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至真冯友兰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ck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袭长袍,被风微微吹拂的长髯,儒家圣贤的精神气质,这是冯友兰留给西南联大师生的记忆影像。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西南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最高学府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走向路边的一间教室,我和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的老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展开它层层的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挑,戴着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戴墨镜的教授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金岳霖教授,先生因患目疾,常戴墨镜。这两位教授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两颗灿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同行的敬仰。
  这是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讲课的学生郑敏的一段回忆。从这段回忆中,我们感受到金岳霖、冯友兰两位先生的神韵和风采。
  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字芝生),是中国哲学史的权威。他一方面讲中国哲学史,一方面讲哲学研究方法。他的哲学史,陈寅恪在审查报告里说:“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他分析内圣外王之道,陆续发表了《新世论》《新理学》《新世训》等在当时颇有影响的著作。
  作家、翻译家赵瑞蕻听过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史。在他的印象中,冯友兰个子较高,一把短胡子,穿件大褂,慢慢讲课,有时一句话要讲几分钟,因为他有点儿口吃。冯友兰讲得可真有意思,妙语连珠,使人进入哲理境界。
  1943年秋,联大开设“伦理课”,由冯友兰讲授,被列为各院系共同必修课。其目的在于“注意阐述贤者嘉言懿行暨伦理道德方面各种基本概念,用以砥砺学生德行,转移社会风气”。主要内容为冯友兰所著《新世训》《新原人》等书,上三四百人的大课。
  吴讷孙在联大上二年级时,有一个时期感到生命空虚,毫无意义,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忽然想到去拜访冯友蘭,请教人生的真谛。经过冯友兰的劝导,吴讷孙改变了消极厌世的人生观,积极努力,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美术史专家。冯友兰于抗战期间大讲民族哲学,使联大学子精神焕发、信心倍增。
  冯友兰在西南联大不仅是一名讲授中国哲学的教授,他在联大的公共事务中,参与了联大校务的重要决策。“从有案可查的历史记载来看,冯先生在西南联大是决策管理层的最重要成员之一,教学研究层的最显要教授之一,公共交往层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1942年6月,陈立夫以教育部长的身份三度训令联大务必遵守教育部核定的应设课程,统一全国院校教材,统一考试等新规定。联大教务会议以致函联大常委会的方式,驳斥教育部的三度训令。此函系冯友兰执笔,上呈后,西南联大没有遵照教育部的要求统一教材,仍是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治校。
  1942年,昆明物价飞涨,联大教授的生活陷入“啼饥号寒”的困境。“九儒十丐,薪水犹低于舆台,仰事俯畜,饔飧时虞其不给。”教育部提出要给西南联大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们特别办公费,联大25位系主任上书签名谢绝了。值得一提的是,联大的教授担任的行政职务,纯粹为校务操劳,全是无报酬奉献,只按教授级别领薪水。李继侗、黄钰生两位教授都当过联大的十余种职务。谢绝“特别办公费”签名者担任各学院院长、系主任等行政职务,付出了巨大劳动,不肯领取分文补贴。他们在信中写道:“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于教课之外肩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那一代学人的风骨,也是他们的人格操守,这种光风霁月的精神,令今人向往。
  作家宗璞在《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文中说,这封藏于清华档案馆的原信,经历史学家任继愈先生辨认,认为“此信明白晓畅,用典精当,显然为冯友兰先生手笔”。
  在抗日战争这段艰难的时期,有论者认为,冯友兰在西南联大论道德有古贤风,著文章乃大手笔,立功求其实,立德求其善,立言求其优,这就叫至真至诚。这正是冯友兰作为中国学者的气派。
  刘宜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史学者,著有《西南联大三部曲》《百年风雅》等。
  编辑 巴恬恬 365584260@qq.com
其他文献
