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筝乐耆宿张树德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ng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筝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乐器在当下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张树德是云南艺术学院第一位古筝专业教师,也是现在云南省唯一一位古筝表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可以说,张树德是云南省筝乐届的一位耆宿。本文以张树德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从筝乐教育家、筝乐活动家和筝乐艺术家(演奏、作曲)三个方面来探讨他为云南筝乐艺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张树德;云南筝乐;筝乐教育;筝乐活动;筝乐演奏;筝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228.2 【文献标识码】A
  张树德,1947年3月13日(农历2月21日)生于东北吉林市的一个满族家庭。这个家庭并不是一个音乐世家,张树德小时候对音乐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哥哥的一把二胡和一支笛子。小学期间张树德本着一种对音乐的热爱成了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活跃在学校大大小小的舞台上。
  1960年6月,正值张树德小学毕业,面临着升学的选择,班主任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吉林市艺术学校开始招生了,有谁愿意学艺术的可以去报名考试。”据张树德讲,“当时是很偶然的,就是想去试试,并没有做太多的准备,也没有报什么希望。”考试是比较随意的,考官让同学们进行了一个才艺展示。张树德在现场随性的用笛子吹了几句民歌。在这场简单的考试后,张树德进入了吉林市艺术学校学习音乐。这所学校的音乐专业师资配备基本能满足教学,但还有一些专业缺乏师资。因此,学校又从外校请来了一些老师。在这所学校,招进来的学生是听从分配的。据张树德回忆,“当时老师看了下我的手,觉得学琵琶比较好,我就被分到琵琶专业了。”有幸的是,学校请来的琵琶老师是当时鼎鼎有名的琵琶演奏家李廷松。张树德跟着李廷松刻苦地学习琵琶。翌年,吉林市艺术学校为解决专业学科配置的问题,邀请了全国范围内的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来指导工作。学校的意图是,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出去进修,待进修完成后回来任教。在这些专家学者中,有一位是来自沈阳音乐学院的唐玉斌老师。唐老师观看了十二位琵琶专业同学的齐奏《霸王卸甲三点将》,一眼就看上了张树德。学校也觉得张树德不错,可以送出去培养。学校还没等沈阳音乐学院的答复,就把张树德送到沈阳了。张树德在唐玉斌家住了一宿后,来到了古筝大师赵玉斋家。据张树德回忆,“当时唐老师也没有把握赵老师会不会收下我,但没想到赵老师爽快的答应下来。”就此,张树德住到了赵玉斋家,拜在了赵玉斋的门下,完成了从琵琶到古筝的专业转型。
  赵玉斋,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山东筝派传人。他在五十年代创作了《庆丰年》、《新春》、《工人赞》等大量古筝曲目,改变了古筝“右手司弹,左手司按”的弹奏形式,开创了古筝双手弹奏的新局面,从而增强了古筝的表现力。由于古筝的这一创新,不少古筝学习者前来登门拜访赵玉斋。这一时期,张树德结识了一批筝友,包括何宝泉、陈安华、阎丽和苏巧筝等人。张树德珍惜学琴的机会,他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在不影响别人休息的情况下,用一块布盖住琴弦把琴的音量降到最低练琴。半年后张树德回到吉林市,作为汇报演出参加了吉林市广播电视台的音乐录制。广播里传出了张树德弹奏的筝曲《庆丰年》,这是他的家人第一次从广播里听到了张树德的演奏。
  1962年,为了响应“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吉林市艺术学校因专业设置、办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教学条件不达标而报停。张树德凭借其出类拔萃的专业而被保送到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现吉林艺术学院)继续完成学业。入学后,张树德的专业仍然是古筝,除了学校教授古筝外,他还坚持每两周一次去沈阳找赵玉斋继续学习。与此同时,张树德在学校还辅修了琵琶、扬琴等专业。在这所学校,张树德认识了钢琴系一名叫路迎春的女生,这名女生后来成了他的终身伴侣。
  1968年,张树德本科毕业,国家号召青年学子“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张树德被分配到了吉林省桦甸县金矿工作,那是长白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山沟,张树德在那里担任文体干事整整十年。据张树德回忆,“那十年的生活相当艰苦,特别是刚到的时候,和矿工住在一起,都是大通铺,几个人睡一个炕,一个屋子里有几十人住”。尽管在山沟,但张树德想方设法的弄到了一台由东北营口乐器厂生产的手摇18弦钢丝转调筝。这台筝陪伴了他十年,他利用工作之余来练琴,并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这为他日后的筝乐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十年,恰好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赵玉斋由于在筝乐演奏的探索中,学习了很多西方的演奏技法,因而被扣上了“走资派”与“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乡进行劳动改造。作为赵玉斋的学生,张树德在这个期间曾多次到沈阳看望师母并询问老师的情况。1974年,赵玉斋从劳改农场调回东北师专,但仍是被管制的劳动者。张树德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到师专找到了阔别八年的老师。面对学生的探访,赵玉斋激动不已。
