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计算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能引发师生的有效互动,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引起学习兴趣、引发有效互动、引导主动建构三个维度,让计算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使学生在计算学习中真正得到发展。
关键词 计算教学 创设情境 有效交往 主动建构
新课程提倡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体现了怎样的教育理念,又能发挥怎样的教育价值?这是笔者首先思考的问题。数学计算对学生来说总是那么抽象、概括、严密,而学生的世界却总是形象、具体、生动的。怎样在抽象严密的数学计算与形象生动的学生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支点,让计算教学走进学生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呢?新课程倡导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也是数学计算教学所应追求的。如果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就能使数学的世界与学生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不仅能理解算理建构算法,更能引发有效的课堂交往,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态度,这也是数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体现。下面就计算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师生有效互动和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算理形成算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维度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第一课时。教师出示小猴子数桃子的图片情境。观察要求:仔细观察,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生:“桌子上一共有多少个桃?”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列出算式:9+4或4+9。此时许多学生都嚷嚷着说一共有13个桃。师:“你怎么想到用加法的?”生:“求桌子上一共有多少个桃,只要把盒子里的跟盒子外的桃合起来,所以用加法。”师:“大家不仅能正确列出算式,而且还把结果都算出来了。那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是13的呢?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参与学生讨论约三分钟后,教师请三位学生交流典型想法。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怎么数的?”生1:“从9开始数,9、10、11、12、13,往后数四个数得到13。”生2:“我是这样想的:10+3=13、9+4中,9比10少1,4比3多1,所以9+4也等于13。”生3:“我不是数的,我是画出來的。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面,盒子里的桃刚好10个,盒子外还剩3个,以前我们学过——十加几就等于十几,所以我很快算出10+3就等于13。”师:“你为什么只拿盒子外的一个桃放到盒子里去,而不拿2个3个呢?”生:“因为盒子里已经有9个桃了,只要再拿一个就刚好是10个桃。”……
在计算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首要功能就是让学生对计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尝试新的计算,才有可能在学生主动尝试后生产了许多新的、原生态的、多样化的算法。可能这些算法仍处于对新算法的感知阶段,或者与新算法还有很大距离,甚至有些算法还可能是错误的,但学生由于对情境产生了兴趣,主动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产生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展示了他们真实的学习起点,也是后面教学的基础与成长点,更是师生有效互动的素材。本节课学生对“小猴算桃”这一情境无疑是感兴趣的,学生主动调用以前的学习经验产生了许多的算法。这些五花八门的算法不仅是学生主动思考的体现,也是形成师生有效互动、促进教学自然生成的助推器。因此情境创设是否引发教学意义的学习兴趣的标志是学生是否由此产生了原生态的、多样化的主动尝试的资源。
维度二:引发师生有效互动创设情境
当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尝试产生了许多多样化的算法后,教师应具有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敏锐捕捉有教学意义的资源,合理利用多样化的算法,通过算法的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与新算法密切相关的那种算法,并体验其合理性。还是分析上面的案例,本节课教师选择了三种比较典型的算法,学生1的想法是属于动作认知水平的,显然没有凑十的数学思想,但他在交流碰撞中必然会发现别的同学凑十的算法是优于自己原先的算法,就会自觉接纳这一算法,而这种自觉接纳先进算法的过程就是有效课堂生生交往,体现了学生的真实发展过程。学生2的想法尽管属于较高的符号认知水平,但同样没有凑十的数学思想,经过碰撞交流,他就会从凑十的思想角度重新认识原先的算法。这一重新建构的过程就是有效课堂中的生生交往,也是学生真实发展的过程。学生3的想法尽管体现了凑十的数学思想,但它是不清晰的,是混沌的,同时他的认知水平是属于图形认知水平的,经过教师的追问、引导,使得他清晰了凑十的数学思想,这种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就是有效课堂师生交往,也同样是学生获得真实发展的过程。正是由于教师敏锐捕捉有教学意义的资源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交流,生成了有效的课堂交往,实现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均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维度三: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创设情境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一位数”。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肯德基吗?”生:“喜欢!”师:“看,这是什么?多少钱一个?”(出示肯德基食品)生:“冰激凌!3元一个。”师:“有20个小朋友去肯德基聚会,买20个冰激凌一共多少元?怎么列算式?”生:“20×3。”师:“想想20×3等于多少呢?”生:“60。”师:“为什么等于60呢?”学生难以表达,教师替代讲解……
