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实习最大收获:学会说“NO”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本科学的是新闻,就要大四毕业了。大学这几年,传媒行业的几种部门我都待过,原本已经计划好不再去电视台实习了。为什么?因为电视媒体太熬人了,电视工作者基本都是电视民工,不像平面媒体写个稿子就完事那么简单,让人实在有点吃不消。但没想到就在我做出这个决定没多久,阴差阳错地得到一个老师推荐我去央视实习的机会。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去新闻中心做一名小小的实习记者。我心想,毕竟是国家台,就算累死,能去看一眼也此生无憾了吧。虽然很多人在说央视的新闻做得不好,可是要问所有学新闻的人,国家台的分量与高高在上的姿态,有谁不向往能在央视工作呢?
  第一天到台里(还没搬新台),不得不承认还是很诧异,泱泱大国的国家台里面一点都不“洋气”,甚至看起来还很老旧,像是90年代办公的地方。编辑器前永远都有忙碌的人,每个人都自顾自快速地编着片子,屏幕上每个镜头就像豆腐块一样在编辑线上任人“摆布”。而他们头顶的电视机——央视新闻频道,播放的正是从这里“生产”的片子。机房里的座位没有固定的,随来随用,编完走人。门口的桌子上还有上早班的人吃过的早餐,有的人熬了一宿双眼通红,我还撞见有人自备牙刷在卫生间刷牙漱口。初来乍到,诚惶诚恐,没有人在乎我的存在,我也生怕阻碍了别人干活,就这么开始了我数月的实习生活。这里的工作有多忙,压力有多大,在这待上两个月你就懂了。
  干活来者不拒?NO!
  早上八点,早高峰时间我已经在北京的地铁里做“肉夹馍”状,一手紧握扶手,一手紧握手机,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接到通讯录里标签为“央视老师”的电话。在央视,所有的记者都是24小时待命,作为小小实习生更是不敢漏接电话,虽然大事要事肯定轮不上我,但是关键时刻需要帮忙可不能掉链子,比如十万火急送个带子什么的。地铁里的我,跟这城市其他劳动者一样,脸色黯淡,睡眼朦胧。
  作为实习生,跑腿打杂当然少不了。虽然我有一个指定的指导老师,但是同办公室的其他老师也会喊我帮他们干活,所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活儿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写完这个老师的稿子要帮另一个老师倒带子,我就像陀螺一样转着,一刻都不得闲。我最怕接到电话,“嗨,你现在忙吗,我现在需要你……” 你可能刚帮完一个老师坐下来准备休息,另一个老师走进门来,看你正好有空活儿就给你了。新闻有时效,所以每个老师安排的活儿都是要赶时间的,不可能明天再做。如果拒绝好像不太合适,因为自己一向都是来者不拒,所以每天下班时间总是遥遥无期,晚上八九点是常事,不按点吃饭几乎就是常态了。而像一些写策划文本这样不着急的工作,我在上班时间根本做不了,那就只能带回家做。于是,下班之后回家还要熬夜写策划,日夜无休。这真是我干过最累的实习,因为不想给老师留下懒惰的印象,哪个老师叫到我,我就干,不曾拒绝。但是我渐渐发现,勤劳不是永远都对,多干活不是永远都有用。
  因为我对待办公室每一个老师都是处于被“随叫随到”的状态,于是结局就是,他们每个人都越来越只爱叫你干活,因为你“好用”。我的指导老师有一天忽然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是来这一味地讨好每一个老师,还是想来这踏踏实实地学好业务?”他拿着前一晚我交给他的新闻报道策划一脸失望,那是一份深夜顶着困意在脑子不转的情况下在半小时里应付速成的策划,我自知羞愧,因为没有时间精力做深入思考,每个新闻要点都浮于表面,整体都没有逻辑可言。我向老师坦言每天的琐事之多,老师直截了当地说:“那你就应该拒绝,做你认为该做的,你甚至可以拍桌子跟他们说你来这儿不是来干杂活的,只要你有才能,你敢这么做。”
  实习生原来也应该学会说“不”,懂得干好活才是聪明的。慢慢我学着可以跟找我干活的老师说:“不好意思,我正在……您可不可以找其他有空的,像xxx”,然后专注于写好手上每一篇稿子,编好手上每个片子,而不是编着这个片子还想着别的带子,白天干不完的活晚上还要回去接着熬通宵。曾经有位实习生,因为手中接了几个老师的活又没有跟老师沟通清楚,导致两个老师的活儿都没干完,最后没有赶上播出误了大事。
  我也慢慢知道了,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里面,只有两种行为会被记住,一种是干好了一种是干坏了。而干多的那一个永远不会被人记住,因为这里人太多了,多干活的人永远不止你一个。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如果不懂得说“不”,不仅累死自己还会犯错。有的记者做出来的片子,如果大领导说你做的东西不够洋气,二领导说你的东西不够接地气,成型的片子可能会在七改八改中与最初版本相差甚远。但有些改动如果记者明知不可以而听之,那就会被观众耻笑了。那段时间央视闹过笑话,在播出大卫雕塑的私处打上了马赛克,被网友耻笑没文化。后来听说,做片子的记者受到了批评,但那马赛克其实是编辑让记者加上的。编辑鉴于之前曾有过裸女画不雅给观众造成不舒服而被批评,所以也要求记者给“大卫”打上马赛克。大卫雕塑本来就是世界人民都熟知的艺术作品,但记者没有据理力争,跟编辑说“不”,所以出错了,成了观众的笑柄。这事虽然不是自己亲历,但也作为我铭记的一个小小的经验教训。在体制里很多人都是一味“听话”的,懂得理智说“不”真不容易。