  1978年,赵玉斋终于平反了。同年,张树德也接到了延边京剧院的调令,从山沟里调回城里工作。这一时期,张树德与赵玉斋以写信的方式开始了频繁的交流。在信件中,张树德一方面向赵老师汇报了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另一方面他向赵老师表达了自己想换换工作,从事专业古筝演奏或教学的意愿。在京剧院的乐团中古筝是非常边缘化的乐器,其五声循环定弦束缚了古筝的调性,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赵玉斋对待张树德,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1980年,赵玉斋委托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联系了云南艺术学院,推荐张树德到云南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张树德录制了一盘磁带寄往云南艺术学院。1982年6月张树德接到了调令,这一年也成了张树德人生的拐点,35岁的他为了追求筝乐事业,拖家带口乘着老式蒸汽机车,全长4792公里,从祖国的东北角延边来到了祖国的西南角昆明市。
  一、作为筝乐教育家的张树德
  自1982年张树德来到云南艺术学院从事古筝教育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余载,播撒了很多筝乐的种子,这些种子有的已经生根发芽。有从事专业筝乐教育的,如云南艺术学院的郭乐、云南师范大学的张铭娟等;有从事筝乐演奏的,如云南省歌舞剧院的李志美、钱樱等;有从事群众筝乐艺术培训的,如徐晓、刘雁等。她们都对云南箏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说明了张树德在筝乐教育上硕果累累。张树德的筝乐教育可以从传统筝乐教育和现代筝乐教育两个方面来探讨。张树德筝乐教育的一个特点是非程式化。下面笔者将依次进行讨论。   以口传指授为主乐谱为辅,是张树德进行传统筝乐教学时比较常见的方法。笔者多次观摩了张树德的古筝课。下面以他教授山东筝派传统曲目《四段锦》为例。有一次张树德在云南艺术学院民乐排练厅给研究生讲这首作品时,一开始他向学生介绍了《四段锦》的背景。这首乐曲是赵玉斋在1953年根据山东古曲《老六板》进行编配的。他告诉学生,“在1961年跟随赵玉斋学习《四段锦》这首作品时是没有现成印刷谱的,只有手抄谱;但问题是,手抄谱往往只是记录了一个简单的旋律,对具体的演奏法并没有详细的记录。赵老师是口传指授的”。介绍完后,张树德完整地演奏了一遍《四段锦》,通过演奏来让学生感受山东筝乐在演奏技巧和旋律润腔上的特点。这种示范很重要,即便是现在印出来《四段锦》的乐谱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记谱,乐曲的演奏技巧和旋律润腔是表现不出来的。如果只是遵照乐谱弹琴,那会丢掉很多韵味的。这就像一个广东人和一个山东人,他们同样在说一句话,但腔调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南腔北调。他说:“传统筝乐的学习主要靠听,这些乐曲是民间艺术家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下来的,而现在的乐谱是建立在这些民间艺术家的演奏之上辅助弹奏的文本材料”。对于传统筝乐乐谱的探讨,素有“南派筝王”之称的罗九香曾在《古筝艺术》一书中形象地将其称为“演奏谱”。因此,张树德在传统筝乐的教育中以口传指授的方式为主,反复对学生作演奏示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把握传统筝乐的语腔性旋律特征。
  以乐谱为主个人演奏经验为辅,是张树德教授现代筝曲比较常见的教学法。通过对张树德的教学观摩,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极具现代音乐意识的人。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现代筝曲也是筝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只演奏传统筝曲而拒绝现代筝曲。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演奏现代筝曲而拒绝传统筝曲。张树德积极的参与各种筝乐交流活动,了解筝乐的发展动态。在他的书架上,既可以找到传统筝乐曲谱,也可以找到现代筝乐曲谱。前面所说的“个人演奏经验为辅”,并不是说不重视个人演奏经验,而是强调乐谱的权威性。因为,现代筝曲大多是专业作曲家直接谱曲的结果,而不是先弹奏再记谱的结果。对于现代筝乐的教学,张树德是位极其严谨、仔细的老师。在课程中,他甚至会为了一个小节、一个节奏、一个音符花上整整一个课时。他认为,现代筝乐代表着古筝在当下的一种发展趋势。在众多的现代筝乐作品中,古筝与其它乐器合奏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与钢琴协奏的《云裳诉》、与钢琴和合唱团协奏的《陆游与唐婉》、与大鼓、京胡协奏的《夜深沉》等。这就要求筝乐演奏者必须按照乐谱上的音高、时值、速度等记谱标识进行精准演奏。但在张树德的教学中,他不仅仅是简单的追求音准、节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作品。诸如,他会让学生认真学习《枫桥夜泊》这首乐曲的同名唐诗;他会问《风之猎》这部作品最终的胜利者是猎人还是猎物;他会自己抡起《夜深沉》的鼓棒来让你体会戏曲的鼓点。这些教学形式不是单纯的让你理解谱面,而是让你理解作曲家的意图。
  二、作为筝乐活动家的张树德
  1982年的时候昆明火车站周围都是农田,当张树德到达昆明的时候,他并没有直奔云南艺术学院而是选择了火车站附近的一家旅店住下。次日,他四处打听后乘车到了昆明西站。他并没有问到云南艺术学院,他只问到了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他想那肯定会有人知道云南艺术学院的。几经周折后到了师范学院,又经打听,终于了解到了去云南艺术学院的公交。张树德回忆,1982年的艺术学院校区就只有图书馆那一栋教学楼和几间简陋的木头琴房。1982年之前,学校没有古筝专业教师,招生计划里没有古筝专业。直到张树德来的第二年(1983年)才开始招收古筝学生。但这些学生基本是没有古筝基础的,教学要从零开始。
