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禄禅长子杨凤侯传人惊现河北大城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lao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然而,当前流传最广的架子却是杨健侯及其儿子杨澄甫定下来的养生拳架,其次是杨班侯传出来的技击小架,而杨凤侯传出的拳架在全国几乎看不到。世人多以为杨凤侯早亡,没有传人。但是目前在河北省廊坊市辖的大城县确确实实活跃着一支杨凤侯的正宗传人。
  杨禄禅创自家拳以来,在一百余种介绍杨氏太极拳的书籍和杂志中,大都是杨健侯和杨澄甫父子俩的架子,写杨班侯的书只有吴孟侠编著的一本《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此书在1958年发行,如今很难见到,也是十分珍贵的史料)。著述杨凤侯的书则一本也没有。所有的书中极少有杨凤侯练拳、传拳的详细记载,大都注明凤侯早亡或早殁字样。其中,在杨振铎先生编著的《杨氏太极拳剑刀》一书中这样写道:“杨氏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杨禄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少侯、澄甫祖孙三代人怀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从陈氏太极拳老架发展而来。”书中没有提到杨凤侯。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青山、石恒编著的《杨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一书中却这样记载:“杨禄禅,生于嘉庆十年,卒于同治十一年,生三子,长子风侯(早亡)、次子班侯、三子健侯,都能传父业”。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了由杨澄甫编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书中列出的世系表注明:杨禄禅传杨凤侯,杨凤侯传儿子杨兆林。由赵斌、赵幼斌、路迪民编著的《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末页附录了一张“杨氏太极拳源流及亲族传人表”,上面有杨凤侯的名字,并附有说明,在第二条中写道:“杨氏太极拳,只列其亲族传人,其他传人未列入”,在第五条中写道:“表中虚线非直接师承关系,实线表示实线表示直接传人”。杨禄禅至杨凤侯标的是实线。说明凤侯也继承了父亲衣钵,但是表中没有列出凤侯的传人。由此可见,目前杨凤侯的传人极少。
  其实呢,杨凤侯虽然由于先天的原因而过早地去世,但他是最先从父亲杨禄禅那里学会太极拳的人,最初父亲也把继承发扬“自家拳”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那时的拳架还是较原始的,既有陈氏太极拳的遗韵,也有自家拳的味道,内含技击实战的东西极多,行功又按照专业“练家子”的要求苦练,运动强度特别大,绝不像后来在北京宫廷、旗营中传授亲王大臣和贝勒、格格们一样,领着他们玩玩,活动活动身子骨,做做推手游戏。
  观杨凤侯太极拳的特点,一是用意不用力。起势前头脑里要混混沌沌,心无所思、耳无所闻、目无所见,一切进入“无极”状态,“静极而生动”。二是架子低。几乎贴着地皮打,马步多为四平马,虚步、弓步也低得很。三是步法虚实分明、转换清晰。四是步幅大。五是强度大。没有功夫基础的中老年人是练不了此拳的。由于“受罪”的缘故,能长期坚持练此拳的人太少了。六是部分动作很快。如揽雀尾转单鞭、翻身撇身捶、穿掌转十字腿、摆莲脚、上步七星、蛇形上步揽雀尾等,保留一些陈氏太极拳快慢相兼的特点,犹如水上的一只上下前后漂着的小瓢,荡感很强。七是强调精气神和拳式呼吸。八是独特的手型。此拳手型捶、掌、勾均与国家规定套路不同,仅举掌型一例,五指伸开,食、中二指并拢贴牢上挑,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分开弯曲,虎口撑圆,掌心内含,这样的意义在于:二指并拢成剑指可快击敌目或点刺穴位,二指上挑可易筋(内行明白此中道理),虎口圆撑可增加内劲,铲击咽喉,虎口一合又可锁喉、拿脉,掌心内含可兜击敌下颏或打出“摘桃”一招,能使内气灌注指尖,更有利于“劳官穴’’吐劲。如今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大巴掌,技击的巧妙变化早已荡然无存。九是独特的身形。揽雀尾“挤”的动作完成后,在做“按”之前,有一个独特的动作称为“形如槐虫”(不同于形意拳的“形如槐虫”,形意拳指的是步法),双肩迅速一起、一伏、再起,两足蹬地,劲上腰脊,带动两手,能发整体劲将人腾空放出。此动作要一身运“五弓”,非常难学。十是重视辅助基本功。这套拳并不是上来就练,如果方法不对,功夫不但上不了身,于身体健康也不利。