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没有采用教材上的“大象搬运大头”的情境,而采用了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肯德基购物”的情境展开教学。尽管一开始学生表现出了较兴奋的状态,但一旦涉及核心的算法、算理问题时,学生又难以回答了(因为这里的情境无法为学生提供“2个10乘3得6个10”的结构支撑),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其作用仅仅体现了引起学生暂时的感知兴趣,引出计算的需求,列出乘法算式的作用而已。那么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作用究竟是什么呢?怎样的学习情境才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呢?有效的情境创设应体现生活信息与数学信息的完美融合,其中的生活信息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引起学生意义的兴趣;数学信息要帮助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建构算法。“肯德基购物”情境中的生活信息固然能引起学习的感知兴趣却缺乏有效的数学信息,学生对于20×3为什么得到60,不能结合算理理解,更谈不上构建算法了。
回顾教材提供的“大象搬运木头”的情境,其中的生活信息可能没有“肯德基购物”情境中的生活信息有吸引力,但它的数学信息却有更能帮助学生理解20×3的算理:每头大象运了20根木头,每10根堆成一堆。学生借助“堆”就能把20理解为2个10,3头大象运了6堆也就是6个10;那么2个10乘3得6个10即60。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重建:
教师出示小免采蘑菇情境图(3只小免每只采了20个蘑菇,每10个蘑菇为一筐,分装在2个筐),引出数学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2筐蘑菇乘3得6筐蘑菇,也就是2个10乘3得6个10,借助“筐”这个学生熟悉又具体可感的物体来帮助学生理解几十乘几就是几个10乘几的算理。为了让情境在教学中有连贯性同时考虑到课堂交往的层次性,第二次呈现时将每个小免采蘑菇20个改为21个,并去掉了“筐”这一中介物,把教材上的14×2的算式改为21×3,引导学生沟通21×3与20×3的算理,在提升了思维高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算理的难度。
在计算教学中有效地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唤起相关的经验。让经验与新知之间沟通起来,使经验成为学习的生长点,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中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实现所有个体的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同时也形成同伴之间积极的互动交往;有效的情境创设还能帮助学习从数学的视野开展学习活动,让课堂交往从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模型。
关键词 计算教学 创设情境 有效交往 主动建构
新课程提倡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体现了怎样的教育理念,又能发挥怎样的教育价值?这是笔者首先思考的问题。数学计算对学生来说总是那么抽象、概括、严密,而学生的世界却总是形象、具体、生动的。怎样在抽象严密的数学计算与形象生动的学生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支点,让计算教学走进学生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呢?新课程倡导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也是数学计算教学所应追求的。如果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就能使数学的世界与学生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不仅能理解算理建构算法,更能引发有效的课堂交往,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态度,这也是数学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体现。下面就计算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师生有效互动和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算理形成算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维度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第一课时。教师出示小猴子数桃子的图片情境。观察要求:仔细观察,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生:“桌子上一共有多少个桃?”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列出算式:9+4或4+9。此时许多学生都嚷嚷着说一共有13个桃。师:“你怎么想到用加法的?”生:“求桌子上一共有多少个桃,只要把盒子里的跟盒子外的桃合起来,所以用加法。”师:“大家不仅能正确列出算式,而且还把结果都算出来了。那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是13的呢?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参与学生讨论约三分钟后,教师请三位学生交流典型想法。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怎么数的?”生1:“从9开始数,9、10、11、12、13,往后数四个数得到13。”生2:“我是这样想的:10+3=13、9+4中,9比10少1,4比3多1,所以9+4也等于13。”生3:“我不是数的,我是画出來的。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面,盒子里的桃刚好10个,盒子外还剩3个,以前我们学过——十加几就等于十几,所以我很快算出10+3就等于13。”师:“你为什么只拿盒子外的一个桃放到盒子里去,而不拿2个3个呢?”生:“因为盒子里已经有9个桃了,只要再拿一个就刚好是10个桃。”……
