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招聘新格局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R业内有句俗话——“金三银四”,转眼又到一年一度的招聘旺季。虽然招聘市场依然供求两旺,但求贤若渴的“伯乐”与志存高远的“千里马”无法顺利对接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置身大数据时代,HR应该告别招聘会场上疲于奔命的角色,在这个技术环境、商业环境、人才管理环境都在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企业与求职者沟通的全新渠道已经缓缓建成,企业招聘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求职靠“圈子”
  在异常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为获取更多的应聘机会,求职者必须“先发制人”,及时、快速地掌握各类目标的职位信息业已成为其占有先机的关键。对于正在为找工作而发愁的大四学生小柳来说,除了不放过各大招聘会、通过招聘网站“海投”简历外,社交网络求职已成为她找工作最有利的一个途径。据小柳说,他们学校有一个专门用来发布招聘信息的QQ群,每个班的班长看到后,都会把招聘信息转发到班里的QQ群。“我自己也专门加入了一些发布招聘信息的微信群和微博群。另外,有时一些师兄、师姐会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是微博上发布求职信息,我都会留意。”
  国内著名社交网站人人网发布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显示,互联网已经超过校园招聘会、现场招聘会等渠道,成为2013年应届生获取招聘信息使用最多的渠道,80.5%的应届生选择使用互联网获取招聘信息,有25%的应届生将社交网站列入求职的重要网络信息渠道。
  目前,社交网络无疑已经成为求职者获取招聘信息最快捷的途径。求职者可以通过社交平台长期关注多家心仪的公司,并在第一时间获取该公司的最新招聘咨讯,有效地缩短了求职者寻找“职位”的成本和时间,真正做到快速匹配。
  发布信息的新渠道
  随着时间推移,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逐渐成为招聘单位和求职者的“聚集地”。发布招聘的信息主体也越来越多,信息样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私企、人力资源中介等都成为发布招聘信息的信息源。而且,求职者还能通过“微话题”、“朋友圈”等平台,通过“转发”、“分享”、“点赞”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还可以分享各自求职心得。除此之外,公司与个人的个性化页面展示、薪酬板块的福利参考等,也是社交平台具有的另一项招聘优势。
  社交平台的这些优势,曾使得全球职业社交巨头
  LinkedIn一举获得成功,也让一直致力于网络招聘的大佬们纷纷产生踏足社交招聘从而分取一杯美羹的想法,以至于国内社交招聘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14年2月,LinkedIn登陆中国开始拓展新的“社交版图”,意欲搅乱刚刚形成的本土社交圈,但LinkedIn能否真正适应本土文化,是否也会如其他外企一样“水土不服”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然而,对于求职者而言,能够给求职者提供精准的推荐招聘信息,能充分地展示职位信息情况,才是用户心目中理想的社交招聘平台。所以无论是传统招聘,还是炙手可热的社交招聘,能够全方位地实现用户的这一需求就能获得成功。
  就招聘渠道而言,招聘优秀人才也是困难重重。通过网络发布职位,收到很多良莠不齐的简历,HR需要二次筛选,必要时还要做背景调查,工作量可见一斑;通过报纸和媒体等传统渠道发布招聘信息,成本高,效果也得不到保证;采用招聘外包的形式,有效果但是成本过高,不适合大规模招聘;内部推荐不错,像阿里巴巴、腾讯等IT公司,30%-50%左右的员工都是通过内部招聘而来,但是如果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够,就很难达到效果,更何况内部推荐会带来内部斗争、拉帮结派等问题,即使企业规模不大也要慎用。目前的经济形势使人才招聘难上加难,招聘优秀人才更是不易。职场新人,由于渠道和经验皆不足,一般在招聘中企业占主导地位;但高端人才,其选择空间大,经历丰富,人脉也广,在招聘中往往是人才占主导地位。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很难找到合适的高端人才。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社交网络招聘,不少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开始涉足社交网络。最近,就职于国内某大型房地产企业的招聘人员李先生,就在自己微信的朋友圈发布了该单位的招聘宣传海报。李先生说,他在自己的微信上发布宣传海报主要是希望能给自己的校友和朋友提供一些求职信息。
  供职于一家外企的HR刘女士也有过亲身体验,过去她所在公司主要是在各大人才招聘网站发布求职信息或是参加现场招聘会,近几年开始尝试在公司网站和官方微博发布招聘信息。她说,“现在大家都会用微博、微信,而且我们的‘朋友圈’拥有大量的粉丝群,如果不通过社交平台来宣传的话肯定会失去很多求职者。”
  腾讯高级招聘经理李晓认为,站在HR的角度来看,微信有三条成功经验。首先是,用户会通过微信告诉企业,哪些是企业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深入地通过微信去了解用户。第二是微信是以非常简单、人性和自然的方式,去回应关注企业的粉丝们的。第三个用户体验是口碑传播的基本前提。
  关注“沉默的大多数”