  更有趣的是每每朋友聚会,他们一听说我在央视实习,便都深切关心,缠着我定要给他们爆点内幕才肯罢休,好多人问我,是不是里面限制很多。而我的回答总是,“其实会说‘不’的人也很多”。他们总是一脸不信的表情,而我也知道其实他们已经不看央视新闻好久,对央视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而央视就像我的老师告诉我的那样,做你认为该做的,而不是一味地讨好。国家台的地位与威严还是无法撼动的,我跟随老记者去地方采访,采访对象一听说是从中央台来的,还是比较能够打开“方便之门”,这可不像我以前在小地方实习,出去采访总要碰壁,因为人家觉得记者特别烦总会乱写,所以我总要跟采访对象磨嘴皮子。而央视这张身份名片特别好使,去采访也让我觉得特别有面子。但老师对稿件与片子的审核十分严格,也正是有层层把关,才有我们看到的严肃认真的新闻。
  继续还是离开?
  尽管我已经渐渐熟悉了这里的为人处事,但依然觉得很累心。电视台的工作就是这样,忙的时候陀螺连轴,直教人不想干活。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实习时自己在做的工作换个人来做,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差别。而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人,最忧心的莫过于能不能体现自我价值,为以后的就业赢得机会。在央视似陀螺般忙碌了几个月后,我已经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富有激情,甚至有些厌恶,这时候我也开始从师姐那听说,曾有人实习了好久才得到转正,有人在这里实习了许久都还没有获得转正的机会。而一场感冒袭来,久久不愈,令我开始思谋是否应该离开。那时候手上还有好几个活儿没有干完,带病上岗,真是糟心又遭罪。有的人劝我该结束实习休养一阵,也有人劝我再坚持一阵子,也许有什么留下来的机会,毕竟是国家台失去机会就可惜了。没有人知道究竟会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我,大家都是凭着想象,我也一样,一脸惶然。而身体已经在这几个月里熬得不成样,掉了10斤的肉,朋友见我都说我憔悴好多。究竟是要继续坚持实习,还是离开,我纠结了好久。身边的朋友准备出国的已经开始着手写申请,找工作的已经在各种投简历。而我,在一个貌似很好的平台里等待着自己都不知道会不会来的未来,这样的状态很拧巴。
  思前想后,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回家休养。因为,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也需要一段空下来的日子好好想想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担心没有机会。站好最好一班岗,做完手头的工作,与各个老师道别,竟也有些不舍。虽然我觉得实习做得好累,但可能因为付出过收获过受虐过才留恋吧。好在不是浮光掠影无所事事走过场,在央视我见识了新闻的制作,满足了对国家台的向往,有了一段以后可以闲聊的经历。离开之后心情日益明朗,不再妄想,真好。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不知不觉,距离第一次迈进大学校门已经过去了十年,我从一个懵懂无知对未来期待又彷徨的大一新生变成了一名一线科研工作者。人生轨迹取决于个人的每一次选择,遵从内心的选择并坚持为之努力,一定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三份直博offer  高考结束,我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在大连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开启了大学生活。尽管我以2分之差未能录取第一志愿大学,但当我第一次踏进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时,我就暗下决心,要以最佳的水平完
问雨  雨落我的窗口  我的窗印着我们的寂静  无端流泪  雨和我的姐妹一样:李林氏,杜丁氏,刘南氏……  雨让出门告别的人  坐回她之前坐过的位置  我们交谈:  确定来时的欢喜和  临走的悲伤  并守住内心的雨水,不让它们出逃  隐形人  在人群中失去形状  失去声音  简介和简历也是空白页  步行八公里多  新运动鞋有了脚的形状  站在巨形树下,我的影子就是树  月亮也找不到我  一块玻璃 
2019年12月31日晚上下班后,我躺在床上刷着视频,早已销声匿迹的宿舍群突然滴滴不断,“我们这里好像又发现了SARS携带者”,身在武汉的大学室友大刘连发了数条消息。2003年的SARS对于我们这批90后来说印象还不是很深刻,所以大刘的刷屏丝毫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冷处理  大学时,大刘常穿宽松大裤衩在球场上溜达,伺机寻觅有缘人,成功脱单后的他每年一束给女朋友的樱花表白也是羡煞众人。毕业后,他本想和女