在计算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首要功能就是让学生对计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尝试新的计算,才有可能在学生主动尝试后生产了许多新的、原生态的、多样化的算法。可能这些算法仍处于对新算法的感知阶段,或者与新算法还有很大距离,甚至有些算法还可能是错误的,但学生由于对情境产生了兴趣,主动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产生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展示了他们真实的学习起点,也是后面教学的基础与成长点,更是师生有效互动的素材。本节课学生对“小猴算桃”这一情境无疑是感兴趣的,学生主动调用以前的学习经验产生了许多的算法。这些五花八门的算法不仅是学生主动思考的体现,也是形成师生有效互动、促进教学自然生成的助推器。因此情境创设是否引发教学意义的学习兴趣的标志是学生是否由此产生了原生态的、多样化的主动尝试的资源。
维度二:引发师生有效互动创设情境
当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尝试产生了许多多样化的算法后,教师应具有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敏锐捕捉有教学意义的资源,合理利用多样化的算法,通过算法的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与新算法密切相关的那种算法,并体验其合理性。还是分析上面的案例,本节课教师选择了三种比较典型的算法,学生1的想法是属于动作认知水平的,显然没有凑十的数学思想,但他在交流碰撞中必然会发现别的同学凑十的算法是优于自己原先的算法,就会自觉接纳这一算法,而这种自觉接纳先进算法的过程就是有效课堂生生交往,体现了学生的真实发展过程。学生2的想法尽管属于较高的符号认知水平,但同样没有凑十的数学思想,经过碰撞交流,他就会从凑十的思想角度重新认识原先的算法。这一重新建构的过程就是有效课堂中的生生交往,也是学生真实发展的过程。学生3的想法尽管体现了凑十的数学思想,但它是不清晰的,是混沌的,同时他的认知水平是属于图形认知水平的,经过教师的追问、引导,使得他清晰了凑十的数学思想,这种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就是有效课堂师生交往,也同样是学生获得真实发展的过程。正是由于教师敏锐捕捉有教学意义的资源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交流,生成了有效的课堂交往,实现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均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维度三: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创设情境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一位数”。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肯德基吗?”生:“喜欢!”师:“看,这是什么?多少钱一个?”(出示肯德基食品)生:“冰激凌!3元一个。”师:“有20个小朋友去肯德基聚会,买20个冰激凌一共多少元?怎么列算式?”生:“20×3。”师:“想想20×3等于多少呢?”生:“60。”师:“为什么等于60呢?”学生难以表达,教师替代讲解……
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没有采用教材上的“大象搬运大头”的情境,而采用了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肯德基购物”的情境展开教学。尽管一开始学生表现出了较兴奋的状态,但一旦涉及核心的算法、算理问题时,学生又难以回答了(因为这里的情境无法为学生提供“2个10乘3得6个10”的结构支撑),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其作用仅仅体现了引起学生暂时的感知兴趣,引出计算的需求,列出乘法算式的作用而已。那么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作用究竟是什么呢?怎样的学习情境才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呢?有效的情境创设应体现生活信息与数学信息的完美融合,其中的生活信息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引起学生意义的兴趣;数学信息要帮助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建构算法。“肯德基购物”情境中的生活信息固然能引起学习的感知兴趣却缺乏有效的数学信息,学生对于20×3为什么得到60,不能结合算理理解,更谈不上构建算法了。
回顾教材提供的“大象搬运木头”的情境,其中的生活信息可能没有“肯德基购物”情境中的生活信息有吸引力,但它的数学信息却有更能帮助学生理解20×3的算理:每头大象运了20根木头,每10根堆成一堆。学生借助“堆”就能把20理解为2个10,3头大象运了6堆也就是6个10;那么2个10乘3得6个10即60。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重建:
教师出示小免采蘑菇情境图(3只小免每只采了20个蘑菇,每10个蘑菇为一筐,分装在2个筐),引出数学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2筐蘑菇乘3得6筐蘑菇,也就是2个10乘3得6个10,借助“筐”这个学生熟悉又具体可感的物体来帮助学生理解几十乘几就是几个10乘几的算理。为了让情境在教学中有连贯性同时考虑到课堂交往的层次性,第二次呈现时将每个小免采蘑菇20个改为21个,并去掉了“筐”这一中介物,把教材上的14×2的算式改为21×3,引导学生沟通21×3与20×3的算理,在提升了思维高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算理的难度。
在计算教学中有效地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唤起相关的经验。让经验与新知之间沟通起来,使经验成为学习的生长点,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中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实现所有个体的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同时也形成同伴之间积极的互动交往;有效的情境创设还能帮助学习从数学的视野开展学习活动,让课堂交往从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