  那么,如何利用社交平台为企业找到这些优秀的人才呢?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组数据,据美国社交网站LinkedIn调查,只有18%有工作经验的人在积极找工作,而剩下82%与职位相关合适的候选人,并没有使用招聘网站找工作。他们大多是安于现在的工作状态,但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对于招聘高端人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说得更加具体些,找工作的人分几种不同的状态:8%的人是急于找到工作;10%是半活跃状态,已经想要换工作了,可能还有自己的底牌。另外的82%又分成三类:有22%是超级不积极,基本上不再考虑其他工作机会;还有44%在等机遇,并没有迫切找工作的需求;剩下16%,就是所谓的骑驴找马者,由于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不会去浏览传统的招聘网站。
  在这些“沉默的大多数”里,毫无疑问有很多企业的目标招聘对象,但由于他们没有迫切的需求,企
  业可能无从知晓他们身在哪里,但是对于招聘方而言,必须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渠道和工具,帮助他们与企业充分接触,并把信息传递给他们。信息传递的效率决定了招聘方选择的空间,所以,HR的时间也非常有限,不可能一个一个公司去挖墙脚。   社交平台为企业找到求职者提供了便利,现在主流一二线城市的员工,都比较积极地使用微信和微博,当然,还有LinkedIn这样专业的职业社交网站,不过这种渠道在中国也可能会遭遇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于文化的制约,及招聘方和求职者对这种模式的误解,目前还没有更多的人愿意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公开化。
  用微信、微博择业招聘的好处在于几乎没有额外成本,消耗极低。其劣势在于随机性较大,无法解决紧迫的招聘需求。毕竟社交平台不是为招聘而设,而求职者大部分只是消极等待,很难主动出击,所以社交平台招聘的效率会比较低。但是职业社交网站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工作需求。通过维护高质量的职业档案,可以增加自己被企业招聘方检索到的机会,把一个短期的需求转变成长期的需求。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无论是招聘还是人才测评,云技术是驾驭这个时代不可获取的利器。无论是招聘市场还是人才测评领域,社交网络都成为时下炙手可热的新行业、新模式,这也将是一个全新、充满创新与机会的领域,将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全新变化的领域。在北森测评CEO纪伟国看来,人才管理究其根本是一种量化的、数字化的人才管理。与财务预算管理相对应,人才管理就是对于企业的人才以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估、盘点,进而培养提升的过程。所以,企业现在的人才状况如何,与行业相比存在什么差距,是领先还是落后,领先多少,落后多远,这些都需要数据来进行分析了解。脱离了大量数据的分析,就难以得出科学的判断。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凭着主观感觉走,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比如企业过去的绩效数据、测评数据、人才盘点数据等,企业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确认哪些人才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缺乏哪方面的人才。可以说:大数据与云计算时代,人才管理不再是一堆糊涂账,而是数字化的全新管理!
  HR应主动出击
  怎样寻找被动的求职者呢?以美国企业为例,美国企业主动出击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寻找新的渠道;二是利用职业社交网络;三是训练招聘者;四是提升雇主品牌的影响力。前三者其实都与社交网站有关联,可见这也是云招聘的大势所趋。
  第一是主动出击。利用像Facebook、人人网、微博或者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因为社交网络时代招聘,不再是单向行为(发布完职位信息之后等待候选人找上门),企业和HR需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寻找,以期更快地找到被动的求职者。如果HR能熟练掌握社交工具,企业招聘成本会大大降低。
  第二是建立雇主品牌。社交网络时代,较之以往更强调口碑的传播。对于招聘方来说,需要更多地投入一些精力,去维护自己的品牌。雇主品牌建设是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需要建立公司内的一种文化,并将这个文化传播出去。雇主品牌可让企业招聘信息有效地到达被动的求职者。像Google、Facebook、Apple这样有着非常独特企业文化的公司,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发招聘广告,优秀人才自会主动找上门来。
  第三是积极参与社交。招聘企业应主动地参与到社交网站当中,并拥有自己的人才库,跟潜在的候选人建立起长期联系。当企业有了合适的职位时,这些潜在候选人将会成为第一候选人。而且这种联系还会帮助HR通过单线关系建立起更多的人脉圈子,当HR把需求职位发布出去,就会吸引对方和对方的朋友去关注或应聘这个职位。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曾经说过:“带走我的员工,把工厂留下,不久后工厂就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更好的工厂。”由此可以看出,敬业的员工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本,尽管对员工的敬业度管理非HR常规模块,但其却与管理模块相关。帮助员工建立工作态度、目标、能力、成效与评价“五位一体”的整体敬业价值观,HR责权同在。  本土企业面临敬业度危机   2007年底到2008
