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的国际视野

来源 :运输经理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engwuji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道路运输领域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由交通部和国际道路运输联合会(IRU)联合主办的“第三后欧亚道路运输大会”将于9月25日在北京举办!这是国际道路运输界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既标志着国际道路运输组织开始放眼中国,也表明我国道路运输在逐步展阔自己的国际视野。心态在开放,思想在兼容,程度在深入,国际交流活动的显著效果及相关公约的发表实施将对民族产业的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
  IRU主席保罗·莱里斯曼首次登陆中国时,对他最感兴趣且关注度最高的媒体,莫过于我们的《运输经理世界》,在这唯一的专访过程中,保罗主席始终对“中国的繁荣昌盛”充满难抑的兴奋和惊讶。是的,中国地广人众,经济高速发展,高速公路也已跃居世界第二,故而引发作为国际组织的IRU对其今日方触及中国的“相见恨晚”之憾(关于对IRU主席的报道详见《运输经理世界》2005年第4期)。
  面对IRU的遗憾,我们是否也有遗憾?其实,导致我国道路运输国际交流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国际视野的缺乏。在2004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交通部部长张春贤的报告里即明确指出当前交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个不适应,五个落后于”,其中一个落后便表现为:管理落后于新形势。在全球视野、依法行政、管理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有欠缺,“会用的办法不管用,管用的办法不会用”。
  “国际视野”,本质上是要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专业参照系和比较范围,在更为广阔的全球范围内寻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也是每个行业业务发展的思考视角。因此,道路运输形成国际视野,不可能马上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而是要知己知彼,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知道国外同行在“干什么”和“怎么干”,努力跟上世界步伐,在行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发展相应的竞争力,形成正确的竞争策略,通过专业水平的提高来赢得市场的认同及至份额,以应对国外势力在本土的蚕食竞争。
  加快国际化也是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许多行业都感受到了来自外部世界的直接压力,如全球石油价格飙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将直接影响着国内公司的经营成本。与此同时,“中国因素”也已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必须考虑的世界经济力量。著名金融集团“高盛”发表的策略报告认为: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蕴涵大量的投资机会。事实证明了高盛的这个判断。其实,这里隐含着一种经济规律——落后的市场就是最大的机会。
  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国际集团,其属下友邦保险(AIA)的广告语是“世界保险巨擘,源自中国”;同样是世界500强之一的英国汇丰银行也源自中国。探究这些世界金融巨头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融入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的结合,正成为一种主流的商业运作模式,各行各业囊括其中,中国道路运输业的发展亦会遵循此道,汇入此势。
  人口流动大国+经济发展大国+国际交汇大国=世界运输大国。
  视野影响层次,层次影响高度,高度影响未来,发展趋势告诉我们,迅速建立并形成国际视野已成为中国道路运输不可回避的功课。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