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的观光客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er_g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陈灿荣所说,其《逍遥集》中所摄照片的时间为2015至2021年间。这些具有鲜明的快照风格的照片,均主要为其在浙江杭州及其周边地区所摄,反映了旅游业在拥有深厚文化传统、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地区的样态与生态。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几乎与摄影的历史一样长的一种人类文化、经济与社会实践。它的出现,促进了人员的交流与文化地理认知,也促进了具有旅游资源的地方的经济发展,并且给当地社会以及风俗习惯等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因此一直长盛不衰。
  旅游是一个涉及观看的产业,其景点规划与设计的视觉诉求度要求很高。而摄影的发展,给旅游业的发展帮助极大。其所带来的帮助,尤其是在旅游资源信息的传播方面,对于旅游业来说是如有神助。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图像的瞬时推送,使得旅游业的发展,更因数码摄影与数字媒介的合体而风生水起。因此,旅游与摄影,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其关系可说是互为资源依傍,共同成长与繁荣。而且,这两者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是大众产业,而且越来越大众化。而在内容生产的制“异”方面,两者也是有着共同的志趣。旅游景点的诉求不“异”,则无甚或少有游客涉足。摄影所得景色不异,则没有照片的吸引力,甚至不成其为照片。因此,在都以观看(在旅游业叫观光)为具体实践这方面上,旅游与摄影真是一对命运休戚与共的现代文明的双生子,也是一对难兄难弟。它们的共同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大众化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观光(旅游)与凝视(摄影)这两个性质不同的实践相结合,引发无论是旅游文化还是摄影文化的奇妙变化。正如彼德·D·奥斯伯恩(Peter D Osborne)所言,“就像当代社会没有摄影将是不可想象的一样,它没有旅游也将是不能被承认的。”
  旅游与摄影共同繁荣,促成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出现:凝视的观光客。“凝视的观光客”此说法出自英国社会学者约翰·厄里(John Urry)出版于1990 年、后于2002 年再行增补的有关现代大众旅游的名著《观光客的凝视》(The TouristGaze)。在此书中,受米歇尔·福柯(medical gaze)的“医学凝视说”启发,厄里提出了“观光客的凝视”的观点。他认为,“凝视是观光旅游的重心。”
2018年4月,杭州富春江畔。陈灿荣 摄

  作为“凝视”这个行为的主体的观光客,其身份则因为“凝视”而成为了“凝视的观光客”。这当中,以英国摄影家马丁·帕尔曾经以其对于西方旅游产业的摄影讽刺而受到特别的关注,他也因此被视为将旅游产业从消费文化角度加以审视并且作为摄影主题的首开先河者。不过帕尔的“观光客凝视”的视线,既有对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也饱含白人文化精英主义者对于旅游消费大众的某种居高临下的挖苦。帕尔在各国旅游景点摄影时,主要关注在旅游这个主要是集体消费行为中的盲从的消费个体的怪诞举止以及背后的文化心理,进而触及旅游这个产业的消费文化本质。他的探索当然值得肯定。而在陈灿荣的照片里,他并不过多聚焦于旅游消费活动中的个体,像帕尔似地通过对于他们的行为举止的调笑来显示自己的精英文化立场。相反,他的相当一部分照片聚焦于江南地方的一些草草上马、复又可能因为规划不周而遭废弃的旅游遗迹,令人感到一种旅游与当地传统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些先是魔幻造城(园),后又被投资者始乱终弃的景点,其荒芜的废墟景象相当程度体现了资本的逐利性以及文化上的短视性。更有趣的是,这种尤其体现在废墟景点景观中的紧张关系,往往又是因拍摄者陈灿荣的新奇视角而更具有了某种超现实气象。许多旅游景点的设计,或许是由于其对旅游的“非日常性”的追求,会设计各种奇异的建筑物以构成具吸引力的景点。但这样的景点或与自然、或与传统在地的关系考虑不周,结果往往出现许多不伦不类的丑陋景观。这些景观,不仅其本身是一种丑陋,更进一步破坏了周边的景观。经由对于这样的怪诞景象的主观视角的再现,陈灿荣撕开了许多地方因旅游开发而匆促上阵、对景点胡乱化妆所形成的假象,让我们看见许多地方把旅游视为一个急功近利的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摄影,是通过对于旅游景观的呈现来反思经济发展至上主义,同时也是对于某种机制性因素的视觉揭示。因此,他的这些以旅游为主题的照片,与帕尔的旅游文化批评摄影的根本不同之处,是在于他并没有停留在对于旅游观光者个体的嘲讽上,而是试图逼近这个产业的更深层次,或者说给出有关旅游的视觉文化批判的另外一种视角。
2018年4月,杭州富春江畔。陈灿荣 摄

  在呈现当代旅游产业经济的过程中,陈灿荣在其摄影实践中的角色其实显得颇为特殊,其身份角色有着多重性。在旅游景点,陈灿荣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观光客。也许可以这么说,无论谁到了旅游景点,他自动就成为了一个观光客。但陈灿荣同时还是一个摄影家,因了其摄影家的身份,其看待旅游的立场与观点就不同于普通的观光客。在他身上,观光与凝视集为一体,共同作用于他的攝影实践。他不为观光客的身份所束缚,能够时时抽离出来,将“凝视的观光客”作为他这个“凝视的观光客”的凝视对象,与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客保持一种距离,并且将旅游消费活动本身作为景观加以主体性的审视。他置身景中,却又时时抽离开来,审视旅游活动中人与景的变动不居的关系,并且以他的具有“相互呼应的疏离感”(杰夫·戴尔语)式的快照图像来重构当代旅游消费的图景。这种视点散漫、多个事件并发,画面没有中心情节的非叙事性画面,既呈现他这个摄影者与眼前现实的关系,也呈现了现场的氛围与旅游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就是在这样的在旅游活动中的“入”与“出”的不断变化的关系与角色的调整中,作为“凝视的观光客”的陈灿荣,获得了许多洞察作为一种文化与经济社会实践的旅游的本质的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陈灿荣的另类的“旅游摄影”,是一个将本身有着高度视觉诉求、同时已经而且越来越高度视觉化与商业化的旅游产业与景象加以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视觉化的文化批评作业。他的《逍遥集》,既将这两者关系作了深入的提示,也视觉化了这两者的复杂关系。