我们公司今年9月份招用了一名员工,双方约定了2个月的试用期,11月20日为试用期期满之日。11月23日的时候,公司领导经过评估认为,该员工试用期表现不够优秀,同时受到业务的影响,公司正在控制员工人数。遂以该员工试用期未通过转正,不符合公司试用期录用要求为由,书面通知其解除劳动合同。员工提出,自己已转为正式员工,公司解除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或者赔偿半个月工资。解除该员工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吗?我们现在
本期专家:沈阳市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企业处 李波  下岗干部退休养老待遇怎么算  来信咨询:我曾是国企的一名女干部,于2000年企业改制后下岗,下岗后一直是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请问,我的退休年龄是按干部退休年龄计算,还是按工人退休年龄计算?两者在养老金待遇上有差别吗?  专家解答: 关于有关规定,企业干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或虽未解除劳动关系但已转岗当工人(或下岗)满三年以上,经本人书面申请、
编者按  现在已经很难确定“80后”一词首次出现是什么时候了。从那之后,同一年代出生的人都被逐渐冠以年代的称谓:“70后”、“80后”,近两年又出现了“90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的出现,对“80后”、“90后”员工来说,又衍生出另一个概念——“新生代”员工。  虽是“新词”,但涵盖的并不只是新问题。企业在“新生代”员工的管理的问题上已经纠结了很久。面对日渐壮大起来的“新生
目前,高校大多将考核目的,定位在总结学校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绩,评价教职工的德才表现和履行岗位职责的状况。考核目的本身,就存在不足:未将绩效改进列入考核目标中;同时,在绩效考核体系的其他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得考核结果失真,引起被考核者的强烈不满,具体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呢?    自20世纪30年代,舒哈特(Shewhart)提出PDCA(品质持续改进循环圈)思想以后,“绩效管理”这
S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年,于2003年成功上市。公司现有员工900余人。该公司属于技术和投资高度密集的行业,其员工知识含量较高,其大部分员工主要从事高能电池材料开发和生产工作。  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现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公司利益不能与员工个人收益同步增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能够适应生产和业务的扩张,同时更好地吸引并留住人才,公司根据本企业薪酬在行业中所
韩信功成报恩    汉朝开国功臣韩信,从小喜读兵书,志在军伍,年轻时四处游历,但无人赏识,一个人日子过得很清苦,经常食不果腹。一天,他到城下河边钓鱼,半天也没钓上来,饿得发昏。河边有一位以洗衣为生的老大娘,见他饥饿,就主动拿饭菜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如此。韩信很感激,抱拳对她说:  “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人家。”没想到老大娘生气地说:  “你一个堂堂大丈夫竟不能养活自己,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
或许,人人心中都有另一份钟爱的职业:当医生的老李曾梦想成为建筑师,当人力资源总监的莎莉一直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爿小店,当小职员的老钱日思夜想地想成为BOSS……但是,当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职位不上不下,工资不高不低,面对第二次创业机会,他们纠结了,犹豫了,迟迟难以启动那个按钮,不知道这一按下去,是从此打开了潘多拉之盒,还是另一段全新的人生。  实现梦想之路是何等忐忑曲折啊,只有行路者才能做到“
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你在锻炼身体后感到恶心,导致你厌恶锻炼的原因或许并不在于懒惰。科学家称在锻炼后体内产生的内啡肽会让一些人体验到精神欢快的感受,有些人发现他们在运动后情绪会一落千丈,原因在于生理“内在声音”的本能暗示所起的作用。  埃塞克斯大学做的一项研究发现,置身于大自然的绿色环境中锻炼身体的感觉良好,而在红、黑、白色环境的健身房中却会影响并破坏人们坚持努力锻炼身体的情绪。  同时,该项研究发现
在企业平均寿命8.8年(全国工商联2012年发布的数据)的中国,一个创业型小企业却点亮了20岁生日的红蜡烛。创业初期,辽宁兴海制药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很简单:能人不荒业不荒;才是源,财是流;不怕“用工荒”,就怕“能人荒”。  一门心思请能人  兴海制药的前身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化工企业,全部家底只有36名职工、9万元债务和几间破旧的厂房。在公司创始人张维新的带领下,兴海人用九年时间完成了企业转型,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