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汉语定状位状态形容词的异位现象,前人多从语义指向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概括出定状位状态形容词句法异位的条件,即动作的情状和事物的性状必须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并从背景信息和前景信息的角度分析了定位状态形容词和状位状态形容词在篇章中的表现。
关键词:定状位异位 认知框架 背景信息 前景信息 篇章
一、引言
现代汉语有“NP1+A状+VP+NP2”和“NP1+VP+A定+NP2”两种结构,句中的状态形容词(本文暂只考虑状态形容词)可以处在状语位和定语位,我们把这两种结构中状语位置的A状和定语位置的A定的句法异位称为“定状位异位”。
(1)爸爸满满地斟了一杯酒
爸爸斟了满满的一杯酒
(2)小张深深地挖了一个坑。
小张挖了一个深深的坑。
(3)昨天厚厚的下了一场雪。
昨天下了一场厚厚的雪。
(4)宋庆龄用笔粗粗地划了两条线。
宋庆龄用笔划了两条粗粗的线。
对于这种语言现象,多数学者从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进行了分析,如张力军(1990)、董金环(1991)、陆俭明(1997)等人,但对状定异位结构的研究还比较零散。郑贵友(2000)突破了原有的“语义指向”理论的局限,提出并运用“系”的理论、方法,对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以及与之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进行了研究,部分地揭示了A状、A定易位时所受到的句法语义限制。张国宪(2006)对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话语建构及其语义指向的理解作了说明,认为词语的异位是说话人试图表达某种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采用的句法手段,是一种带有明显语用动机的“明示”行为,某词语句法位置的遴选是说话人表白交际意图的心智过程。我们认为定状位句法异位有一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状语和定语都能进行句法异位。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状态形容词在状语位置和定语位置上的差别,从认知角度概括出定状位状态形容词句法异位的条件,并简单描述了其在篇章中的表现。
二、定状位异位结构异位的条件
从认知的角度看,句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功能语法认为句法是一个不自足的体系,它与人的认知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汉语中有“NP1+A状+VP+NP2”和“NP1+VP+A定+NP2”两种结构,人们选用状位还是定位结构进行表达,是人们的认知在句法上的反映,但这两种结构中的状位和定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异位,异位的条件就是动作的情状和事物的性状必须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
沈家煊(1999)认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按照Langacker(1987/1991)的观点,体词代表的是事物,谓词代表的是关系。“事物”(thing)是部分,“关系”(relation)是整体,“事物”是“关系”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一个动作概念总是包含相关的事物概念在内,不可能想象一个动作而不同时联想到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相反,事物可以在概念上独立,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事物而不联想到动作。一个动作的发出总是会伴随一定的情状,因为动作总是会涉及事物(施事或受事),所以,这种表示动作的情状多数情况也会关联事物的性状(以往所说的语义指向专指动词的情况,我们这里暂不考虑),即处于状位表达动作情状的词语同时能够激活事物的性状,如“酽酽地沏了壶茶”中处于状位表示情状的“酽酽”能够激活“事物”(茶)的性状。上面论说的关系我们用图示表示如下:
(情状)动作(性状)事物
下面结合具体事例从认知上来分析定状位结构的异位情况。
a b
(5)端来一碗浓浓的鸡汤*浓浓的端来一碗鸡汤
(6)端来一碗热热的鸡汤*热热的端来一碗鸡汤
(7)熬了一碗香香的鸡汤香香地熬了一碗鸡汤
(8)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浓浓地熬了一碗鸡汤
