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wf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我国北部边疆一直居住着蒙、藏等少数民族游牧部落,他们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时而对抗,时而友好,时而归附。如何发展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中原统治者。明朝放弃塞外大修长城以“守边”,但最终丧国。清初统治者吸取历史的教训,顺应时代的潮流,一方面在通往漠北的交通干线上建设宫苑,以为怀柔蒙古、习武绥远之用,另一方面从精神上加以控制,即大兴佛教。清廷不但将北部边疆盛行的藏传佛教定为国教,备加推崇,而且敕封内蒙古的宗教首领章嘉胡图克图为“灌顶普善光慈大国师”,对其恩崇有加,待遇优渥,并使其常驻北京。从清初开始,清廷在东北、蒙古、北京、承德等地陆续修建了许多藏传佛教寺庙,使崇信者在精神上有所皈依。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57年时间内,清廷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东北部便建立了12座喇嘛寺庙。与此同时,清帝亦在自己驻跸的行宫内设立佛堂,例如在避暑山庄云山胜地楼的西间设佛堂,取名为莲花室,在自己的寝宫——烟波致爽殿的西次间亦设佛堂,供帝后晨昏礼佛所用。清帝不惜人力和物力在全国推崇黄教,目的非常明确:“予之所以为此者,非惟阐扬黄教”,而主要是“绥靖荒芜,柔怀远人”,以达到其“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据史料记载,当年仅烟波致爽殿的西次间就供奉大小佛像六十余尊。
  佛教认为,佛、菩萨都是大功德的圣者,是众生的皈依处,尊重佛、菩萨必须有所表示。为了迎合皇帝、喇嘛以及众僧尼敬佛的心理及礼佛的需要,清廷内务府设立专门的营造司和宫廷造办处,生产了大量佛前供器,陈设在寺庙、佛堂之内。后来承德避暑山庄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等历史浩劫,但仍保存下来了许多瓷质、铜胎珐琅以及银胎珐琅佛前供器。笔者在此介绍几类避暑山庄博物馆藏珐琅佛前供器,与读者共飨。
  铜掐丝珐琅炉、瓶、盒三式
  掐丝珐琅是在铸造或焊接而成的金、铜胎上,焊住金或铜丝片掐成图案,然后填加各色硅酸盐类珐琅料,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制作而成的复合工艺器物。元明两代称为“大食窑”,又称“鬼国窑”、“鬼国嵌”,清内廷称为掐丝珐琅。由于掐丝珐琅初创时只有蓝色,故民间称之为“景泰蓝”,现在虽然各种颜色的制品都已具备,但仍沿用旧名。依其发展沿革及特点,掐丝珐琅可分为元、明、清三期。
  这里介绍的炉、瓶、盒三式为清乾隆时期清廷造办处珐琅作制品。炉、瓶、盒三件均以宝石蓝色为基地,双线掐丝,并填加红、白、粉、黄等颜色的珐琅料,饰成各种折枝花纹饰,色彩丰富。此三式为礼佛用具,也用做佛前供器。
  炉通高18厘米,腹部最大处长17厘米、宽12厘米,由炉盖和炉身两部分组成,均为方胜造型,两部分以子母口相扣合。盖面由两凸起的方台相连而成,方台四周均镂雕云蝠纹,盖顶为一球形纽,纽身通体镂雕缠枝花朵,两侧饰铜鎏金飘带。炉的造型为口沿平折,直颈,折肩,腹部向下斜收,平底,铜鎏金如意四支足。颈、肩、腹三部分均由棱线分割成八个侧面,每面各饰一朵盛开的折枝花,每部分的横截面均为两个互相交叉的菱形。此炉为薰香用具,薰香时,香烟从炉顶的镂空处缥缈而出,给人以神秘、肃穆之感。
  瓶高14厘米,腹部最大处长6厘米,宽3厘米。造型为方口外撇,束长颈,颈两侧饰简易夔龙双耳,腹部为方胜造型,胫部外撇,方形圈足。瓶内有铜鎏金双箸、一匙。
  盒通高4、5厘米,最长处为11厘米,最宽处为6、5厘米。盒分上、下两部分,两部分的大小相同、形制相似,以母子口相扣合,亦为方胜造型,盒顶上饰以八个圆形宝球,使整体不显得呆板。盒是用来盛放香料的,香为一块一块的,每块约二三厘米长。薰香时,先用瓶中的双箸将盒中的香料夹至炉中,香料薰成灰后,再用瓶中的小匙将香灰铲出。
  此三式造型独特、华美,掐丝工艺严紧,珐琅质地细腻洁净,釉面莹润,色调典雅、艳丽,实不多见。
  银錾胎烧蓝五供
  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的表面,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金属錾刻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从而使得纹样轮廓线起凸,再在其下凹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等过程加工而成。其表面能给人一种似宝石镶嵌的感觉。錾胎珐琅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后传至欧洲,元代由欧洲传人中国。
