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 :应用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1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多方面综述了超支化聚合物近些年来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在生物应用、治疗和诊断、基因转染、组织工程和涂料应用等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重点对超支化聚合物常见的几种制备方法,例如缩聚法、开环聚合法和活性聚合法等进行了多方面优缺点的分析对比,同时对一些新兴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还对超支化聚合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潜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超支化聚合物应用研究仍存在的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其他文献
以硝酸银为银源,通过绿色化学法合成纳米Ag溶胶,进一步采用湿化学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具备高性能可见光响应的Ag/Ag2O复合光催化剂.同时采用XRD、SEM、UV-Vis DRS、XPS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出了金属-半导体异质结结构的Ag/Ag2O颗粒,其粒径约200 nm,禁带宽度为1.42 eV.通过负载纳米Ag的方法,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了材料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同时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提高了量子效率,使Ag2O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通过均匀沉淀法制备了以膨胀蛭石(EVM)为载体的NiO/EVM催化剂.采用XRF、XRD、SEM、BET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煅烧温度、热解温度、保温时间、镍负载量、循环次数等因素对秸秆催化热解制备合成气的影响.结果表明,NiO/EVM催化剂活性组分负载良好,分散均匀,比表面积为23.1 m2/g;煅烧温度400℃、热解温度800℃、镍负载量20%、保温时间20 min时,NiO/EVM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最高;与不添加催化剂相比,H2的含量从21.20%增加到36.76%,CO的含量从27.13%增加到3
以重庆某水厂高有机物、氨氮复合污染水源水为对象,研究了生物炭泥/絮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的活性炭补充对生物富集及效果影响,考察组合工艺效果及与传统工艺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补充炭量的增加,炭泥中的生物量逐渐增加,生物培养罐培养10 d左右完成生物富集,生物量达到90 nmol P/g左右.生物炭泥-超滤组合工艺对CODMn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6%和60%,比常规工艺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6.9%和38%.组合工艺最终出水水质指标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以三甲基氧基苯基硅烷(PTMS)作为硅源,以Fe3O4为内核,一步制备了形貌良好且内部具有多个微型空腔与磁核的卵黄结构磁性介孔硅球,研究了HNO3投加量、PTMS投加量、温度、水解时间、搅拌转速、Fe3O4投加量对卵黄磁性硅球的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投入37μL HNO3、0.95 mL PTMS、150 mg Fe3O4,于60℃水浴中反应,以260 r/min机械搅拌3 min所得样品S3的尺寸、形貌最佳,其粒径为296 nm、磁饱和强度为10.8 emu/g、比表面积218 m2/g、孔容为
以聚丙烯腈(PAN)、纳米二氧化钛(TiO2)为原材料,利用远场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AN/TiO2纤维膜,探究含有不同离子的液体环境对PAN/TiO2纤维膜催化亚甲基蓝(MB)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值的液体环境对PAN/TiO2纤维膜的吸附能力影响较小,对催化活性有较大影响.液体环境中Cl-浓度对PAN/TiO2纤维膜的吸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间接导致PAN/TiO2纤维膜催化活性发生改变.相同浓度的CO2-3、Cl-、HPO2-4、SO2-4对PAN/TiO2纤维膜吸附能力的影响差别较小,但是相较
研究复配相容性溶质对UASB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处理20 g/L高盐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有机负荷>进水pH>温度>配合比,处理进水COD浓度为2016 mg/L的20 g/L盐度废水时,最佳反应条件为有机负荷为4800 mg/(L·d),甜菜碱、海藻糖、谷氨酸、脯氨酸和氯化钾配合比为120:20:25:25:1,温度为35℃,进水pH为8.6.COD去除率达93.4%,产气量为1.63 L/d.
综述了可以对废气中CO2进行有效吸收的设备,主要介绍了传统的釜式设备、塔式设备、膜反应器及超重力反应器等常用吸收设备的应用现状.另外,通过总结不同吸收设备的装置型式和使用效果,指出了每种吸收设备的应用条件及范围,并比较了不同设备对CO2的最大吸收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CO2吸收设备的种类和吸收性能,以供应用参考.
烷基酚类内分泌干扰物(APs)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一种,属于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因其不易降解、伪持久和生物累积的特性而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去除,而光催化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级氧化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处理新兴污染物.对最典型的烷基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和辛基酚)进行了介绍,综述了传统宽带隙光催化剂及其复合材料和新型窄带隙可见光催化剂降解APs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Y的BiFeO3纳米粉末,利用XRD、SEM、FTIR、UV-Vis、VSM等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并在室温下进行光催化降解刚果红实验,研究不同的Y掺杂量对BiFeO3粉末的结构、光学及磁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Y的掺杂可以抑制BiFeO3晶体生长,减小晶粒尺寸,对BiFeO3磁性及带隙也有一定的影响.适当的Y掺杂量可以提高BiFeO3对刚果红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其中,掺杂Y的量为5%、在500℃下煅烧2 h时所得的BiFeO3材料催化效果最好,比纯BiFeO3的催化效果提高了56%
介绍了稠油高黏的原因及性质特点;阐明了表面活性剂主要依靠乳化作用以及乳化过程中存在的复杂类型乳液降黏;叙述了油溶性降黏剂与胶质、沥青质之间以强氢键、溶剂化层和溶解剥离方式进行降黏;综述了催化改质降黏中断键、加氢、以及轻烃溶剂作用降黏.并对降黏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随着稠油降黏剂技术的发展,各降黏剂机理的逐步完善,降黏剂在稠油油田领域的应用定会有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