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隆胸术后局部镇痛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体隆胸手术能够为患者带来理想的美容效果,但术后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给整形医师及患者带来较大困扰.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假体腔隙灌洗、肉毒素胸大肌注射等方法为假体隆胸术后局部镇痛提供了新思路.单一的镇痛方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而多种局部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提供更全面、安全、长效的镇痛方案,以优化假体隆胸术后疼痛管理,为未来假体隆胸术后疼痛的治疗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牙周炎是导致牙齿支持组织渐进性破坏的炎症性疾病,由菌斑微生物及宿主免疫反应共同作用,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破坏.菌斑微生物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聚集,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氧类(ROS)在牙周组织破坏中起关键作用.ROS通常参与正常的生理代谢,机体产生的抗氧化剂能够有效中和组织中细胞产生的ROS,但过量的ROS可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引起蛋白质和DNA的氧化损伤,进而干扰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进程.ROS在骨破坏中起间接作用,过量ROS可直接诱导牙周组织损伤,并在破骨形成过程中作为炎症介质激活相关通路,引起牙周
Gitelman综合征(G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其起病隐匿,患者常出现嗜盐、四肢抽搐痉挛、肌肉无力疼痛、多尿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见低血钾、低氯性碱中毒、低血镁、低尿钙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异常激活.GS可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临床诊断,氯离子清除试验可初步鉴别GS和Batter综合征,而基因检测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未来下一代测序技术在GS中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明确GS突变位点的分类和不同种类突变位点相应的表型变化,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
胃癌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胃癌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口腔是人体消化道的起点,同时也是人体主要的微生物菌库之一,而口腔微生物与胃肠道疾病存在紧密联系.近年来,关于口腔微生物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口腔微生物菌群结构随着胃癌的发生发展出现显著改变,其中幽门螺杆菌已被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除幽门螺杆菌外,口腔内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链球菌、假单胞菌等其他细菌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深入研究口腔微
横纹肌溶解(RM)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常因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不及时而延误治疗.在横纹肌细胞破坏过程中,过量的肌红蛋白等有毒成分的释放可导致急性肾损伤.RM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肾脏血管收缩、肾小管管型的形成及肌红蛋白的直接毒性作用,还可能存在其他机制共同作用.RM的治疗以药物及肾脏替代治疗为主,其中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治疗模式.目前,RM行肾脏替代的治疗模式及治疗时机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未来可针对标准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索.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等.T细胞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的免疫应答和T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或失衡将对机体造成损害.T细胞免疫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如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等,它们在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中均具有特异的抗肿瘤反应或肿瘤免疫逃逸功能,T细胞免疫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ANS)在形态功能和生长发育方面均与血管联系密切,可调节血管功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ANS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以及调控炎症反应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血管也可通过分泌活性物质调节ANS,因此ANS与血管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靶点.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对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水平也显著提高,但目前的检查技术并未将ANS与冠状动脉功能有效联系起来,未来深入研究ANS与冠状动脉生理学功能之间的联系可以为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提供更多选择.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指多因素导致的体内过多脂肪堆积和(或)分布异常,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营养不良是饥荒暴露导致的最终结果之一,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能与成年期肥胖相关,目前的主要相关学说包括胎儿起源学说、节俭基因和表型假说等.通过饥荒暴露环境探讨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与成年期肥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寻找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与成年期肥胖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将为肥胖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Prader-Willi综合征(PWS)属于基因病,系因印迹基因缺陷而引发的多系统异常综合征,临床表现不一,以下丘脑功能障碍相关表现多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PWS临床症状不同,远期存在多系统受累.临床医师若能及早发现患儿的异常体征并结合基因检测将有助于疾病的及时确诊,进而积极给予临床干预及家庭护理,可推迟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因PWS患儿存在多方面问题,表现出的体征并非完全一致,期待未来研发针对不同患儿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吸入麻醉药已广泛用于临床手术,但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具体作用及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吸入麻醉药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和后处理均可保护受损的脑神经,且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但在临床研究中吸入麻醉药神经保护作用的数据还相对匮乏.同样地,吸入麻醉药神经毒性作用目前也仅在相关动物研究中得到证实,临床研究也尚未得出吸入麻醉药具有神经毒性的结论.深入了解吸入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为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代谢综合征(MS)是机体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以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升高和肥胖为主.MS机制复杂,交感神经系统(SNS)过度激活是重要机制之一.静息心率(RHR)加快是反映机体SNS过度激活的窗口指标,MS与RHR加快均为心血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常共同出现,需及早干预.目前,西医的初期治疗以运动饮食干预为主,后期针对不同组分及合并症予以干预.中医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方剂、针灸等治疗,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未来应设计前瞻性试验,探索新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