  五供指香炉一个、蜡台一对、花觚一对,质地分泥、石、木、金属(包括珐琅制品)、瓷等,古时用以祭祖、祀天、供奉鬼神之器具。
  佛教五供是由佛教礼仪制度的形成逐渐演化而来的,是人们用香炉、烛台和花觚来敬佛、礼佛的一种礼仪形式。佛教里讲究“三”这个数字,而“香炉、烛台、花觚”代表了“三具足”,三者缺一不可。根据佛教仪式,用五供供佛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和礼拜。据《法华经·法师品》记载:“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幛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而供养之”。供养佛、菩萨的物品有六种: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他们依次表示布施(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持戒(禁止一切不符合教义的规定)、忍辱(要求众生修行时安于苦难和耻辱)、精进(按教义勤修涅槃之道法)、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智慧(修习佛道辨别一切是非善恶的认识能力)等佛教“六度”。“六度”是梵文“云波罗密”的汉意译,即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粜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所以佛教五供象征“六度”。
  此组珐琅佛前五供均为银錾胎,利用錾刻技法,在银胎上錾刻出花纹,再在胎体的凹陷处填加蓝、白、绿、黄等珐琅料,饰成蓝天、白云、蝙蝠、蕉叶、莲瓣等纹饰,并辅以鎏金工艺,使整套珐琅器显得金碧辉煌,又不失稳重大方。主题纹饰均为云蝠纹:一只只蝙蝠在广阔、浩瀚的蓝天中展翅翱翔,蝙蝠四周白云朵朵,以示祥瑞,象征“福高与天齐”。
  中间为香炉,高24厘米,口径13厘米。香炉为圆形,造型似鼎,直口,双环耳,微束颈,腹部下垂,三柱足,佛教认为香为信使,佛前点香,皈依佛的诚心可达佛前,故此又名信香。
  两蜡台分别放于香炉两侧,高32.5厘米,底径10厘米。蜡台上部有大小两个盘口,口沿均外侈,一上一下,中有长颈相连,大盘口下为束腰,鼓腹,喇叭形高圈足,蜡台小盘口的尖细顶端是安放“藏蜡”的,拜佛、念经时焚香燃烛,以示光明。   蜡台的两侧为花觚,高2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0厘米。花觚的造型为细长身,大侈口,鼓腹,圈足外撇成喇叭形。花表示芳香清洁,但在蜡台两侧的花觚内一般则插放灵芝和孔雀翎,僧侣念经时,用孔雀翎蘸水向四周摔洒,称做“散崇”或“弹法水”,以示吉祥。佛前五供亦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之意。
  铜掐丝珐琅七珍
  “七珍”在佛教中又称之为“七宝”,为佛前供器,一组7件。这里介绍的“七珍”为铜鎏金掐丝珐琅七珍,是清朝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制品。
  七珍的形制相同,通高31.5厘米,底径12厘米,腹径10厘米。每件均由底座、托座和宝物三部分构成一体。底部为喇叭口形台式底座,座面以蓝色为底色,双线掐丝,饰以缠枝花卉纹和覆莲纹。座上为一铜鎏金宝瓶,瓶内插有两出戟折枝莲叶和一朵盛开的莲花,共同托起一绿色莲蓬式托座。托座上为七种宝物,宝物四周均有火焰形状的铜鎏金背光边框。这七种宝物是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在清代排列为轮宝,马宝、女宝、主藏宝、主宾宝、象宝和珠宝。
  在佛前面供奉“七珍”具有双重象征意义。首先,“七珍”表示佛教“兴隆不衰”。
  轮宝:轮就是法轮,像个圆形的车轮一样,古时候在印度,轮也是一种兵器,后来佛教吸收为法器,象征着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也就是说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一处,而是到处传播。法轮的八根辐条象征释迦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