  1986年,张树德应邀参加了由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北京乐器學会、扬州市文化局和北京古筝研究会组织筹备的首次“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这次会议对他来说具有历史性转折的意义。会议云集了国内外180余位筝友,共收录了80余篇与古筝演奏、教学、记谱等相关的论文供大家分享。除此之外,老、中、青、少四代筝乐演奏家也进行了演奏交流。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年仅十七岁的王中山为大家演奏的《打虎上山》。据张树德说,“当时大家的第一感受是古筝怎么能弹得这么快,这在以往是没有的。”通过这次会议,他也意识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想要提高云南筝乐艺术的水平就得为云南创造一个筝乐交流的学术平台。这个学术平台可以让云南的筝人与各地的筝人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1987年,张树德在昆明市工人文化宫领导的帮助下筹集到了5000元资金,邀请到了全国一流的筝乐艺术家,如赵登山、何成育、杨娜尼,王小月、赵曼琴等人来云南艺术学院参加首届云南古筝艺术教学演奏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云南艺术学院的重视,相关领导出席此次活动。活动主要由讲座、音乐会和教学实践三块组成。张树德与各地来的筝乐艺术家们共同演奏了《战台风》,赵曼琴首次向云南的筝乐界介绍了快速指序的演奏技法等。这次活动的举办不仅对云南筝乐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云南筝乐界打开了对外交流的渠道后,筝乐交流的各类活动逐渐增加。例如:1990年,张树德邀请厦门大学焦金海教授来昆明举办云南省首届古筝比赛专场音乐会;1991年,张树德邀请台湾古筝教授梁在平来昆明举办了古筝演奏会;1992年,张树德受邀成为了中国古筝艺术交流会组织委员会委员,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筝乐艺术交流活动;2002年,张树德参与到了云南省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中来,并编著了《中国古筝考级曲目》。2005年,张树德在学校民乐合奏课的基础上,组建了60人编制的云南艺术学院民乐团,并在2007年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演出暨学校评估晚会演出。根据云南筝乐艺术发展的需要,2006年张树德创建了云南省古筝协会,并组织筹划了一系列的音乐会、比赛等交流活动,如:2007年,云南省古筝协会与昆明长河乐器有限公司组织了首届“云南长河杯古筝比赛”;2010年,云南省古筝协会邀请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王小月到昆明进行演奏交流、演出等。正是由于举办这一系列的筝乐活动,张树德让云南筝乐界了解到了全国筝乐艺术发展的水平,同时也为云南筝乐界创造了交流的机会。   三、作为筝乐艺术家的张树德
  之所以称张树德为筝乐艺术家,是因为他既能演奏又能创作。演奏和创作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全国知名的老、中、青三代筝乐艺术家都是这样的,既能演奏,也能创作,如赵玉斋、王中山、刘乐等人。
  能够担任古筝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在全国没有几个,更别说西南地区了。张树德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位古筝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本科教学到研究生教学,张树德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筝乐演奏经验。2013年,张树德回到沈阳音乐学院参加了纪念赵玉斋诞辰九十周年演奏会演出。2013年7月,张树德带领云南省古筝协会及其硕士研究生到美国参加了第四届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暨百花迎春美国林肯中心星光盛典活动的演出。2014年7月,张树德再次带领云南省古筝协会及其硕士研究生到俄罗斯参加了第二届文化中国·俄中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星光盛典等。
  对于张树德来说筝乐演奏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每逢五一、中秋、国庆等长假,张树德会邀请一些朋友和学生到家中举办家庭音乐会,并演奏自己拿手的曲目。张树德在筝乐演奏中最擅长的当属山东筝派的曲目。对这些曲目的演奏,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沿承了山东筝派传统的演奏技巧,即大指第一关节快速托劈。他在急板的速度下,能将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大指托劈演奏的颗粒感特别清晰,这是很多当下演奏者都做不到的。二是掌握了地道的山东筝派的语腔性特征,左手作韵上时而轻松活泼,时而激愤有力。三是注重乐曲的分句和起承转合,将个人的演奏经验不断地注入到下一次演奏中。除此之外,张树德还擅长演奏一些旋律感特别强的现代筝曲,如《云裳诉》、《临安遗恨》等。对于现代筝曲的演奏,张树德对在节奏上的稳定性和在旋律上的舒畅性是非常有研究的。
  自1982年张树德到云南后,就深深地热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一直有一种创作冲动,渴望用筝乐语言来尝试一种地域性乐曲的创作。他在1991年以傣族民歌为素材,运用滑音、装饰音等演奏技巧创作了《泼水》这首筝曲。翌年,由于这首作品旋律优美,具有典型的傣族风格而被編入到第二届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编的《百花引》一书中。1999年,张树德以白族大本曲为音乐素材,融入拍板等现代筝乐演奏技巧创作了《赛龙舟》这首筝曲,于2002年编入到《中国古筝考级曲目》一书中。从《泼水》和《赛龙舟》两部作品不难发现,张树德选择了云南的两个少数民族傣族和白族作为创作的尝试,通过筝乐艺术的形式来进行地域性民族性的创作。
