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性与荀子人性论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lot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荀子是性恶论者,这是《荀子》的题中之义.然而它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即天生之物中有某些善的东西,比如知性、仁心、善心等,这些都是天生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善性.善性是一种天生气质,它是人类成为圣贤的内在根据,因此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东西,类似于孟子的人性.荀子主张以礼乐教化的方式激发身体中的善的气质,这样便可以成圣贤.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
其他文献
立足田野调研资料,以外卖平台中的"接单游戏"为切入点,对平台经济中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与劳动控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算法控制机制、薪酬激励机制与顾客反馈机制强化了平台资本对劳动的影响,而外卖骑手对工作自主性的认可、对平台规则透明性和公正性的感知以及对算法专制的被动"同意",形塑了其"多接三五单"的意识,从而转化为"自我加压"式的超时劳动.与传统劳动控制相比,基于算法霸权的平台"接单游戏"更具隐蔽性.
在重点梳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打破经济学总公式(GDP)单一核算的思维模式,把国内生产总值拆分成四种消费循环,以价值恒等式(生产增加值=最终消费)原理为依据,从建立增加值和最终消费之间的动态过程分析入手,可以计算增加值与四种消费循环之间的投入产出效果,提出价值贡献率和流量贡献率两个重要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出分析我国经济大循环结构的初步理论框架.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发生了深刻变革.通过对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嬗变进行梳理,探究档案部门参与政府治理的作用机理,提出大数据时代档案部门参与政府治理的四维路径,即搭建互动平台,保障信息畅通;实施数据管理,对接政府数据转型;深挖资源价值,彰显政府治理“巧实力”;创新服务形式,适应政府治理需求.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领域的法律规范较为不足,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概念内涵仍需进一步澄清.从历史发展来看,婴幼儿照护服务立法涉及三类目标:福利促进、人口素质和服务供给.其中,福利促进又包含儿童福利促进和家庭福利促进.不同目标定位的叠加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立法的推进,当前婴幼儿照护服务立法存在的现实问题包括体系缺失导致法律依据不明、属性含糊导致权责划分不清、对象多样导致立法统合困难、许可难设导致监管模式摇摆.因此,在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立法时,需要重新审视相关宪法依据,逐步迈向体系化构建,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权
费孝通一生致力于社会调查.费孝通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开展社会调查与概念分析中度过的,并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中国.通过回顾费孝通先生一生的社会调查经历,以及所创造的关键学术概念,可以探讨社会调查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性.
在贸易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现有国际法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及实践,从条款解释、服务贸易分类、例外规定等角度切入,有助于检视贸易数字化和当前国际经贸秩序的矛盾与冲突,以及贸易数字化给国际贸易秩序带来的挑战.由于现有多边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早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故其不足以全面有效地涵盖当前贸易数字化项下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与此同时,囿于国情和数字化发展程度不一,以及对安全、基本权利等问题立场不同,各国尚无法就贸易数字化相关议题达成共识.因此,除国内法外,区域安排现已成为规制贸易数字化的法律渊源,且为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是唯识学中的两大子系,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表现为真谛等人唯识旧译与玄奘唯识新译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不是由翻译正误引起的,而是基于两系不同的学理.世亲晚年思想由唯识古学转向了唯识今学,《唯识三十颂》是其今学思想的雏形,玄奘的《成唯识论》发展了世亲晚年思想,是唯识今学的成熟形态.近代以来,吕澂、霍韬晦等学者批评玄奘误译《唯识三十颂》,这个指摘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吕澂等学者对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标准出现了失误,同时又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而玄奘翻译策略的基础是异化翻译,与中国佛教主流的"潜在格
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粮食增产可通过扩大播种面积和提升单产水平两条路径实现,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机理各有不同.利用我国2000—2018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在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农业基础设施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粮食增产效应后发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能促进播种面积增加,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防范自然风险;不同类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功能和程度上存在差异.全国层面的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能显著促进粮食增产,但农业电力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却并不显著;中部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
元代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关系的演变以及元廷财政政策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财政的经营状况.元初中央财政能维持收支平衡,对于地方政府进奉"羡余"的需求不高.元中后期中央财政压力日益增加,"羡余"被中央视为解决财政压力的重要经济来源,甚至出现了中央鼓励地方官员积极进奉"羡余"的现象.地方官员为了牟取财政收入与"羡余"来源,不得不开辟新的税源.中央政府为取得"羡余"而将地方政府开辟新税源的举措视为"合法"之举,导致中央对地方财政实际控制的减弱,以及政府间财权分配的重新调整,最终酿成元代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下"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发展者和创造者,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创造性阐释,不仅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和结构体系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概括.这些总结与概括既根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深处,同时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着扎根传统、立足现代并朝向未来的建构性特征,并因此极大地发展了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不断完善,精神宝库不断充实,精神传统得以传承,彰显了五千年中华伦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