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周边,从钓鱼岛到黄岩岛,局面堪忧。但亮点也不少,比如中日韩有可能年内启动自贸区谈判,堪称世界级事件,国内外报道铺天盖地。与此同时,云南开启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也进入一周年,但声势难望前者项背。在此,向读者普及一点关于“桥头堡”建设的情况,从官家说法,到一孔之见。
云南与其他边疆省份一样,肩负着比内陆省份更复杂的使命,既是保家卫国的前哨,又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如何使二者与时俱进又因地制宜的结合,需要大智慧。据笔者所知,自进入21世纪初以来,云南一直在探索一条理想的发展战略。因此,“两洋战略”、“陆路大通道”等战略名词不绝于耳。直到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云南,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才尘埃落定。2010年,国家发改委组织了多个部委的大调研。2011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出台。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11日撰文称:国家发改委启动编制指导意见,意味着这一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云南不仅是祖国的边陲,而且是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沿边开放的实验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也是西部地区重要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同日,还刊登了对云南省省长李纪恒同志的专访。李省长介绍了一年来“桥头堡”建设取得的六大成就,如“在国家层面建立了‘桥头堡’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等;也提出了五大机遇和挑战,如“进一步落实好‘国发’11号文件的相关政策”等。
从学者的角度看,时至今日,将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国家战略,终于从酝酿、考察、批准、动员阶段,进入到实质性的落实推进阶段。
落实,就要有坚定执行国家级战略的气魄。国际社会在探讨中国崛起的“密码”时,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央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模式”,即“国家战略需要地方执行,地方发展依靠国家战略带动”。云南在此道路上不断实现战略升级。新中国成立前后,云南就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守卫边疆安全的重任,堪称“前卫”。早在20年前,云南就代表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边疆省份执行国家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前锋”。如今,云南又代表中国,执行兼顾内外的“桥头堡”战略。云南省执行“桥头堡”战略,应该有“起自云南,终及国家;源自中国,惠及世界”的雄心和气魄。
落实,就要追求世界级水平的策略谋划。制定一个系统完善而又可以进行动态调整的实施策略,是“桥头堡”建设的核心要务。从国内看,落实“桥头堡”战略需要配合其他国家级战略,如“走出去”和“西部大开发”等。从国际看,“桥头堡”建设所及之处,经由缅甸—印度,跨越太平洋—印度洋,到达非洲—欧亚大陆,是中国整体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看,这是一个伟大工程,建设这样“新兴地缘发展带”,规模之巨,难度之大,形势之复杂,前无古人。从中观看,如何让缅甸乐于借助“桥头堡”战略,顺利实现国家转型和发展;如何让印度乐于接纳“桥头堡”战略,使之成为China-India之间的那条连接线,需要大智慧。从微观看,任何一个项目、一条公路、一个乡村,都是牵一发而动全局,无不需要精密而细致的谋划。因此,落实“桥头堡”战略,需要世界级水平的谋划,既要有整体的战略远景和规划,又要有动态和阶段性的形势分析及效果评估,力求每一步都恰当合理。
落实,就要蕴育最广泛的“命运共同体”。执行“桥头堡”战略关键在人。如何兼顾从草根民众到精英阶层等各层次利益的诉求。如何将决策者、谋划者、执行者、建设者、参与者、评估者整合成一个有机运作的整体。如何探知支持者、旁观者、疑虑者、投机者、破坏者等的意图行动。由此,建设“桥头堡”就是要建设涵盖最广泛的“命运共同体”。对于云南来说,当务之急,或许是建立一个跨越省内外、国内外的综合型的智囊咨询机制,其成员应该包括官方、商家、产业、学界、媒体、军事部门、民间组织等多领域的人才,为落实“桥头堡”战略做好智力支持工作。
云南与其他边疆省份一样,肩负着比内陆省份更复杂的使命,既是保家卫国的前哨,又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如何使二者与时俱进又因地制宜的结合,需要大智慧。据笔者所知,自进入21世纪初以来,云南一直在探索一条理想的发展战略。因此,“两洋战略”、“陆路大通道”等战略名词不绝于耳。直到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云南,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才尘埃落定。2010年,国家发改委组织了多个部委的大调研。2011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出台。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11日撰文称:国家发改委启动编制指导意见,意味着这一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云南不仅是祖国的边陲,而且是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沿边开放的实验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也是西部地区重要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同日,还刊登了对云南省省长李纪恒同志的专访。李省长介绍了一年来“桥头堡”建设取得的六大成就,如“在国家层面建立了‘桥头堡’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等;也提出了五大机遇和挑战,如“进一步落实好‘国发’11号文件的相关政策”等。
从学者的角度看,时至今日,将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国家战略,终于从酝酿、考察、批准、动员阶段,进入到实质性的落实推进阶段。
落实,就要有坚定执行国家级战略的气魄。国际社会在探讨中国崛起的“密码”时,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央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模式”,即“国家战略需要地方执行,地方发展依靠国家战略带动”。云南在此道路上不断实现战略升级。新中国成立前后,云南就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守卫边疆安全的重任,堪称“前卫”。早在20年前,云南就代表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边疆省份执行国家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前锋”。如今,云南又代表中国,执行兼顾内外的“桥头堡”战略。云南省执行“桥头堡”战略,应该有“起自云南,终及国家;源自中国,惠及世界”的雄心和气魄。
落实,就要追求世界级水平的策略谋划。制定一个系统完善而又可以进行动态调整的实施策略,是“桥头堡”建设的核心要务。从国内看,落实“桥头堡”战略需要配合其他国家级战略,如“走出去”和“西部大开发”等。从国际看,“桥头堡”建设所及之处,经由缅甸—印度,跨越太平洋—印度洋,到达非洲—欧亚大陆,是中国整体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看,这是一个伟大工程,建设这样“新兴地缘发展带”,规模之巨,难度之大,形势之复杂,前无古人。从中观看,如何让缅甸乐于借助“桥头堡”战略,顺利实现国家转型和发展;如何让印度乐于接纳“桥头堡”战略,使之成为China-India之间的那条连接线,需要大智慧。从微观看,任何一个项目、一条公路、一个乡村,都是牵一发而动全局,无不需要精密而细致的谋划。因此,落实“桥头堡”战略,需要世界级水平的谋划,既要有整体的战略远景和规划,又要有动态和阶段性的形势分析及效果评估,力求每一步都恰当合理。
落实,就要蕴育最广泛的“命运共同体”。执行“桥头堡”战略关键在人。如何兼顾从草根民众到精英阶层等各层次利益的诉求。如何将决策者、谋划者、执行者、建设者、参与者、评估者整合成一个有机运作的整体。如何探知支持者、旁观者、疑虑者、投机者、破坏者等的意图行动。由此,建设“桥头堡”就是要建设涵盖最广泛的“命运共同体”。对于云南来说,当务之急,或许是建立一个跨越省内外、国内外的综合型的智囊咨询机制,其成员应该包括官方、商家、产业、学界、媒体、军事部门、民间组织等多领域的人才,为落实“桥头堡”战略做好智力支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