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重庆“城市空间”的电影美学嬗变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ong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以重庆为拍摄地的电影出现“井喷”,重庆这一“城市空间”在电影中呈现出自然风景、日常生活、人文、人际关系等新的美学特质.本文以21世纪重庆“城市空间”大幅度进入电影银幕空间生产的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作为自然的风景空间、历史存留的废墟空间、现代化的新生活空间、人际关系空间、超现实感的空间这五层空间实践的文本表达,探究重庆“城市空间”电影美学的独特成因和重庆“城市空间”建构的新路径.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的一翼,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重大.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学大致可以1942年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时期,而大后方小说的主题也以此为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从《抗战文艺》上小说这种体裁入手,通过深入地细读文本,纵向整体地考察,可以复现大后方小说发展的原生态图景,从而更准确地揭示抗战时期大后方小说主题的变化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吴桥杂技是流传在河北省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它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而形成,从业人员多,节目种类丰富,流布地区广,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吴桥县域、山东省宁津县和陵县的部分地区.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吴桥县申报的“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期刊
新移民写作的代表作家周励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她的“曼哈顿三部曲”,她从曼哈顿出发,开启“探索世界”的旅程,从一个自传体作家转身成为集作家、学者和探险家于一身的跨界文化大散文创作者.她的新作《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是一部纪实性的史诗作品,充满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的价值基点,达到“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的目的;具有“非虚构”与“跨界写作”的文体特征,呈现出“历史的文学性与文学的历史性”的文化诗学特征.
长篇小说《引路人》是一部厚积式作品,让李宏伟长久以来的思考以一种宏大而具象的方式呈现.小说三部分之间关系紧密,互为印证,“因”“果”明晰;但是在建构逻辑连贯性的同时,也不免损耗了叙事的可能性.李宏伟刻意颠倒时序展开叙事,以颠倒引路人与被指引者的关系,却同样因其对小说过分精准的掌控而难以实现,反而暴露出现实之于人物和作家的双重局限.当然,瑕不掩瑜,《引路人》中现实与未来的碰撞,文学与科幻的交融,仍赋予了小说某种超越文学类型的魅力.
期刊
期刊
“十七年”期间,在工业建设现场的大量走访中,徐迟逐渐对科学与技术产生兴趣.在接触并采写大量人物的过程中,他的关注点逐渐从工人阶级转向了包括科学家、技术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文学表现层面,徐迟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念和写作风格,精构思巧,语言优美,充满清新而雅致的美感.回溯徐迟“十七年”期间的文学创作,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徐迟文学写作模式的转换,理解他“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成就和影响.
“新女性写作”是学者张莉和《十月》杂志共同推动的一次自觉的女性写作,十三位不同代际的女作家以小说、诗歌和非虚构文本回应了这一写作实践.作为一种被推动的女性写作,它试图提取形而上的当代女性境遇和女性精神.而“被动性”也十分含蓄地提示了当下女性写作呈现的现状与特质:女性写作的停滞状态;女性写作进入一种非运动式和非景观式的阶段;“逃离”意识作为最初的女性意识绵延百年时间,仍然是女性反抗菲勒斯中心世界的主要方式.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