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ar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无疑对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我们要对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阻力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清醒的认识,理性的承接产业转移,并针对性的采取趋利避害的政策,才能使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产业转移粘性;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188-02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发展。若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正处于创新阶段,就会带来该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该地区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随着生命阶段的不断演化,处于创新阶段或发展阶段的产业会慢慢变成衰退产业,若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处于衰退阶段,则这个地区为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地区。在我国,梯度转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各地发展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国家投资能力有限,应优先发展高梯度区域,然后再向低梯度区域转移。其表现形式为将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甚至是按梯级顺序先转移到中部,再转移到西部。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倾斜,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而安徽由于历史、地理、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一度“凹陷”于中国大地。无论从总量、还是相对量来看,安徽与长三角的经济梯度已基本形成,安徽承接长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势在必行。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转移粘性
  产业转移“粘性”通俗的讲就是指因各种原因而使转移产生阻力,从而使得产业转移不能按照区域经济梯度循序进行,其产生的原因,有出于机会成本考虑的市场因素,也有技术因素和行政挽留因素,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即使能转移出去的产业,大多也是对本地发展不利的产业,对承接地也不可能造成持续有利的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转移的“粘性”有增强的趋势。就以长三角而言,浙江省拟走发展重工业化的道路,鼓励浙商在本省投资。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向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转移的规划09年6月份已被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粘性加大,会影响到泛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分工格局,给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延缓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通常是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的,对产业承接地而言,其承接的产业往往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大批的产业转移可以使得欠发达地区的GDP在短时间内就会有很快的提高,这对于提高政府部门的业绩会有很大贡献,从而使得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加大创新力度、提供科研支持缺乏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产业升级。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就是用高级生产要素置换产业内的初级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长三角近几年的高增长使初级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初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长三角如果想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基于高级生产要素的产业,并将处于比较劣势的初级生产要素的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为发展高梯度产业创造条件。所以,长三角向安徽转移的多是基于初级生产要素的产业,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安徽的整个产业层次水平会降低,并且还会因前述原因缺乏创新动力而出现产业层次刚性问题。综上所述,安徽省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若忽视了通过自身的创新来推动产业发展,便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不可能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由于省内各地市之间产业结构雷同,极有可能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恶性竞争,从而不能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弱化了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大资源环境压力。
  安徽省的产业主要以能源、原材料等传统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已经较大。而且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推进,长三角地区与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产品可能会“搭便车”转移到安徽省境内,可能会使生态破坏的代价超过产业转移带来的收益。从而影响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增加结构性污染问题,使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超过标准,生态破坏趋势进一步加大,从而大大增加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
  三、解决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产业承接“粘性”
  如果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从而有能力消化吸收转移过来高梯度产业。则通过政府的优质服务和有序的市场机制,就可提高产业承接“粘性”。若想增加产业承接“粘性”,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加大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对于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安徽省要将工业园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做好“筑巢引凤”工作,使示范区真正具有示范价值和品牌效应。
  2、优化承接地的配套环境。在实行产业园规划的同时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畅通融资渠道,从而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政务和政策环境、完善市场环境,有效降低综合商务成本。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产业转移“粘性”,增加产业承接“粘性”。
  (二)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1、注重选择式承接。“承接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本地资源的整合重组,优化升级。在具体做法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承接的产业进行选择。一方面要严格控制那些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进入,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严格招商引资的审批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快引进我省急需的核心技术,增强我省的企业竞争力,在全国加工制造业领域形成“安徽板块和集聚态势”。
  2、注重承接产业链和产业网络。承接产业链和产业网络又叫集群式承接。集群式承接有很多好处:首先,集群式承接有助于推进产业创新;其次,承接产业链和产业网络会形成集群企业间的良好竞争,竞争机制使企业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而有利于带动研发部门和销售部门向集群集中,而产业整体成本的降低又可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安徽承接的多是制造业中的制造环节,是一种“点式”承接。在这种承接方式下,企业的研发和市场销售部分通常会留在长三角从而使转移过来的产业缺乏产业链高端,同时由于承接的产业是“点式”孤立的,从而缺乏产业创新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所以,我们要注重承接产业链和产业网络。
  3、提升承接产业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区域间的合作与分工有两种形式,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如果一个地区与发达地区只发生垂直分工而没有水平分工,将会长期处于落后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产业发展很快,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能力与长三角相比并不逊色,与内陆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因此,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有消化吸收高端产业的基础,可在一定程度上与长三角进行水平分工合作。所以安徽要创造条件努力承接先进技术和高端制造或研发项目的转移,从而发挥这些高级生产要素对长三角产业的吸引力,以提升承接产业的层次和技术含量。结合安徽地区的实际情况,可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与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建设结合起来,鼓励承接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及其大企业总部从而增强与长三角的产业互动机制,并在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交流中吸纳先进的资本技术、管理方法、经营理念。
  (三)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安徽要想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就要不断增强本地区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根据技术转移差距理论,由于差距的存在,安徽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能快速提高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但长三角自身的产业结构也在转移的同时得到了升级。如果安徽不走自主创新之路,与长三角产业发展就会始终存在落差,难以摆脱落后的陷阱和技术依赖的地位,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自主创新是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陈少侠(1986— ),女,籍贯: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霞.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时代,2009(3).
  [2]程必定.产业转移“粘性”及安徽的战略选择[J].江淮论坛,2009(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