(9)喝了一碗热热的鸡汤热热地喝了一碗鸡汤
(10)*喝了一碗美美的鸡汤美美地喝了一碗鸡汤
(11)喝了一碗辣辣的鸡汤辣辣地喝了一碗鸡汤
(12)盛了一碗满满的鸡汤满满地盛了一碗鸡汤
(13)盛了一碗香香的鸡汤*香香地盛了一碗鸡汤
(14)盛了一碗热热的鸡汤*热热地盛了一碗鸡汤
例(5)、(6)、(10)、(13)、(14)中定状位不能够进行异位,例(7)、(8)、(9)、(11)、(12)中能够进行异位。例(5)、(6)、(13)、(14)不能异位的原因就在于a中的“浓浓的”“热热的”“香香的”与“鸡汤”之间的关系可以纳入“性状—事物”的认知框架中。b中虽然“浓浓的”“热热的”“香香的”与“鸡汤”的关系可以纳入“性状—事物”的认知框架,但“浓浓的”“热热的”“香香的”与“端”“盛”的关系不能纳入“情状—动作”的认知框架。b式中的状位句存在一个“复合认知框架”,由两个子框架构成,一个子框架是“情状—动作”,一个子框架是“性状—事物”,表示事物(鸡汤)性状的“浓浓的”“热热的”不能激活表动作(端、盛)的情状,事物的性状和动作的情状不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所以例(5)a、(6)a、(13)a、(14)a中定位上的“浓浓的”“热热的”“香香的”不能异位到例(5)b、(6)b、(13)b、(14)b中的状位上。例(10)b中处于状位的“美美的”与动作“喝”之间的关系可以纳入“情状—动作”的认知框架,但状位的“美美的”与事物“鸡汤”之间的关系不能纳入“性状—事物”的认知框架,也就是例(10)b中的“美美的”只能表示动作“喝”的情状,不能激活事物“鸡汤”的性状,二者不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所以状位的“美美的”不能异位到例(10)a中的定位上。
a b
(15)奶奶稠稠地熬了锅粥。奶奶熬了锅稠稠的粥。
(16)*奶奶焦焦地熬了锅粥。奶奶熬了锅焦焦的粥。
例(16)中,a句和b句的合法度差异说明动作可以有一个预定的目标,而事件的发生一般不会有一个预定的目标。换句话说,为了预定的目标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做某件事,而不会为某一预定的目标有意识地发生某件事。a句的“焦焦地”位于动词之前,是动作的目标,表示奶奶主观期望达成的状态,但句子里的这种“消极”状态通常是人们不愿意发生的,用这种人们不愿企及的状态作为目标违背认知常理,所以句子接受度低。而b句的“焦焦的”位于动词之后,只是事件客观发生的自然状态,它可以是如意状态也可以是不如意状态,因为事件的发生具有非控制性和非意志性,所以句子合法度高。
例(15)、(16)两句,同样符合上文关于定状位异位的条件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三、定位结构和状位结构两种不同的句式在篇章中的表现
(一)语言的功能就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语言的结构就是为信息交流的具体需要而不断自我调适的结果。选用什么样的语言结构进行交流,体现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作为可以相互异位的定位结构和状位结构,尽管变换前后的基本语义相同,但在语用功能上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张国宪(2006)指出,定状位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是恒久与临时、有意与无意、主观与客观。但下列事例似乎不太符合这一说法。
(17)头发湿淋淋地往下滴水。
湿淋淋的头发往下滴水。
(18)她的眼角细细地出现了几条皱纹。
她的眼角出现了细细的几条皱纹。
(19)昨天夜里厚厚地下了一场雪。
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厚厚的雪。
(20)桌子上厚厚地落了一层土。
桌子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土。
(21)地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陷阱。
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陷阱。
(22)正自胡猜,只见黑魆魆的进来一个人。
正自胡猜,只见进来黑魆魆的一个人。
(23)路旁的杉木上湿漉漉地长出许多咖啡色菌子,是木耳。
路旁的杉木上长出许多湿漉漉的咖啡色菌子,是木耳。
(二)定位结构和状位结构在篇章中的表现
我们认为应该把定状位结构置于动态的篇章平面进行研究,在篇章中,有的句式常作为事件发生的环境或条件出现,有的句式则贯穿了整个叙述过程的主线,并推动着事件进一步发展。与其说是句式的不同形式负载着它们各自所表现的信息功能,还不如说是由于篇章的需要使得不同信息要用不同形式来表达,因为句法现象背后更深刻的动因是篇章功能。