家庭重组  从结婚时起,李明和覃珍就经常为一些琐事争吵。有了女儿后,两人矛盾愈发严重。2017年3月,两人协议离婚,约定女儿园园随母亲生活,李明每月支付900元抚养费(医药费、学杂费等按实际发生额各承担一半),随时可以去探望园园。  离婚之初,由于要独自照顾园园,覃珍只好暂停工作。可时间一久,覃珍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李明心疼园园,便暂时把女儿接到父母家,让她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两位老人很喜欢孙
期刊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莉拉·达瓦奇研究发现,情绪体验可以诱导情绪事件结束后依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大脑状态。这项研究还表明,情绪上的“宿醉”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经历的关注和记忆。莉拉·达瓦奇解释说:“我们如何记忆事件,不仅是我们所经历的外部世界的结果,而且还受到我们内在状态的强烈影响,这些内在状态可以持续并影响未来的经历。”什么是情绪宿醉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某人在一场聚会中,从一群朋友转到另一群朋友时,
期刊
很多年轻人喜欢吃西餐,认为西餐相比中餐更健康,事实真是这样吗?其实,很多西餐里的食物脂肪含量特别高,下面一起来看看。雪花牛排  T骨牛排、肋骨牛排、西冷牛排、菲力牛排、紐约客牛排、雪花牛排……前五种牛排对应着牛身上不同地方的牛肉,脂肪含量基本都在5%以下,且肥瘦较分明,看到肥的不想吃直接切掉即可。但雪花牛排的脂肪藏得很深,其脂肪含量基本都在6%以上,有的高达20%~25%。雪花牛排生鲜状态时,白色
期刊
在关于丝瓜的写意画中,我最喜欢齐白石的《丝瓜蜜蜂》。一根木柱撑立于左,如同画的脊梁,高高地举起厚厚的青藤,袒露出鹅黄色的花,任由丝瓜如拉长的露珠般垂向大地。风不会将它们吹落,只会逗弄着花丛中的蜜蜂,用拨动琴弦的指法弹动着自由生长的藤蔓,奏出一曲曲渺茫的清音,和花香飘一起,在似隐似现中勾动着丝瓜蠢蠢欲舞。于是,它不再是笔直地垂下,而是让底部翘了起来,像是一只灵活的海豹。这样的丝瓜,既有野趣,亦有童心
期刊
一朵花刚开,别评价,让她长大、盛开。  ——陈丹青  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远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重要。  ——露西尔·鮑尔  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暗藏。  ——贾平凹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赫尔曼·黑塞  克制喜好、改变天性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不过,这并不代表不能做到。  ——夏洛蒂·勃朗特  无聊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空白时
期刊
韩开春: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虫虫》《雀之灵》等多部自然文学作品集,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全国孙犁散文奖等奖项,曾在《莫愁·小作家》发表《去山里,看野果》《八月瓜,叫瓜不是瓜》。  很多读者看到韩开春的文章,纷纷联系本刊编辑部,有些读者想了解韩开春的故事,有些读者想让韩开春普及动植物知识,有些读者想让韩开春举办有关自然与写作的讲座。本期,我们邀请江苏省作协会员张居祥,
期刊
写下“那一年”——我心里一震,像一根被扯断的晾衣绳。  那一年的书房,是安了简易木门的书房,四平方米的小棚屋。  那一年,还有蟋蟀,三只蟋蟀。  我根本不知道那三只蟋蟀是什么时候搬进书房的。  是的,我会永远记住我刚刚到乡下做教师的那一年,我的小书房外便是学校的泥土操场,过了一个暑假,操场上长满了草。到了开学,学生最初几天的课程便是劳动课:拔草。  草被拔出了一堆又一堆,有的草扎得很牢,学生用带来
期刊
抬头就是满天繁星  1990年9月1日,距离北京亚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开始了初中三年级生活。  开学不久,一天下午,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老师把我叫到教室外面,说:“老师知道你办文学社很投入,如果你把办文学社的精力花在学习上,老师相信你的学习成绩肯定會有大的提升。”  正是课外活动时间,李老师站着,我低着头,站在他对面。不时有同学从我们身边走过,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在此之前,老师批评学生经常用这
期刊
散文是最有自由度的文体,很多作家不拘一格,写出了形态各异的散文。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鲁迅、朱自清、林语堂,都有自己的散文形态,当代的散文作家,汪曾祺、余秋雨、周涛的散文也都有自己的艺术形态与审美个性。闫语是一个年轻的作家,她的散文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形态,她的散文展示了她向这些散文大家看齐的自觉意识和文学追求。  我个人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具有思想的骨骼,感情的温度,灵魂的诗意。这三者融合才
期刊
学校和家之间有许多条往返路线,可我最喜欢的、妈妈最不让走的就是顺着小堆河回家。因为小堆河两岸走得人少,不是有蜜蜂就是有蚕豆……一路走下来步步有驚喜,处处见乐趣,这给童年的我带来无尽的诱惑。  那天放学后四顾无人,同村的小朋友都先走了,我想着不会被人看见而向妈妈告密,于是一路蹦着顺小堆河回家。走到中段时,发现河边有气泡向外冒,我立即停下来趴在河边看,原来河边有一个洞,泡泡就是从洞里向外冒的。以我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