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大薸在pH=5.0和7.0,N/P为20:1、16:1、12:1条件下,对练江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和富集能力.结果表明:不同N/P,大薸对5种离子的最大去除率顺序为Zn>As>Cu>Hg>Pb(pH=5.0)
【机 构】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自然科学系,广东 汕头5150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大薸在pH=5.0和7.0,N/P为20:1、16:1、12:1条件下,对练江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和富集能力.结果表明:不同N/P,大薸对5种离子的最大去除率顺序为Zn>As>Cu>Hg>Pb(pH=5.0)、Hg>Zn>As>Pb>Cu(pH=7.0).pH=5.0,对Zn、As选择性较强,最佳净化周期15 d左右,N/P=12:1去除效果最佳;pH=7.0,对Hg的选择性较强,最佳净化周期为8 d左右,N/P=16:1和12:1去除效果最佳.不同条件下,大薸对5种离子最大富集系数均远大于1,说明大薸是一种可能有潜力用于练江水体修复的耐性植物.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文化积淀、语言接受、言论表达、媒介互动、获取信息等角度,论述了谈话类电视节目持续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并探讨了谈话类电视节目诸多形态的利弊。
战后歌舞伎界的世袭制是当代日本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通过对日本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解读可以看出,战后歌舞伎界世袭制的形成与日本的家族制度、身份等级制度和松竹公司的商业运作有着密切的关联。世袭制不是歌舞伎界在民主社会中的“返祖”现象,而是时代条件变迁下多重固有历史文化因素在该领域的集中“重现”。
《金瓶梅》因反映市井民生为主要,故多有人物吃穿用度,饮食起居的细致描摹,漆器用具就是文中所写内容的一个部分。本文通过对《金瓶梅》漆器出现的场景和工艺技法的分析,说明漆器作为这部小说中庞大实物背景之一种,具有着彰显人物身份,刻画人物性格,展示家族兴衰,反映社会风尚等方面的叙事功能和意义,可助推情节发展与人物个性特点,或印证小说所产生的时代社会经济样貌。
在日本假面运用于传统戏剧和民间艺能演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缩小”现象———最早的伎乐假面多是大型面具;舞乐和行道仪式、追傩仪式中使用的假面,尺寸开始缩减;至平安时代盛行的神乐演出中,假面的尺寸随着实际使用需求而不断变化;到镰仓、室町时代大放异彩的能乐演出中,假面雕刻从立体夸张转为平滑清淡,尺寸也定型为平板式小型假面。本文试图从民俗信仰的影响和审美情趣的转变出发,去探讨这种文化现象的成因。
中国当前的水权交易需大力推进培育性监管。从经济法视角提出培育性监管概念具有理论的正当性和实践的必要性。水权交易培育性监管按照明确监管机构、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引入社会共治、多方培育的思路,遵循分级分类培育、引入市场机制、避免强行交易等原则予以构建,制度框架内容包括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平台及其他保障制度。同时还应尽快完善监管依据、重塑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监管责任,以保障制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