在实际语篇中,尤其是在叙述性语体中,有些句法单位直接描述人物的动作行为结果或某一事件,而另一些句法单位是对事件进行铺排或衬托。前者被称作话语中的前景(fore-ground)信息,后者叫背景(background)信息。前景信息是贯穿叙述事件的主线。
(24)瑞娥在灶前点柴烧水,烧了几个红枣,给老师沏了一壶酽酽的冬儿茶。
(25)有个头痛脑热的,打二两酒,或是酽酽地冲一碗白糖水,喝下去就好了。
虽然例(24)、(25)两句都是叙述主线,但例(24)中状态形容词在定语位,突显的是事物的性状,例(25)中状态形容词在状语位,突显了动作的整个完成过程,传递新信息。例(25)中宾语名词“白糖水”的受动性或可操纵性更强,因为后面出现的句子跟它的关系很紧密,所以,它所显示出的信息的前景性更强。
状位结构的句子也能传递背景信息:
(26)在胡哨声停下来的同时,“呼啦”一下,围上来一大群马弁。每个马弁都明晃晃地拿着一把刀。
(27)新迁过的草场上稀稀疏疏地游动着一群羊,草场是比原来的更平坦、更宽广了,只是草片比原来的要低一些。
例(26)、(27)两句中的状位句不是叙事的主线,只能作背景信息,例(26)是对叙述主体作补充性描写,例(27)是成段地对环境进行描写。
在篇章中从前景信息和背景信息角度分析定位结构和状位结构,还只是个尝试,对于状位结构在什么条件下传递前景信息,什么条件下传递背景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力军.论“NP1+A+VP+NP2”格式中A的语义指向[J].烟台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2]董金环.形容词状语的语义指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
(1).
[3]陆俭明.关于语义指向分析[J].中国语言学论丛,1997,(1).
[4]郑贵友.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和“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国宪.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中国语
文,2005,(1).
[6]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沈家煊.转指与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8]朱亚军.凸显:一条极其重要的语用规律[J].外语学刊,2000,
(1).
[9]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郝玲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
关键词:定状位异位 认知框架 背景信息 前景信息 篇章
一、引言
现代汉语有“NP1+A状+VP+NP2”和“NP1+VP+A定+NP2”两种结构,句中的状态形容词(本文暂只考虑状态形容词)可以处在状语位和定语位,我们把这两种结构中状语位置的A状和定语位置的A定的句法异位称为“定状位异位”。
(1)爸爸满满地斟了一杯酒
爸爸斟了满满的一杯酒
(2)小张深深地挖了一个坑。
小张挖了一个深深的坑。
(3)昨天厚厚的下了一场雪。
昨天下了一场厚厚的雪。
(4)宋庆龄用笔粗粗地划了两条线。
宋庆龄用笔划了两条粗粗的线。
对于这种语言现象,多数学者从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进行了分析,如张力军(1990)、董金环(1991)、陆俭明(1997)等人,但对状定异位结构的研究还比较零散。郑贵友(2000)突破了原有的“语义指向”理论的局限,提出并运用“系”的理论、方法,对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以及与之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进行了研究,部分地揭示了A状、A定易位时所受到的句法语义限制。张国宪(2006)对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话语建构及其语义指向的理解作了说明,认为词语的异位是说话人试图表达某种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采用的句法手段,是一种带有明显语用动机的“明示”行为,某词语句法位置的遴选是说话人表白交际意图的心智过程。我们认为定状位句法异位有一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状语和定语都能进行句法异位。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状态形容词在状语位置和定语位置上的差别,从认知角度概括出定状位状态形容词句法异位的条件,并简单描述了其在篇章中的表现。
二、定状位异位结构异位的条件