  马宝:马身带鞍缰,背拖宝瓶,表示吉祥消灾,佛教传播广远。
  女宝:女性菩萨形,去烦恼得净乐,表示佛教妙静和平。
  主藏宝:文官坐像,象征智慧理性,表示佛教能够坚守戒律。
  主宾宝:为一持兵器的武士像,表护持佛法,佛教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任何强敌。
  象宝:大象背托宝瓶,表示佛教力大无比,佛法远扬。珠宝:表示佛教圆明光莹。
  “七珍”在古印度佛教中还用以象征国王及达官贵人借献给佛的物品,因为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敛财,而惴惴不安,便从中取出一部分贡献佛前,以求庇护。
  铜掐丝珐琅八宝
  八宝是喇嘛教中常见的象征吉祥的佛前供器,也称吉祥八清静、八瑞相等,一组8件。
  此组为铜鎏金掐丝珐琅八宝。八宝的形制相同,高32厘米,底径11.5厘米。每件均由底座、托座和宝器三部分构成一体.底部为束腰二层台式底座,座面以宝石蓝色为基地,双线掐丝,饰以仰莲纹、什锦小花纹和覆莲纹。底座上立一宝瓶,宝瓶有铜鎏金飘带装饰,瓶身正反两侧各饰一朵盛开的向阳花,瓶上为三层莲瓣式托座,每个托座上各托起一精致的宝器,分别为法轮、海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八宝。
  八宝贯穿了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教义,每件器物都包含了一定的寓意。
  法轮:以“法轮常转”象征佛法象轮子一样旋转不停,到处传播。
  海螺是法会时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释迦说法时声音响亮,如同大海螺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它来代表发音,象征“妙音吉祥”。
  宝伞:伞在古代本来是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们出行时的仪仗器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即所谓的“张驰自如,曲覆众生”。
  白盖:所谓盖即是幛,呈圆柱形。幛本来是古代印度的军旗,佛教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
  莲花表示“出五浊世,无所污染”,是高尚纯洁的象征。
  宝罐是吉祥八清净之一,也是密宗修法灌顶时的法器之一,象征着吉祥清静,福智圆满。
  金鱼为双鱼形,代表得到解脱,坚固活泼。盘长俗话叫“万字不断”,因它是个“卍”字,但组织成盘曲的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图案,表示佛法回环贯彻,求无障碍。
  八宝通常用木、铜、玉、瓷、银等材料制成立体形象供于佛像前的供桌上,也被用于吉祥图案装饰于寺庙建筑、法器、供器等,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
  这些珐琅佛前供器均为清廷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品,造型优美而独特,色彩绚丽而和谐,代表了清代珐琅器制作的总水平,显示了皇家供器的高贵和豪华。
其他文献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于黄金的投资与收藏。目前在纸黄金、金币、金条、金首饰、黄金期货等众多的黄金投资项目中,收藏金即黄金艺术品开始备受人们的青睐。  黄金艺术品是以黄金为载体、经高超的传统技艺加工制作而成。由于黄金艺术品载体为黄金这种特殊商品,因此人们过多关注她的货币价值,从而忽略了她无与伦比艺术价值。黄金长期以来受官府掌控,民间百姓极少见,更谈不上
期刊
中国人自古对玉情有独钟,赋之深厚,使之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这种极端的爱玉情结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在研究中国古玉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战国和汉代的玉器。如果说史前玉器在治玉工艺上还显粗糙,纹饰造型较为抽象神秘;商周玉器多显小巧而程式化,大件器型不多的话,那么战国玉器随着铁质铊具代替青铜铊具,治玉工具逐渐改进,玉器制作开始走向变革,造型、纹饰渐为丰富、活泼,直
期刊