【摘要】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教师作为“舵手”对教育的“航行目标路线”进行学习和研究, 从而实现“自我引导”的过程。教师厘定自身职业发展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实现,即教师人格塑造要展现出自发性,教师的角色转换要突出自给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突出自为性。  【关键词】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人格塑造;角色转换;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发展,是由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的,即教师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需要在自身的专业
收到那封匿名信的时候,我正在用电子邮箱下载学生的作业,那封信就躺在邮件列表里,看起来跟其他学生的作业并无二致。然而当我冷不丁地读到信里的内容,脑袋轰地一下,整个人顿时瘫软在座位上。  信是这样写的:  “老师,我有个建议想跟您提一下:今天的听力课,都是您在说,我们听的时间太少了,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您自管自地说,我们听得累您说得也累,很多内容扯得太远实在没有意义,满堂灌输反而接
春天到了,清华大学里慵懒的猫咪也出来晒起了太阳,清华的猫格外幸福,这里没人去打扰它们的休息与凝视,它们就这样或睡在宿舍前,或躺在图书馆,迷糊而朦胧地望着你,静悄悄地陪伴校园师生一同穿越春夏秋冬。  猫馆长  说到清华猫,许多高年级的同学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猫馆长”,被收养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中达三年之久,大厅、走廊、阳台、阅览室、书架旁,到处都是小猫那憨态可掬的模样,多年来,陪伴无数清华人读书、奋进
男稀缺  毕业季口号:“找工作,就那么样找着呗,肯定不会没有工作。”  男生人数:7人  毕业去向:1人保研武汉大学;2人考取公务员;2人进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1人进入强生;1人进入天津某盐场。  在武汉大学文学院这个大家庭,男少女多各班皆如此。在学习成绩上,男生也比不过女生,每一年的保研人数都是女生压倒男生。人数少,成绩又不如女生,文学院男生有点被“边缘化”。即便谈到文艺青年爱游戏笔墨的秉性,有
2011年夏,我一个人,带着一张录取通知书,  只身前往一座陌生的城——武汉,一个陌生的校园——华中农业大学。  校车进入校门的那一刻,所有关于大学的猜想都停止。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草坪上坐着的男男女女,  对神秘的大学萌生出更多的好感。  早就听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校车足足走了十分钟还没有停后,我惊讶地感叹:真大啊,这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初到大学经历的种种,无疑都在印证
宋朝有个小伙子叫张友正,他内心里很早就有个书法梦,为了实现梦想成为书法家,当时还是普通青年的小张找了间阁楼住下,潜心练习写字。这一宅,就是整整三十年,最终风雨之后见彩虹,宅成了一代书家,扬名立万。连宋神宗看了他的字都赞不绝口,称其草书堪称本朝第一。  看到这,您该说了,躲进小楼成一统,我也行。只是,咱宅得越深路变得越窄,人要吃喝拉撒,要柴米油盐,光苦心孤诣地宅着,别说三十年,三个月肚子就得饿瘪。 
因发现长时间不破的泡泡闯进了科学前沿的杨锦,受到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2年清华大学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表扬:——“小时候,大家都对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充满好奇,但也会遗憾地发现这些泡泡只能维持几秒钟。但杨锦同学,上学期参加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时,用颗粒做出了一种原理上可望永久不破的泡泡,到现在,有的泡泡已维持了几个月。这个看似充满童趣的发现,可能对很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唐晓雨和同伴们突发奇想,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