从认知的角度看,句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功能语法认为句法是一个不自足的体系,它与人的认知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汉语中有“NP1+A状+VP+NP2”和“NP1+VP+A定+NP2”两种结构,人们选用状位还是定位结构进行表达,是人们的认知在句法上的反映,但这两种结构中的状位和定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异位,异位的条件就是动作的情状和事物的性状必须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
沈家煊(1999)认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按照Langacker(1987/1991)的观点,体词代表的是事物,谓词代表的是关系。“事物”(thing)是部分,“关系”(relation)是整体,“事物”是“关系”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一个动作概念总是包含相关的事物概念在内,不可能想象一个动作而不同时联想到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相反,事物可以在概念上独立,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事物而不联想到动作。一个动作的发出总是会伴随一定的情状,因为动作总是会涉及事物(施事或受事),所以,这种表示动作的情状多数情况也会关联事物的性状(以往所说的语义指向专指动词的情况,我们这里暂不考虑),即处于状位表达动作情状的词语同时能够激活事物的性状,如“酽酽地沏了壶茶”中处于状位表示情状的“酽酽”能够激活“事物”(茶)的性状。上面论说的关系我们用图示表示如下:
(情状)动作(性状)事物
下面结合具体事例从认知上来分析定状位结构的异位情况。
a b
(5)端来一碗浓浓的鸡汤*浓浓的端来一碗鸡汤
(6)端来一碗热热的鸡汤*热热的端来一碗鸡汤
(7)熬了一碗香香的鸡汤香香地熬了一碗鸡汤
(8)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浓浓地熬了一碗鸡汤
(9)喝了一碗热热的鸡汤热热地喝了一碗鸡汤
(10)*喝了一碗美美的鸡汤美美地喝了一碗鸡汤
(11)喝了一碗辣辣的鸡汤辣辣地喝了一碗鸡汤
(12)盛了一碗满满的鸡汤满满地盛了一碗鸡汤
(13)盛了一碗香香的鸡汤*香香地盛了一碗鸡汤
(14)盛了一碗热热的鸡汤*热热地盛了一碗鸡汤
例(5)、(6)、(10)、(13)、(14)中定状位不能够进行异位,例(7)、(8)、(9)、(11)、(12)中能够进行异位。例(5)、(6)、(13)、(14)不能异位的原因就在于a中的“浓浓的”“热热的”“香香的”与“鸡汤”之间的关系可以纳入“性状—事物”的认知框架中。b中虽然“浓浓的”“热热的”“香香的”与“鸡汤”的关系可以纳入“性状—事物”的认知框架,但“浓浓的”“热热的”“香香的”与“端”“盛”的关系不能纳入“情状—动作”的认知框架。b式中的状位句存在一个“复合认知框架”,由两个子框架构成,一个子框架是“情状—动作”,一个子框架是“性状—事物”,表示事物(鸡汤)性状的“浓浓的”“热热的”不能激活表动作(端、盛)的情状,事物的性状和动作的情状不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所以例(5)a、(6)a、(13)a、(14)a中定位上的“浓浓的”“热热的”“香香的”不能异位到例(5)b、(6)b、(13)b、(14)b中的状位上。例(10)b中处于状位的“美美的”与动作“喝”之间的关系可以纳入“情状—动作”的认知框架,但状位的“美美的”与事物“鸡汤”之间的关系不能纳入“性状—事物”的认知框架,也就是例(10)b中的“美美的”只能表示动作“喝”的情状,不能激活事物“鸡汤”的性状,二者不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所以状位的“美美的”不能异位到例(10)a中的定位上。
a b
(15)奶奶稠稠地熬了锅粥。奶奶熬了锅稠稠的粥。
(16)*奶奶焦焦地熬了锅粥。奶奶熬了锅焦焦的粥。
例(16)中,a句和b句的合法度差异说明动作可以有一个预定的目标,而事件的发生一般不会有一个预定的目标。换句话说,为了预定的目标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做某件事,而不会为某一预定的目标有意识地发生某件事。a句的“焦焦地”位于动词之前,是动作的目标,表示奶奶主观期望达成的状态,但句子里的这种“消极”状态通常是人们不愿意发生的,用这种人们不愿企及的状态作为目标违背认知常理,所以句子接受度低。而b句的“焦焦的”位于动词之后,只是事件客观发生的自然状态,它可以是如意状态也可以是不如意状态,因为事件的发生具有非控制性和非意志性,所以句子合法度高。