  2014年,四川音乐学院古筝表演专业教授焦力来昆明开音乐会时曾问到张树德,除《泼水》、《赛龙舟》这两首云南风情筝曲外是否还会创作?张树德回答到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运用一些比较现代的筝乐语言创作一首佤族的筝曲,当然,也还想创作一首纳西族筝曲等。这是一位古稀筝人的愿望。
  四、结语
  从张树德筝乐艺术的轨迹不难看出,他是一位筝乐思考者。他不拘泥于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因人而异,因曲而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他除了做好学校的本职工作外,还举办了不同的筝乐艺术活动从而为云南筝乐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他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筝乐,也能演奏现代筝乐,同时还尝试用现代筝乐语言来进行创作。这就是张树德,一个不断思考筝乐艺术的张树德,筝乐是他的专业,筝乐也是他的生活。
  作者简介:戴晓(1988—),工作单位: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学历:艺术学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筝乐艺术、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
其他文献
广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绿”交相辉映是广西红色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但许多旅游景区的植物景观优美度欠佳,对游客吸引力小。本文以凤山中亭红色旅游景区为例,对景区内
由于起步早,又与行业有着大量传统的联系,近年来,以行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表现出的优势一直比较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绝大多数行业已经弱化了管理功能,主干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在这种环境下,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行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也表现为有限的项目支持,大部分合作关系表现为下属企业和院校的局部合作。    与行业性职教集团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不同,区域性职教集团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态势。
介绍了某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的工艺流程和建(构)筑物设计。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利用预留场地,新建二次提升泵池、深度处理间等,与原有CAST污水处理工艺串联处理污水,处理量为2
编制一个好的施工计划对于保证质量、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等无疑具有巨大作用。一项由多栋高层住宅、几个附属工程和较大面积地下车库组成的建筑群,具有单体建筑数量多,单位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通过正确引导良好的学习动机、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反馈、培养意志品质等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在现代教育模式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它自身的发展急需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探索。文章从开放教育教学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出发,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这一课题,力图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论证掌握学习理论不但适用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而且丰富了我国的教学理论,希望带来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掌握学习 远程教育 教
本文简述了汽车维修专业的现状和特点,着重论述了图书馆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所发挥作用,并提出了今后利用图书馆资源促进汽车维修课程教学的几点策略。
今年7月21日,教育部公布,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如果以此数据计算,今年大学生已落实就业人数为454万。
[卫报]英国政府目前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勒令英国高校在未来两年内控制扩招,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
曲艺大鼓主要有河洛大鼓、淮南大鼓、淮北大鼓三个流派。本文通过对其起源、种类、唱腔等方面研究,希望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大鼓曲艺文化,并更好地传承并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