,更有主动地愉悦。它傲岸又亲切,超越外物,并享受生活。“快哉”是独立于外物的一片精神绿洲,是笑对人生困厄的成熟态度。
于是能够领会课文的最后部分: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如果放下对外物的得失心和定见,如果坚强地睥睨和愉快地审美(玩),那么“蓬户瓮牖”也能开出花儿来,因为它有拙朴的美。更何况“长江、白云”美景当前,那就更加增光添彩了。这种“自适”和一般的风光娱人不同,那是由内而外的美好,是理性思考人生后豁然开朗的心境投射,更具有持久、沉着的力量。
此时回观第一二段,奔放肆大的黄州江景已不仅是眼中之景,更是精神景观。古往今来大气磅礴、文采斐然的景物描写莫不内具文人的精神气韵。开篇“江出西陵”正表现了江水的主动、冲破、浩荡。江水冲破艰难险阻的西陵峡,仿佛冲破人生的局限,然后“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达到豁然开朗、更加开阔的境地。此时“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仿佛得到上下四方宇宙之助,全部打通。“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到达新的境地后又沉静下来,像大海一样深沉,像大海一样平静。
开篇的景物描写渗透了苏辙与苏轼历经艰险后的人生理解,这理解正是:无论外物如何,心中坦然自得,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外物,就能获得快乐。
对此,苏轼在《黄州快哉亭记》的和词中有更直接的表述: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快”是精神性的
“快哉”的出典是宋玉答楚王问。楚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苏辙认为,宋玉之言言外有意: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得意、不得意之差别,重要的是人,不是风。楚王君临楚国,心中得意,因而猛风杨柳风都很享受;但庶人心怀忿怨,无论什么风,总有不满。“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此句点明“快哉”的核心是人,而非风。
哪些方面决定人的快乐呢?“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是人的内心、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中”,而非“物”决定了快乐。“中”“物”正对应前文的“人”“风”,但更本质,也更抽象。为更好地理解“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不妨回忆初中课文《岳阳楼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物”对“己”的影响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晴空万里让人心情愉快,下雨天则难免烦恼。但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如果放下对雨天的偏见和个人的得失心,那么雨天也有其诗意之美。所以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中“总”字最值得回味。“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如果能放下偏见,不计个人得失,那么万物“总”有其美好,而人的心性也“总”能愉悦稳定、不受外物影响。心灵的力量正在于它“总”对外物有处理转换的能力。仁人志士身处逆境,仍“坦然自得”,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超越外物的表现。调用初中课文,联系现实情境,学生便能更深入理解文中的“不以‘物’伤性”。
明确了决定快乐的不是“物”,那如何理解“中”呢?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中)对于物质(物)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钱锺书在《论快乐》中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
“快乐由精神决定”,难怪“快”字是竖心旁的。坦然自得、无挂碍的精神状态(中)原来就是“快哉”。快乐是精神性的,与“物”不直接相关。
二、“快”是逆境中的傲岸
张梦得的“快”也源于他对现实处境(物)的超越,文中说他“不以谪为患”。张君的贬谪与亭子命名者苏轼、文章作者苏辙一样,都因王安石变法,因此他们处境相似。张梦得的资料不多,为亭子命名的又是苏轼,因此要了解此次贬谪对他们的意义,无妨以苏轼为例。
变法前苏轼是“进士第二、制科第三”(欧阳修阅卷误以为是自己学生才给第二名,制科考没有第一第二名,所以都是最高名次)。宋仁宗初读轼、辙制策,回宫与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但当苏轼为父亲守孝归来,王安石变法已经启动。苏轼不认同变法对百姓的盘剥,在地方任上写讽刺诗,新党却强说苏轼对神宗不敬,于是展开抓捕,“拉一太守(苏轼),如驱鸡犬耳”。并将他关押在御史台(乌台),“诟辱通宵不忍闻”。没有尊严,没有人身安全,苏轼连遗嘱都已写好。被关押三个月后,苏轼被贬黄州。但他在黄州只有虚职,没有实权,没有俸禄。苏轼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山的东边筑屋定居,自称“东坡居士”,但其实一无所有,靠种枣树度日。给亭子命名的这一年,苏轼46岁,而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才35岁,年龄差意味着苏轼基本没有政治翻身之日。
名满天下、年近不惑,却遭遇巨大的政治冤屈和羞辱,以至于一无所有。面对人生的急转直下和政治迫害,苏轼却给亭子命名曰“快哉”。这“快哉”看似旷达,实则傲岸不屈,是对抗迫害的独立精神和倔强姿态,是人生一落千丈以后仍不被打倒的顽强的精神品质,是不被摧垮的内心的坚韧,是超越人生的豁然开朗的境界。连不喜欢苏轼的朱熹也说“苏公此纸,出于一时滑稽诙笑之余,初不经意,而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足以想见其人也”。
还原实际处境,“快哉”豁达的表象背后有傲岸和不屈。这番“傲风霆、阅古今之气”在前文其实早有暗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和人文联想中已渗透了这股兀拔越逸的精神气。
三、“快哉”的精神景观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的注释是“傲视”。面对千钧一发的战争、江山社稷的未来、实力强劲的对手,仍能傲视群雄,这“睥睨”中有坚强的自信。这样的人,在面对“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变化倏忽,动心骇目”的景物时不会惊恐后退,而是“得玩之几席之上”。
着一“玩”字,境界全出。真正的“快哉”不仅在面对动心骇目的处境时不屈、睥睨,还能将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作为审美的对象,领略其壮阔美好的一面。也就是说,真正的“快哉”不仅是忍受的,还是享受的;不仅是被动地对抗,更有主动地愉悦。它傲岸又亲切,超越外物,并享受生活。“快哉”是独立于外物的一片精神绿洲,是笑对人生困厄的成熟态度。
于是能够领会课文的最后部分: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如果放下对外物的得失心和定见,如果坚强地睥睨和愉快地审美(玩),那么“蓬户瓮牖”也能开出花儿来,因为它有拙朴的美。更何况“长江、白云”美景当前,那就更加增光添彩了。这种“自适”和一般的风光娱人不同,那是由内而外的美好,是理性思考人生后豁然开朗的心境投射,更具有持久、沉着的力量。
此时回观第一二段,奔放肆大的黄州江景已不仅是眼中之景,更是精神景观。古往今来大气磅礴、文采斐然的景物描写莫不内具文人的精神气韵。开篇“江出西陵”正表现了江水的主动、冲破、浩荡。江水冲破艰难险阻的西陵峡,仿佛冲破人生的局限,然后“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达到豁然开朗、更加开阔的境地。此时“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仿佛得到上下四方宇宙之助,全部打通。“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到达新的境地后又沉静下来,像大海一样深沉,像大海一样平静。
开篇的景物描写渗透了苏辙与苏轼历经艰险后的人生理解,这理解正是:无论外物如何,心中坦然自得,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外物,就能获得快乐。
对此,苏轼在《黄州快哉亭记》的和词中有更直接的表述: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