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润松)随感录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h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 强
  1977年 生于福建长汀,祖籍福建莆田。
  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5年至今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个展:
  2008年 无上清凉——吴强中国画作品个展(东京画廊+BTAP,北京)
  2009年无上清凉——吴强个人中国画作品展(东京画廊,日本东京)
  2010年安缦法云——吴强个人中国画作品展(安缦法云酒店,杭州)
  2012年管锥——吴强个人中国画作品展(东京画廊+BTAP,北京)
  2013年管锥——吴强个人中国画作品展(东京画廊  日本东京)
  2017年烟云供养——吴强个人中国画作品展(东京画廊+BTAP,北京)
  向着内心深处慢慢求索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因为那里完全是另外一个天地,充满神奇的未知元素,令人无限向往。只不过有时它是一团浑水,夹杂着外部世界琐碎的映像无序地翻滚着,混乱不堪。直到安静的时刻,杂质沉淀稳定,浑水逐渐清彻透亮,外在世界才被完整地呈现出来。此时,一内一外两个天地遥相映对,一切都变得那么幽静深远,孕育其间的生机使人感到莫名的喜悦。
  于是,怀疑通过眼睛能看到一切真象,怀疑梦中所见未必都是虚幻。如果这个怀疑是正确的,那是否应该减弱通过眼睛来认知世界的依赖?世界变化太快,快到眼睛因绚烂多彩而疲惫,继而引发内心的混乱。然而,先古的高人逸士们,在那样一个视觉享受相对贫乏的年代还能甘愿“视而不见”,以还内心一片清净的空地。而陷于窘境的现代人能否愿意从中获取缓解的良方?
  由此,能触摸到中国古代先人创造的“笔墨” 是值得庆幸的。只因它能自由地穿行于内外两个天地的时空中,向前追溯去分享先人们的感悟,向后延展去触动后续者的灵魂。
  所以,调整节奏,平稳地呼吸,观照内心的深处,去寻觅那片无上清凉的境地。
  ——润松
  自古至今,自然中的山水非常稳定。以“心”观照同以“眼”观察自然中的山水是不一样的。前者深刻,后者表面。在师法自然之前还有一个师法古人的环节,即师古人心。对于这点,许多人往往轻视甚至忽略对古人“心”的学习导致自心如断线的风筝,失去根基而日渐枯竭。所以只有“我心”依古人“心”而生,又与古人“心”相异,才算圆满。最后以现实生活中的“我心”观照自然中的山水既是师法自然。这些说起来简单,但做好每个环节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有许多人或知难而退,或半途而废,或朝三暮四,或毅志不坚,或用功不深,或不明理法,种种原因都可能取不得大成就,也就会因落空反过来诬蔑此路不通,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润松
  古人与今人皆是人,是人便会有共性。许多人都希望拥有个性,而我对共性的追求却甚过对个性的追求,至少在现阶段自己就是这样的想法。因为在我看来,共性就如根基,个性就如枝叶。根基不扎深,养分便跟不上,枝叶也就不可能茂盛丰厚。根基埋在土里,讲的是深度,是纵向的。枝叶露在顶端,讲的是广度,是横向的。虽然人们都喜欢看枝叶的繁茂,我却要想尽办法把根基再埋得更深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稳定的内在规律进行支配,人可以暫时地按自己的意识进行局部跳跃式的前进。但许多时候,跳过去的那段还是要回过头来重新来过,忽略的部分还得补回来。所以我不会去制定一份计划,强迫自己要在什么时间搞出一种所谓革命性的风格或手法的。只要依照自己的内心,努力挖掘自己的天赋,脚踏实地尽力做就行了。那些想抄近路走捷径的念头往往都是浮躁的催化剂,等浮华褪去,一切归于平静,时光也早已逝去。对于“变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理解不同,走的路也就各异了。所以我不会去想以后这个结果,过程是自己的,结果是给别人看的。
  ——润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品尺幅的大小虽需不同的技法处理方式,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胸中有丘壑,才能做到小而不局促,大而不空洞.或者说心中有天地,无论着于何处,皆为一天地。古代有许多画家都具备这种”笔不盈尺而有千里之远”的能力。今人并不比古人差,甚至比古人条件还要好,还更聪明。只是在心态的修炼上,今人比起古人来说就显得轻浮和粗糙了。
