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体验 丰满数感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c573332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负数”的学习是对学生数感的一次提升。在认识负数以前,学生接触到的数大多表示“多”与“少”,而负数是有相对性的,它不仅表示“多”与“少”,还表示一种状态。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中《认识负数》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负数的概念,丰富数感。
  一、创设问题情境,感悟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中的数是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而产生的。教师让学生知道数产生的背景和必要性,这既有利于学生厘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新课伊始,开展“相反话”游戏,即根据教师说的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①向前走200米;②电梯上升5层;③在银行存入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这个游戏列举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相反意义的量,为负数的认识作铺垫。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指出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并提问:如果用10℃表示零上10摄氏度,那么零下10摄氏度用什么数来表示?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生发了探究欲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负数。
  二、借助温度计和存折等物象,感悟負数的含义
  儿童的数学认知通常需要经历“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的过程。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要在具体的认数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可感的“物象”来体验和理解数的概念,将数的概念与“物象”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联系,使学生直观地感悟数概念的含义,培养数感。
  教学时,教师出示下图6个城市的气温,让学生借助温度计找到各个温度。通过操作,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正数和负数可以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更直观地看到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在结合具体的温度初步认识正号、负号,会读、会写6个城市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并理解各数所表示的意思后,学生直观地感悟到正数、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负数是由“0”来区分的,“0”在这里所表示的意义与学生之前的认知完全不同,以前表示“没有”,这节课表示的是一定的基准、一种状态。
  例2的教学借助存折上的收支明细,引导学生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明白“发生金额”为正数时表示“收入”,为负数时表示“支出”,也是以“0”来区分。
  三、用分类、迁移、联系,感悟有理数域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第一学段的重点,第二学段是第一学段的迁移和拓展。“认识负数”安排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将第一学段数感培养的方法迁移到“认识负数”中,并加强相关概念的联系,通过分类,体验数系扩充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悟引入负数后形成的有理数域。
  在教学完《认识负数》例1和例2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前面出现的数进行分类,借助温度计和数轴表示正数、负数和“0”,再通过归纳概括,引出正、负数的描述性定义,让学生了解怎样的数是正数和负数,突出“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从而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然后利用数轴直观地感知正数有很多,负数也有很多,并且从“0”向左的数越来越小。这样教学让负数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把原来学过的数纳入新的数系之中。
  四、体验不同抽象的基准,感悟负数的相对性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要让学生明白数概念的含义和它适用的范围,分析概念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及相对关系,从相关的判断和辨析中丰富数感。
  负数的产生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负数是由一定的基准“0”来区分的。这里的“0”是多样的,可以是温度计上直观的“0”,也可以是其他抽象的数量,数量不同,负数的大小也不同。负数的相对性不仅针对正数而言,还涉及与不同基准“0”的相对性,当基准发生了变化,数的正负值也会发生变化。教师要利用相关的练习强化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认识负数》的练习中,练习一第2题内容如下:
  伦敦4:00,巴黎5:00,北京12:00,东京13:00,悉尼14:00。与北京时间相比,东京时间早1小时,记为 1时;巴黎时间晚7个小时,记为-7时。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表示出其他时区的时间。
  悉尼时间(
其他文献
2011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韩寒等近50位作家联合署名发布:《315讨百度书》,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关闭百度文库,并且连续7天在百度首页向原告赔礼道歉,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零下一度》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三本书,共索赔76万多元。  2011年5月,韩寒等5位作家和路金波、沈浩波等5位出版商联手,在北京宣告成立“作家维权联盟”,以公益组织的形式帮助签约作家维权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
《年 月 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的天数。这节课的内容以知识讲述为主,如果设计、组织不当,就会失之于枯燥。笔者以这节课为例,展示智趣课堂化枯燥为趣味的魅力。  创境引思,智从趣生  智趣课堂强调课的开始就利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让
在几何教学中,如何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想象,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分析来获得数学模型,进行逻辑推理,如何让学生慢慢形成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能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维模式的能力,是初中教师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最短路径问题》内容为例,谈谈几何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复习迁移,引入数学模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和角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格。为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一、复习检查,梳理文章脉络  笔者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了精简,降低了概括内容的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提升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先出示词语:“朱德、挑粮、战士、心疼、藏扁担、不料、不好意思”,让学生复习词语后,借助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
模型思想是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是数学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为例,谈谈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注重体验探究,经历建构过程。任何一种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掌握都离不开学习主体的自我体验和探索,而这种体验和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从问题情境的数学化即抽象出数学问题到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出发,再到验证和
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國培专家、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兼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曾先后任教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执教示范课200多次(节);其教育教学思想被录入《新世
不断强化教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潜江市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潜江电大”)和潜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这样的机构设置有利于形成统筹推进、协调互补的工作机制,为教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提供优质平台。多年来,依托这样的工作机制,潜江電大在学历教育方面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工作模式,在创新新时代学历教育工作方法、
思维导图能系统梳理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一定的逻辑框架记忆英语单词、句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单词  记不住、记不牢是学习英语单词时普遍出现的问题,而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不能牢固地掌握单词,后续的学习就无法正常开展。思维导图逻辑清晰、要点明确、图示直观,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单词、记忆单词。  1.理清归属,记忆单词  英语单词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有
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深度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种策略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向纵深发展。  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引领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需要教师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思想的引领  思想决定学生的学习品格,这既是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心理基础。深度学习不是教学模式,而是教学理念,并且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