例(15)、(16)两句,同样符合上文关于定状位异位的条件的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三、定位结构和状位结构两种不同的句式在篇章中的表现
(一)语言的功能就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语言的结构就是为信息交流的具体需要而不断自我调适的结果。选用什么样的语言结构进行交流,体现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作为可以相互异位的定位结构和状位结构,尽管变换前后的基本语义相同,但在语用功能上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张国宪(2006)指出,定状位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是恒久与临时、有意与无意、主观与客观。但下列事例似乎不太符合这一说法。
(17)头发湿淋淋地往下滴水。
湿淋淋的头发往下滴水。
(18)她的眼角细细地出现了几条皱纹。
她的眼角出现了细细的几条皱纹。
(19)昨天夜里厚厚地下了一场雪。
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厚厚的雪。
(20)桌子上厚厚地落了一层土。
桌子上落了厚厚的一层土。
(21)地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陷阱。
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陷阱。
(22)正自胡猜,只见黑魆魆的进来一个人。
正自胡猜,只见进来黑魆魆的一个人。
(23)路旁的杉木上湿漉漉地长出许多咖啡色菌子,是木耳。
路旁的杉木上长出许多湿漉漉的咖啡色菌子,是木耳。
(二)定位结构和状位结构在篇章中的表现
我们认为应该把定状位结构置于动态的篇章平面进行研究,在篇章中,有的句式常作为事件发生的环境或条件出现,有的句式则贯穿了整个叙述过程的主线,并推动着事件进一步发展。与其说是句式的不同形式负载着它们各自所表现的信息功能,还不如说是由于篇章的需要使得不同信息要用不同形式来表达,因为句法现象背后更深刻的动因是篇章功能。
在实际语篇中,尤其是在叙述性语体中,有些句法单位直接描述人物的动作行为结果或某一事件,而另一些句法单位是对事件进行铺排或衬托。前者被称作话语中的前景(fore-ground)信息,后者叫背景(background)信息。前景信息是贯穿叙述事件的主线。
(24)瑞娥在灶前点柴烧水,烧了几个红枣,给老师沏了一壶酽酽的冬儿茶。
(25)有个头痛脑热的,打二两酒,或是酽酽地冲一碗白糖水,喝下去就好了。
虽然例(24)、(25)两句都是叙述主线,但例(24)中状态形容词在定语位,突显的是事物的性状,例(25)中状态形容词在状语位,突显了动作的整个完成过程,传递新信息。例(25)中宾语名词“白糖水”的受动性或可操纵性更强,因为后面出现的句子跟它的关系很紧密,所以,它所显示出的信息的前景性更强。
状位结构的句子也能传递背景信息:
(26)在胡哨声停下来的同时,“呼啦”一下,围上来一大群马弁。每个马弁都明晃晃地拿着一把刀。
(27)新迁过的草场上稀稀疏疏地游动着一群羊,草场是比原来的更平坦、更宽广了,只是草片比原来的要低一些。
例(26)、(27)两句中的状位句不是叙事的主线,只能作背景信息,例(26)是对叙述主体作补充性描写,例(27)是成段地对环境进行描写。
在篇章中从前景信息和背景信息角度分析定位结构和状位结构,还只是个尝试,对于状位结构在什么条件下传递前景信息,什么条件下传递背景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力军.论“NP1+A+VP+NP2”格式中A的语义指向[J].烟台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2]董金环.形容词状语的语义指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
(1).
[3]陆俭明.关于语义指向分析[J].中国语言学论丛,1997,(1).
[4]郑贵友.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和“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国宪.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中国语
文,2005,(1).
[6]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沈家煊.转指与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8]朱亚军.凸显:一条极其重要的语用规律[J].外语学刊,2000,
(1).
[9]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郝玲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