  ——润松
  技法只是一部分而已,“画外功夫”确实更重要。前人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既是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阅历和见识。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喜欢在玩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悟。其实兴趣广泛不会分散精力的,只要目的明确并能融会贯通为自己所用,反而能在不知不觉中给画面增加许多新的意象……
  ——润松
  艺术追求是很个人的事情。一旦全心投入必定是寂寞的,而且这里的寂寞更多是内心里的寂寞。所以既然选择这条路,就得做好忍受寂寞的准备。耐得住小寂寞容易,耐得住大寂寞很难,有成就后还甘于寂寞那才是真的厉害。
  ——润松
  我认为“古意”并不是指老旧,而是指某种本真的状态。我把画画看作是一种修炼过程,画家通过不断去除在成长中积累的“习气”,去还原他自身内心的“本真”,再由“本真”的内心去关照自然而生发出“气息”来,这便是“古意”。这和太极拳的学习道理相当。打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在学拳的头几年里要尽量放松,为的就是去掉身上僵死的力。待这些僵力去除干净后轻松灵动的内在力量才会逐渐生发出来的。当画家具备“古意”时,既能在契合前人的同时又处处彰显自我面貌了。正如上个问题说到的“古意”,因为它是一种内心的“本真”,所以无论哪个时代的人,只要是人就都具备内心的“本真”。又因为每个时代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性情和关注点也不同,所以由“本真”的内心生发出的“气息”也就各不相同了,也正因为不同才产生了所谓的新意。“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许多人都喜欢向外寻求却因此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因此,我并没有刻意要表达什么样的新意。我生活在这个与前人不同的时期,必然会有打动我内心的事物,而且我的性情也与其他人有差异,我只是在这个时期随着自己的内心去做罢了。我有许多满意的作品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的,能经常保持这样的状态将会是我努力的方向。说到新意,就又不可避免地要说到创新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复古和保守。在我看来,这两方面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因为,创新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完成才能更稳健更彻底.当创新过速过猛,而传承脱节滞后时,容易产生浮躁和根基不稳的后果,这种况状出现必有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保守”就是一种相应的对策,它只起减速和稳定的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肯定的,但都是在矛盾双方(创新与保守)共同作用下进行。如果只谈创新不谈保守就会激进,只谈保守不谈创新就会滞后。
  ——润松
  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体悟同年龄并无太大关系,“心”的完全投入才是根本。对于其他的艺术应该也是一样的。在北京的这次展览中,有许多中外的观众在没见到我之前看作品都认为我是年长的人,在见到我后都感到很惊讶。这确实是个挺有趣的现象。对于中国的传统水墨画艺术,人们一提到"传统"便首先想到陈旧,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我看来,“传统”不是死物而是鲜活的,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它一直稳定并缓慢地发展着。虽然它不断受到外力冲击,甚至暂时偏离了发展的轨道,但其内在的生命力不断促使它修正自己的发展轨迹并续继前进。但由于在短时间内,这种变化不易被察觉,继而被误认为其巳停滞落后,加上在浮燥心态的驱使下急功近利,使得“传统”这颗明珠的光彩被尘土遮蔽。我虽然还年轻,但在不断的学习和体悟中被“传统”的魅力所吸引。能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这颗明珠抚去尘土,还其原来的光彩是我非常愿意和喜欢做的事情。