  作为一个长期、深度地投身于、卷入了旅游这一活动的观光客,同时又是一个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主动游离于观光客之外,抽身出来,时时刻刻将旅游作为一个客体与对象加以凝视并且视觉化的创作者,陈灿荣始终是在动态调整自身与旅游的复杂关系—这里面包括了他与主题(旅游)、与对象(景观与观光客)、与自身(既是观光客又是摄影者)等的多重关系—的过程中,完成了这部内容丰富、视线灵动的《逍遥集》。它既是旅游文化论,也是摄影文化论,更是现代文明批判论。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到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教育。向上向善的个体意义根据在于人们将向上向善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目标,向上向善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是人赋予自身活动以意义的过程。向上向善的社会历史根据在于社会以扬善抑恶的方式,支持与弘扬向上向善,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向上向善不仅具有个体意义根据与社会历史根据,而且它本身就是人的不断提升的一种实践活动,正是这种按照人的目的和理想变革世界、
期刊
长久以来,大众眼中艾滋病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不为人所知,甚至被排斥、被恐惧、被鄙夷。艾滋病人的尴尬身份带给他们无数的困扰。  “明星宣传员”濮存昕:艾滋病人不必隐姓埋名  濮存昕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视明星。他的职业是演员,曾主演过多部话剧、电影和电视剧。同时,他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还是全国政协委员。近几年,他成了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中的明星主力军:从2000年起,他接受卫生部之邀,出任艾滋
期刊
继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后,临汾女孩孟佩杰又被第三届中华慈孝节评为“中华十大慈孝人物”。  孟佩杰十二年如一日,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她的事迹被广泛关注。孟佩杰获评此届“十大中华慈孝人物”,因为其事迹典型、在网络投票中获得490853票、在20位候选人中排名第5。  出生于1991年的孟佩杰是山西临汾隰县人,有着不幸的童年。5岁,生父因车祸去世,生母无奈将其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因病去世;
期刊
“因特困生助学金名额有限,辅导员让所有申请者上台陈述自己的家庭状况,由全专业的同学投票,票数高者为特困生,其余为贫困生。”9月30日,一条“竞选特困生”的新浪微博引发热议,一些网友发表评论认为,“这种自揭伤疤的做法太不人性,伤害了贫困生的隐私权。”(《中国青年报》10月2日)  不少网友对竞选贫困生感到诧异,并斥责此举对贫困生很残酷。然而,这样的事,一直在高校中发生,而且情节几乎一模一样——早在2
期刊
常言道:“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如果农村长期出现干部“空巢”现象,对农村党组织政治建设,农村的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选拔,致富路的“铺设”,以及对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毕竟,基层民主实践如何,关乎中国未来发展。    据10月5日《新京报》报道,江西上饶市广丰县横山镇山头村村主任夏剑波长期在外省包工程,将公章交由其父母保管,村民办事需要找其父母,并需“意
期刊
2011年10月11日上午,中华慈善总会“慈善之光——中华慈善总会暨团体会员慈善成果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  此次慈善成果展是中国各地慈善会组织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十几年来在扶危济困、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成果展旨在推动我国慈善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普及慈善理念,激发慈善热情,弘扬慈善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展示十几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慈善会的工作业绩,使全社会进一步了
期刊
2011年,是艾滋病诞生于世的第三十个年头。在对抗艾滋病的道路上,人类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这三十年里,各国的医疗专家在防治艾滋病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关于艾滋病的政策法规日渐完善,艾滋病防治机制逐步健全,人类在抗击艾滋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在这三十年里,人们对于艾滋病离我们的生活不再遥远,人们心中对于艾滋病的诸多疑问迎刃而解;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艾滋病防治公益活动、组织遍布世界,全球人民积极投身防艾
期刊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直至今日,艾滋病已出现整整30年。在中国,艾滋病的传播历史也有26年
期刊
2016年4月,新安江畔。陈灿荣 摄  由于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缘故,我对一切与旅游相关的事物会格外的关注。这几年来,我在业余时间所拍的一系列照片,也大多与旅游有关,并从中引申出主题来。拍摄与旅游相关的题材,是我比较熟悉又有感悟的领域。  五六年前,我留意到富春江边日渐增多的乡村旅游点。初春乍暖还寒,城市居民成群结伴,携带帐篷、炊具和成堆的菜食原料,到江边的树林或草丛间烧烤、聚餐。这本是黄公望画笔下
期刊
在中宣部指导下,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于2014年5月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启动,至2017年12月1日已举办60多场次。“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立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诚邀各界专家,运用网络直播、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多维度、多视角地展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