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锁:让科技小院与农民共成长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的名字和扎根农村的科技小院分不开。名叫“小院”,其实作用并不小。科技小院扶贫新模式,提供了一条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精准扶贫新路径。
  1、同吃、同住、同劳动
  科技小院师生驻扎农村一线,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基层群众尤其是困难户亲密接触,建立了互信关系和紧密联系。他们在了解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后,通过解决制约性问题,做到精准扶贫。
  “一年四季,我们随时与农民一起讨论他们面临的问题,一起实施讨论好的解决方案,试验就在农民地里做。整个过程都一起干,既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又使得农民和科研人员一起成长。”张福锁说。
  河北相公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宋春雷有1.9亩耕地,主要种植苹果树。科技小院师生与他建立科技帮扶关系,通过跟踪苹果生产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帮助他制定果园的管理方案,协助购买农资及指导他进行田间管理,以提高技术的到位率。
  2018年倒春寒来袭,宋春雷在科技小院师生的建议下,提前打防冻药防治,损失较少。2019年苹果产量约为7000斤/亩,较2015年每亩增产2000斤,果实品质也有了大幅度提升,糖度由12.3%增加到14.2%,每亩果园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在科技小院的精准扶贫下,2019年年底,宋春雷成功摘掉了“穷帽子”。他还很有信心地说,“要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榜样”。
  2、让农民成才
  张福锁介绍,科技小院在研究、推广高产高效技术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推动扶贫与扶智、“输血”(推广技术)与“造血”(提升科技素质)的紧密结合。
  在科技小院、农民家里、村委会、小学校、农村街巷等地点,师生们采用面对面讲课、田间观摩、科技长廊、科技胡同、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方式,“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自我提高、进步的能力。
  依托广西金穗农业集团建立的中国农业大学广西金穗科技小院,从2012年成立开始,通过技术讲座、现场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支梯度合理、差别有序的农业专业化人才队伍。截至2020年9月,他们累计举办了1000多场培训,让农民掌握香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要求,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种植能手和科技农民,受益人数5万人次以上。
  同时,科技小院帮助公司建立标准化示范区,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仅2019年就接纳政府识别的贫困户就业86人,吸收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劳动就业509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比上年增长20%,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近1万多元。
  3、科技带来智力帮扶
  “几千年的小农生产让农户的观念被禁锢起来,比如认为农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行业;农业生产不存在科学性,在农业生产环节依靠累积下来的经验就足以应对等。”张福锁在农村一线认识到这一问题。
  他指出,科技扶贫是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式扶贫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宗旨是应用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地区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其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了让贫困户能够科学地施用肥料,河北沽源科技小院师生在2017年国庆期间,对贫困户耕地进行了取土,并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实验室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他们根据当地种植情况和土壤养分情况进行测土配方,并协调云南云天化公司向5个深度贫困村发放了总价值20万元的扶贫肥料,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增加贫困户收入。
  沽源科技小院经过两年的跟踪指导,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指导贫困户种出优质架豆,使2019年东辛营村贫困户设施架豆产量平均提高10%~20%,病害发生率下降30%左右,收入增加了67%,达到了1万元/亩的收入水平,为贫困户的精准脱贫作出了贡献。
  如何让贫困群体真正具備长效脱贫的内生动力,是很多扶贫主体面临的一大难题。张福锁和科技小院在实践中给出的答案是——科技。
其他文献
陈定昌院士。资料图1 “长大一定要投身国防事业,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走过83个年头,陈定昌人生的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科学的兴趣”“新技术的渴求”和“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回望他的人生之路,尤其他年轻时的那段经历,更能佐证这一说法。年少时,遭受国破家亡之痛的陈定昌,立志报国,“长大一定要投身国防事业,为国家研制精良武器,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  这豪迈誓言和矢志报国的强烈信念,将陈定昌的一生与
期刊
摘要:高职学校不同于普通的高校,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教育。在高职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毕业之后都向着明确的方向前进,进入到社会有需要技术人才的领域之中。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大多会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大量的时间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丰富职业经验等。然而,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教学模式上仍然缺少探索发现,导致教育水平停滞
期刊
一个空纸杯,放入全智能饮料机转动带,自动加水搅拌,几秒钟一杯饮料就出来了;一团垃圾袋放入全智能垃圾箱,一个规整的垃圾袋就出来了……9月19日,以“决胜全面小康 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2020年山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全面启动。记者来到位于山西省科技馆主场活动区域,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1001,1002,1003,患者无颈动脉搏动,无自主呼吸……在启动仪式上,来自山西省护理学会的50名科技志愿
期刊
科学导报讯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促使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加入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中来,9月18日,2020年运城市“全国科普日”暨科技志愿服务“智惠行动”启动仪式在运城宾馆举行。   活动中,与会人员集体观看“全国科普日”宣传片——中国科学家的奋斗宣言,一起向老一輩科学家致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周秀君宣读运城市202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市科协党组
期刊
10月28日,笔者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获悉,经过近20年的选育,在两代育种者的努力下,3个杜鹃花新品种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权证书,保护期为20年。这3个杜鹃花新品种分别命名为“流光溢彩”“繁星”和“素锦年华”,均通过人工杂交选育获得,其所有亲本均为我国特有并且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強的高山杜鹃,适宜于我国西南地区推广种植。  据了解,3个杜鹃花新品种由昆明植物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马永鹏研究组
期刊
9月19日,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启动,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为公众献上一场科普活动盛宴。   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科普资源较为贫瘠,如何让科学知识触达?科普大篷车项目将“科技馆”搬到车上,把科学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已经跑了足足20年。最近,科普大篷车就来到云南西北部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新星小学,这也是科普大篷车首次走进这座山村小学。 把“科技馆”搬到车上,送到田间地头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
期刊
“通过无线电测向机,找到无线电信号最强的地方,就成功了!”9月19日,在山西省科學技术馆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山西省无线电协会的负责人刘艳芳对记者说,“无线电测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之一,也是无线电活动的主要内容。它类似于众所周知的捉迷藏游戏,但它是寻找能发射无线电波的小型信号源(即发射机),是现代无线电通讯技术与传统捉迷藏游戏的结合。”   无线电测向运动又称“无线电猎狐”,之前多用于航海与军
期刊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如何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9月21日从山西左权县传来喜讯:全县从6月25日启动实施“四化联动”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新思路、新举措响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该县成为全省1市10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之一。  左权县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实施
期刊
科学导报讯 9月16日,大同市云冈区“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云冈区京都国际广场隆重举行。   今年云岡区“全国科普日”的各项活动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主要围绕推动科学传播,展现科学价值;推动健康科普,服务疫情防控;聚焦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志愿服务,彰显科技为民;加强基层科普,服务文明实践等五个方面组织实施。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
期刊
9月19日~21日,第三届山西朔州陶瓷产品交易会在应县盛大启幕。本届交易会集陶瓷招商展销及历史、人文、地理宣传推介于一体,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海内外采购商及投资者出席展会,对朔州陶瓷生产企业实地进行考察对接。   近年来,应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朔州市“2+7+N”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以打造全国陶瓷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高档陶瓷业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成效明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