  这套拳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两个式子之间的过渡动作比现在流行的架子复杂,体现了“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的要求。
  那么,河北省大城县的杨凤侯一支太极拳老架是怎么来的呢?这要感谢有“武术仓库”之称的全国著名武术家沙国政先生。据沙老生前讲,原保定讲武堂、日本士官学员、直隶军务督办、直鲁联军总司令、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曾学习杨凤侯家传太极拳,后来国术馆编审处长姜容樵从学于李景林(姜容樵在他所编著的《太极拳讲义》序中写道:“数年前遇吾师芳宸先生,芳宸即李景林,日相过从,于武当剑、太极拳之道循循善诱,不惮烦琐……”)。姜容樵又传给了沙国政,沙国政传给了大城县的李云祥先生。李云祥先生今年已经年近九旬(89岁),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无数坎坷,他年轻时曾在山东青岛工作,与沙老关系甚密,由于云祥先生用功刻苦,于是沙老毫不保留地将此拳授于云祥先生。沙老说云祥先生是第一个跟他学习太极拳的人,当时跟随沙老学习此拳的还有十几人,但后来大都不坚持练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沙老感到这套拳是传统的老东西,丢了实在可惜,他生怕大城县这一支再次失传,于是不远万里,多次带三女儿沙云丽女士从云南省赶到大城县,每次都要住上个把月,亲自手把手地为弟子和徒孙们纠正拳架,阐明拳理,同时拆拳讲解每一式的技击用法,使大家心中豁然开朗,功夫突飞猛进,使沙氏功夫深深地扎根于大城县。沙老也将他编著的《太极拳对练》、《八卦掌》、《形意拳散手炮》、《形意大连环》等武术著作、表演录像带和刻有“沙国政赠”字样的宝剑分赠给学生们,并留下了大量在大城的练功和生活照片。沙老的另一位得意门生康戈武先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武术大全》主编。)也曾将他录像带赠给大城县的师侄们。
其他文献
四指根得气    四指又称无名指。在哲学上“无名”与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的“道”。练习太极拳时,很多人并未注意到无名指的深层意义。四指根(手背部),与外劳宫、肘尖、两乳头、夹脊等都可归纳为奇穴,是动作的点,它们有功能上的联系。“四指得气”,“气”不在身内而在身外,是得体外的气场的气感。它可有直径20厘米的“气场”,形成一个在体外的瞄准点(焦点),是我们“用意不用力”的一个意点,能指挥全身的意、气、
本研究论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七大经济区的数字产业政策环境、区域环境、产业发展现况。
外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随着教学技术的进步,应试教学的加强,和外语本身的非主体地位,外语教师的工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严重妨碍了教师个人的发展。本文就针对这些问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筹资风险不可能被消灭,但企业只要从自身出发就完全可以控制。本文在分析企业筹资风险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防范企业筹资风险的策略。
罗疃八极拳经过几代成名人物的毕生揣摩,特别是“神枪”李书文,摒弃了一些花法和重复内容,继承了八极拳的传统技艺,使八极拳更为精炼,更为系统。李书文的开门弟子霍殿阁先生,继承和发扬了李书文的传统八极拳技艺,并组编了实用价值较高的“应手拳”,并广授弟子,使此拳法广为流传,进而形成了霍氏八极拳的完整体系。    一、内容完整,训练有序    霍氏八极拳层次分明,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练法和要求,有系统的习拳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立,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繁荣市场的主力军、税收增长的贡献者、技术进步的推进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
统计学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积极性不高,考核方式单一等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结合自身的
本文就定南县会计核算中心运行现状展开实际调查,以此为前提思考了“加快职能角色转换深化国库支付改革”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