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传祥:为京城的洁净奉献力量

来源 :小学生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北京兴起了一股“义务掏粪热”。北京市副市长万里跟时传祥背过一回粪,幽默地说自己是“时传祥第一弟子”。老师、学生、记者、演员……各行各业的人都争着到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有时,参加义务背粪还得预约呢。
  这股令人感动的“掏粪热”,源自一个普普通通的掏粪工人——时传祥。
  时传祥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那年,他逃荒来到北京,因饥寒交迫,晕倒在街头。一位善良的掏粪工人救了他一命。后来,时传祥也成为掏粪工人。
  在旧社会,时传祥受尽压迫和耻辱。解放后,时传祥感受到社会平等的温暖。他提出“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口号,鼓足干劲,带领环卫工人为市民服务。
  那时,掏粪是纯体力活。背在肩上的粪桶有50多千克。时传祥每天掏粪背粪,几乎没休过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
  时传祥为了干好掏粪工作,动了不少脑筋,也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劳。老北京平房多,老四合院里人口密度大,茅坑浅,粪便常常溢出来,气味很难闻。他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不声不响地找来砖头,把茅坑砌得高一些。
  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时传祥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净。茅坑里掉进了砖头、瓦块,他就弯下腰去,用手一块块捡出来。
  路人劝他歇歇,他总是憨笑着说:“不干好,人家多不方便啊。”
  1958年,运粪改用汽车了。时传祥说:“咱要人不等车,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分秒必争。”原来每人每天平均背粪50桶,在他的带动下,一下子增加到93桶。
  时传祥的工作虽然普通,他的故事却被人们口口相传。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时传祥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
  刘少奇紧紧握住时传祥那双长满老茧的大手:“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这令人难忘的一幕,给当时奋战在环保事业的工人莫大鼓舞。全国上下都掀起向时传祥学习的热潮。
  在荣誉面前,时传祥依旧是谦虚而淳朴的。他将满腔热情都倾注在工作上。他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许多年轻人也充满热情地加入环保行业。
  时传祥的故事被人们写成剧本,搬上舞台和荧屏。直到今天,时传祥精神还在感染着无数人。
  
  点评:
  虽然现代城市已经不需要掏粪工,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依旧存在苦、脏、累的工作。时传祥吃苦耐劳的精神、“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高尚情操,永远不会过时。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岩土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在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工程是非常关键的基础工程,它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中地基设计,甚至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因此,开展岩土勘察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主角哈克贝利·费恩十分独特,不同于他的小伙伴汤姆·索亚,也不同于他的黑人朋友杰姆,哈克对现实有更加
1969年10月1日,红色的海洋。  在筹划20年国庆庆典时,就有一个主题的指导思想:抬头要见红太阳,低头看左右、上下,都是一片红。按照这一思路的设计,当时整个天安门广场沉浸在一片“红海洋”之中。作为铁道兵“五好战士”代表,张文金曾应邀观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国庆记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曾经开展过一次轰轰烈烈的争当“
南红,是主要产自云南保山和四川凉山的一种红色玛瑙,人物是南红雕刻的主要题材之一.当今时代,市场、需求与审美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作为南红从业者,应当与时俱进,多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