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xy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作文尽管说是一种练习,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创造。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材料准备,丰富的想象能力,流畅的表达功底,对生活的认识感悟。这对于一个少不更事的初中生来说,是不易办到的。那又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写出既具真情实感,又能表现生活认识的作文呢,我个人认为: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写起。
  一、 兴趣是创作的导师,成功的灵魂
  那么什么是好文章呢?对于这个问题,不仅是学生追寻的,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一直探讨的课题,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诗论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曾这样说过“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认为“感天动地”才是好文章。为了使文章能“感天动地”,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教育家、心理学家等等又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感天动地”的策略。结果发现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都认为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
  而关于“兴趣”的论述非常多,普遍都是这样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远一点,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那么这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有人试验:对一些大白鼠播放音乐。过一段时间将他们同没有听过音乐的白兔比较,发现前者聪明、伶俐、活泼。脑科学研究专家、诺贝尔获得者R·W·斯佩里对人脑的研究也证明: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语言、计算功能,名为“理性半球”“逻辑半球”;右脑具有直觉思維、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功能,偏重对音乐、舞蹈、节奏、绘画等空间形象和识别,与人的想想功能相适应,故叫“情感半球”或“创造半球”。
  二、选好训练材料,激发创作兴趣
  我指导学生作文,发现只要材料选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们前面刚上过的作文课《寓言新解》,一则“癞蛤蟆给天鹅的一封信”就引得学生激情满怀,题目一给出,群情激奋,学生奋笔疾书,一蹴而就,而且多数学生都争着读自己的作文。当然写出的作品也像范文一样,引用诗词、俗语、方言等,出彩的地方,便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三、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即时兴趣
  (1)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写作。我曾用过这个方法:课堂上带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作文题目就是“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同时刺激学生礼品精美、价格不菲,谁猜对了并写得最好就把奖品颁发给谁。在学生猜测时,一层层打开,展示给大家,当到了最后一层时,停住,让学生去写,要求写出打开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我觉得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见效果。
  (2)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卸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再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
  (3)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本学期我们上了一节《写出真情》的作文课,运用一个《给妈妈洗脚》《天堂晚餐》《绝症女孩帮父亲捡垃圾》,视频一播出,学生的心灵就震撼了。
  老师与学生一起写作文。现在好多人反对下水作文,认为老师的作文还是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不能蠢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产生共鸣。但还是有许多专家主张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同写一篇作文,因为教师等于处于在学生的现实境地,思想位置上,教师从学生方面推测此作文训练的可行性如何,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位置互换”。它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我喜欢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从书上、网上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手底下发痒就顺手抒发一点自己的感情,课前或作文课上卖弄一下,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与学生同写作,用行动激兴趣
  对于学生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只有亲其师方能学其师,乃至超其师。当然,我们不能误认为教师的作文就是样板,如果理解成样板,以后写作文就会生搬硬套,那就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要鼓励学生的斗志,敢于与老师较量、比试,这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提升。
  五、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写作兴趣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上学的时候上地理课,老师给学生讲“地球的自转”说“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老师的口音重,说成了“太阳从东方奄奄兴起”,学生听不懂,他又重复了几遍,学生还是听不懂,这位老急了,钻到桌子底下,然后一边说一边演示,只见从桌子底下慢慢地露出一个光头来,学生方才明白,顿时课堂里哄堂大笑。幽默讲完以后,立即给出题目让学去写,估计不会有多大困难。
  还有小沈阳讲的幽默笑话:一个人被后面两个人追赶,由城里追到城外,一直追到高速公路上,还不罢休,那个人跑快,后面的跑快,那个人跑慢,后面的两个人跑慢,前面的那个人实在跑不动了,看到了岔路口旁有一片坟地,那个人情急之下就跑了过去,一屁股就坐在了上面。见你刚到这里,留下悬念让学生去完成,此时学生的胃口已经比吊了起来,不能不写,最后再公布答案,给学生一个惊喜,收效较好。
  有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这个故事,我们的老师要多准备上一个这样的故事:比如捉鬼的故事。但学生的兴趣是不持续的,不能真正的说明学生喜欢作文,要想让这种兴趣持续坚持下去,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兴趣,只有激起了学生的认知需求,才是真正的“乐学”。
  六、写作的三重境界,与学生共勉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呢?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提出写作的三种境界,会给我们的老师指点一点迷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次第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地三境界也。这三种境界精辟地阐述了治学中“苦”与“乐”的关系,只有从乐趣入门,才能“独上高楼”,进而入迷,地苦学,人瘦了,衣带松了,但“终不悔”,最后终于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取得成功的乐趣。简言之:就是从乐趣入门—苦学登堂—独上高楼。我们说:艺术是相同的,只要我们留意就能发现许多好的方法
其他文献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學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古诗词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
期刊
摘要: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的两年里,各个县市都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比武,两年内笔者听取了大量的课例,每次都有个深刻的感受:面对辛辛苦苦“搜刮”而来的素材,老师们不是“铺天盖地”般呈现,就是“蜻蜓点水”般地一扫而过,没有实效。听课老师们往往觉得这样的课堂丰富多彩,有汤有料。可是,回到自己的日常课堂中,众多素材,从哪儿来?如何挑选呢?笔者以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精选素材妙用素材非常重要。
期刊
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正是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以及性的生理需求与性的社会规范的冲突之间就构成了青少年男女心理卫生中的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題如果处理得好,他们的学习成绩就提高,工作就顺利,思想就进步,生活就幸福;否则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性”问题一直是个十分敏感和忌讳的问题,可谓“谈性色变”,
期刊
曾经有一位同事在谈话中这样问我: “我觉得你经常很认真地思考一些教育问题,是源于你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吗?“我嫣然一笑,一时间不知怎样回答。老实说,我从来不相信“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种的口号式赞美,我觉得口号其实是用来引导一种正确的社会舆论,是用来呼吁人们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的。我当时想了想,回答:“只要家长把孩子送来,我就尽量把他教好。其他的,我没想过。” 学校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呼唤真善美
期刊
随着初中数学学习难度的增加,题型变得复杂,数学教学更要注重方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促进数学课堂高效地进行。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方面谈几点做法。  一、知识与技能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条件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具有了敏锐的观察力,才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数学考试中能解题,还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表现出是个学过数学的人,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而应用意识则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数学素养。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生
期刊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一曲《走进新时代》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伴随着这悠扬而豪迈的旋律,我们伟大的祖国也迈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世纪征程。这一切都可以归功于“改革”。今天,很荣幸,也很兴奋地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新课改的点滴,感受来自我们身边的教育变革。  1998年,我师范毕业,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当
期刊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英语情境  (1)角色扮演法营造英语情景。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电影片段或者是一段人物的动画,让学生观看这个片段之后对人物的台词和形象进行英语分析。之后教师提出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英语角色的挑战。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够加强对英语本土台词的了解,提升学习兴趣。  (2)情境模仿秀营造良好情境。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个
期刊
在二十几年的英语教学生涯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放弃。这种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开始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心转化为逆反心理。尤其到了高年级,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对英语已经没了兴趣,不想学英语甚至部分同学开始放弃了。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教师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行为和习惯,促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但是,从近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体育意外事故频发,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多数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活动观念,所以在体育运动中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意外事故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此,本文对小学体育意外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进行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