  ——润松
其他文献
吴欣悦 《快乐的鱼儿》  浙江省江山市实验小学 指导教師:王 勇
期刊
滕烁宁  今年10虚岁了,现就读于绍兴市鲁迅小学三年级。我是一个喜欢安静且又开朗的女孩子,平时勤奋好学、乐观向上、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待人真诚善良的小姑娘。我特别喜欢弹钢琴和画画,因为弹钢琴既能磨炼我的耐心,又能陶冶情操;畫画却可以充分发挥我的想象力,增强我的立体思维。所以在繁忙的学习之外,我一直坚持着这两项兴趣爱好,并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好。
期刊
作品名称:杨维桢《城西美人歌》  注释:长城嬉春春半强,杏花满城散余香。城西美人恋春阳,引客五马青丝缰。美人有似真珠浆,和气解消冰炭肠。前朝丞相灵山堂,双双石郎立道旁。当时门前走犬马,今日丘垄登牛羊。美人兮美人,舞燕燕,歌莺莺,蜻蜓蛱蝶争飞扬。城东老人为我开锦帐,金盘荐我生槟榔。美人兮美人,吹玉笛,弹红桑,为我再进黄金觞。旧时美人已黄土,莫惜秉烛添紅妆。
期刊
作品名称:杨维桢《易水歌》  注释:风潇潇,易水波,高冠送客白峨峨。馬嘶燕都夜生角,壮士悲歌刀拔削。徐娘匕,尺八銛,函中目光射匕尖。先生地下汗如雨,匕机一失中铜柱。后客不来可奈何,十三小儿面如土。太傅言议谋中奇,奇谋拙速宁工迟。可怜矐目旧时客,击筑又死高渐离。滈池君,璧在水,龙腥忽逐鱼风起。沧海君犹祖遗策,孰与千金买方士。呜呼荆卿虽侠才,侠茸之死心无猜。君不见文籍先生卖君者,桐宫一泄曹作马。
期刊
释文:前三帖,元佑中在京师时所书,后一帖似是离西川后所作。尝自谓后来之字,方近古人,亦必自有得处。他人不得而低昂也。  ——《跋山谷書》
期刊
作品名称:杨维桢《席上作》  注释:江南处处烽煙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
期刊
摘 要:梅洛·庞蒂认为儿童画是一种原始表达;儿童画是儿童对所感知到的世界的一种再现;儿童的表达是一种时间性表达,不同于成人的空间性表达。他认为儿童画作为儿童时期的一种关键性表达方式,它们代表着儿童对世界的观看,是对其所见之物的领会性把握。所以儿童画必定有着种种的缺陷与不足(尤其在对物品的画得像与不像上),但它们必然也展示出不同于成人精神世界的另一种智慧眼光所看到的样子。  关键词:儿童画 稚拙美
期刊
作品名称:杨维桢《小游仙二十首》  注释:元君赐觐素华台,酒饮龙胎五色醅。醉啖蟠桃三百颗,手怀遗核大如杯。女郎双双白玉床,对博宛在橘中央。青城不取態盈袜,闲赌萧家双凤凰。东华尘又起瀛洲,十屋今添第几筹?阿母西来骑白凤,蛾眉相见不胜秋。素华殿上玉垂帘,弃家妇来为何嫌。河上剑翁肝胆露,电光一道落妖蟾。麻姑今夜过青丘,玉醴催斟白玉舟。莫向外人矜指爪,酒酣为我擘箜篌。莲叶舟高河汉垂,黄姑玉女会佳期。玉清久
期刊
作品描述:顾沄《四季山水图》四屏轴,纸本,尺寸132.5×32×4,每幅约3.8平尺,1885年作,上款人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丞相)、“帝师”的陆润庠。  作者简介:顾沄(1835—1896),江苏苏州人。字若波,号云壶、壶隐、云壶外史、壶翁、濬川、颂墨,室名自在室、小游仙馆。清代书画家,为近代海上画派六十名家之一。少有丹青之志,深谙山水经营布置之法,画名渐
期刊
张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學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  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并获奖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楹联书画邀请展、安华杯全国书法作品展、第四届中国廉政文化书画展(习近平引经据典主题展)、第二届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第二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第四届全军书法作品展、第二届全军军营廉政文化优秀书画作品展、北京第十五届书法篆刻精品展等20余次,两次荣获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