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参与。评价老师教学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书面考试,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定位,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于如何上好物理课,笔者认为可以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良好的问题引入、课堂小实验引入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物理;全面发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46-1
一、教学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老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局面和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讲解的时候努力突出教科书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去发展。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应该注意个别差异,这是学生发展的正常情况。有的学生好,有的学生差,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提高,以前,我们教学的时侯,一般都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全部完成教学目标,这是评价老师这节课是否完好的一个重要依据,实际上这是很难实现的。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理解能力比较强,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知识,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拓展,或者让他们思考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对他来说既开阔了自己的思维,同时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有的学生由于对物理思维不理解,有的抽象的东西不能掌握,学习物理比较吃力。那么对他们的要求应该低一些,对于他们回答错了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简单的否定,而应该多激励,耐心地引导,让他们建立成功感,体会学习的喜悦,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我在讲解“力”这一节内容时,很多同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关于力的一系列的特点,能够独立画出力的图示,只有少数几个同学,物理的基础比较差,我让这几个学生鼓励他们在黑板上画力的图示,画完后回到座位,看自己的笔记,讲述一下自己在黑板上画的是否正确,及时点拨来加深他对力的表述方法的理解。对于这样的学生想要他一下子完全掌握不不太现实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让他掌握基本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千万不能因为基础差就放弃学困生,所以要求我们在分层教学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针对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特点,有效地帮助优生和学困生学好物理,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课堂引入情境
1.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有的物理实验因为可见度小,演示效果不佳,尤其是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实验操作的方法和发生的现象,这样容易影响学生情绪,也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如果借助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演示实验效果不怎么好,讲解的时候只是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结论。如果把它制成CAI课件,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平面越光滑,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得越远。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良好的问题引入。例如我在在讲解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有一盏可以调节亮度的台灯,它的亮度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有的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就会讲出:与电流强度有关。那么我们怎么样可以改变电流的大小呢?大部分同学根据欧姆定律会讲出:改变电压或者电阻。那么改变电阻又有哪些呢?(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学生如果回答不出的话可以让学生看一下笔记或者书),我们之前学过用什么东西可以调节电流的大小呢?(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又是怎么连接到电路的呢?(串联。)这样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一后,电路各部分的电压和电流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这样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设计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缺点是但是比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跟着你的思路向下走,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就会失去兴趣了。
3.课堂小实验引入。大多数初中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经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例如如用铅笔和三角板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橡皮做惯性实验,用纸张做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鸡蛋和盐水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这些实验易于学生参与,并且安全性也比较高,我再恰当地把握时机,掌握学生追根究底的心理,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并得出结论。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讨论热烈,很容易形成学习高潮,告诉学生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猜想—观察—思考—探究—获得结论,学生为自己的探究结果能被教师和同学认可而倍感兴奋和自豪。
三、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话,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如果这个顶点得不到重视的话,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不稳定。我觉得这是恰当的比喻,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把知识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背上,没有引导学生关于概念和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过程。新课改就是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形成规律的过程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科学本身就是探究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活动应该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这其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
关键词:物理;全面发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46-1
一、教学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老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局面和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讲解的时候努力突出教科书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去发展。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应该注意个别差异,这是学生发展的正常情况。有的学生好,有的学生差,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提高,以前,我们教学的时侯,一般都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全部完成教学目标,这是评价老师这节课是否完好的一个重要依据,实际上这是很难实现的。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理解能力比较强,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知识,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拓展,或者让他们思考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对他来说既开阔了自己的思维,同时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有的学生由于对物理思维不理解,有的抽象的东西不能掌握,学习物理比较吃力。那么对他们的要求应该低一些,对于他们回答错了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简单的否定,而应该多激励,耐心地引导,让他们建立成功感,体会学习的喜悦,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我在讲解“力”这一节内容时,很多同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关于力的一系列的特点,能够独立画出力的图示,只有少数几个同学,物理的基础比较差,我让这几个学生鼓励他们在黑板上画力的图示,画完后回到座位,看自己的笔记,讲述一下自己在黑板上画的是否正确,及时点拨来加深他对力的表述方法的理解。对于这样的学生想要他一下子完全掌握不不太现实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让他掌握基本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千万不能因为基础差就放弃学困生,所以要求我们在分层教学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针对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特点,有效地帮助优生和学困生学好物理,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课堂引入情境
1.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有的物理实验因为可见度小,演示效果不佳,尤其是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实验操作的方法和发生的现象,这样容易影响学生情绪,也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如果借助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演示实验效果不怎么好,讲解的时候只是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结论。如果把它制成CAI课件,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平面越光滑,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得越远。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良好的问题引入。例如我在在讲解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有一盏可以调节亮度的台灯,它的亮度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有的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就会讲出:与电流强度有关。那么我们怎么样可以改变电流的大小呢?大部分同学根据欧姆定律会讲出:改变电压或者电阻。那么改变电阻又有哪些呢?(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学生如果回答不出的话可以让学生看一下笔记或者书),我们之前学过用什么东西可以调节电流的大小呢?(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又是怎么连接到电路的呢?(串联。)这样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一后,电路各部分的电压和电流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这样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设计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缺点是但是比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跟着你的思路向下走,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就会失去兴趣了。
3.课堂小实验引入。大多数初中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经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例如如用铅笔和三角板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橡皮做惯性实验,用纸张做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鸡蛋和盐水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这些实验易于学生参与,并且安全性也比较高,我再恰当地把握时机,掌握学生追根究底的心理,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并得出结论。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讨论热烈,很容易形成学习高潮,告诉学生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猜想—观察—思考—探究—获得结论,学生为自己的探究结果能被教师和同学认可而倍感兴奋和自豪。
三、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话,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如果这个顶点得不到重视的话,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不稳定。我觉得这是恰当的比喻,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把知识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背上,没有引导学生关于概念和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过程。新课改就是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形成规律的过程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科学本身就是探究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活动应该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这其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