缘起于美国次级房贷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不断蔓延,中国内地房地产业在政府先严后松的监管下,依然有人不慎失足落水。  2008年2月,位于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南侧的盖了近十年的“东华金座”曝出骗贷丑闻,从而揭开了京城第一烂尾楼的盖头,也拉下了谢根荣的神秘面纱。这位红极一时的地产商名列2003年《新财富》杂志“中国400富人榜”第163名,三度跻身胡润百富榜——2005年初入榜时,个人资产达7亿元。  北京市第
期刊
曹氏是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市)的一大家族,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生于这个家族。东汉谯郡曹氏家族中始见于史书者是曹节,但仅是“素以仁厚称”(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并无显赫地位。  曹氏家族的发迹,是从曹腾开始的。曹腾是曹节的四子,字季兴,以宦者入宫。“安帝时,除黄门从官。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以腾年少谨厚,使侍皇太子书,特见亲爱。及帝即位,腾为小黄门,迁中常侍。桓帝得立,腾
期刊
2012年6月22日,《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瓷器148件套,内容分两大板块:明清外销瓷器和英国收藏的中国精品瓷器。  明清外销瓷器是该展览的主要部分,我们通过104件套展品,分别讲述明代早期外销瓷、西方在中国的订制瓷器,清代中期欧洲本地仿制的瓷器、欧洲再装饰的瓷器以及欧洲瓷器上的“中国风”等内容,意在涵盖中国外销瓷和西方制
期刊
汉代帝王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力量,使其拥有上乘的玉器。汉代帝王使用玉器的概貌可以从史料记载、大量遗址和陵墓出土的玉器实物窥其概貌。特别是河北两汉中山王墓群、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楚王墓群等大量诸侯王墓出土的众多玉器,绝大多数均由和田白玉或青白玉制成,虽然深埋地下二千多年,但几乎没有受浸,宛若新成。远远超越此前今人对汉代帝王玉器的认识。简略地说,汉代帝王用玉包括四个方面。  祭祀用玉  以玉事天地、诸神、先
期刊
李毅艺术简历  李毅,国画家,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民族画院理事,安徽省国画院副院长,文化部对外艺术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人物画艺委会委员,中华慈善美术家。生于江苏,现居北京。师承中国著名画家冯远、李宝峰、杜滋龄先生。进修于中国画研究院首届人物画高研班杜滋龄工作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人物画高研班,他先后数十次深入新疆甘南写生和采风,创作了大量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美术作品,得到了美术创作领域和广泛美术
期刊
2011年艺术品拍卖又是丰收的一年。全球珠宝市场在中国买家推动下,高潮不断:钻石是珠宝拍卖的终极赢家,翡翠独领内地市场风骚,年终伊丽莎白·泰勒的个人珍藏拍卖让我们得以窥见当今世界最富盛名的珠宝传奇。钻石的世界畅想  不论是苏富比还是佳士得,钻石都是当仁不让的王者。佳士得2011年全球前十位的拍品中,钻石占据八席——顶级品质的圆形和花式切工的白色钻石占据六席,彩色钻石占两席。彩色钻石继续其风靡市场的
期刊
藤文浩更忙了。  知名古玩商号鉴古堂以经营竹木牙角漆等见长,在东京、上海和北京设有分号。藤文浩常年游走于三地之间。而今,除了正常业务外,又增添了编辑图录、招商等新业务。  业务拓展的背后,是经营模式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藤文浩游学东瀛,艰苦打拼终在日本立足。较为封闭的日本市场富藏中国文物,鉴古堂的业务就是在日本收货,在中国销售。他以超越“谋生手段”的理念,追求古代艺术品的价值,使鉴古堂日
期刊
去年6月,贵州宏运拍买有限公司精心策划的“中国名酒拍卖会”在贵州民族宾馆举行,容纳600多人的拍卖大厅座无虚席,但华丽的大厅和十足的人气却被百分之九十九的拍卖流拍打得晕头转向。116个标的共几百瓶名酒(茅台酒占98%)仅有47个标的拍出,成交额60余万元。而第二天下午由贵州省拍卖公司举办的第三届茅台酒拍卖会上,120多个标的茅台酒在100多人的小会议室里,居然无一流拍,成交额700多万元。这一奇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