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弱化宗藩关系原因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hzhc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琉关系是晚清宗藩关系中的重要一环,19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琉球,以及晚清王朝实力日渐衰弱等原因,中琉关系逐渐弱化,并最终断绝。中琉关系的弱化对于晚清宗藩关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加速了宗藩关系解体。
  关键词:清政府;宗藩关系;琉球
  一、中国历代王朝与琉球的政治及经济关系
  琉球王国位于中国东海东部外围,与台湾相邻,中国最早对其的记载是《隋书》。琉球初称琉求,唐宋时已与其有所接触,元朝时有了进一步接触。1372年明朝皇帝朱元璋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诏书中称其琉球,两国正式建立宗藩关系。
  古代中原王朝与藩属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册封朝贡为主的政治关系和以册封贸易、朝贡贸易为主的经济关系。琉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亦是如此。
  (一)政治上的册封与朝贡
  册封与朝贡:即中原王朝对琉球册封,琉球对中原王朝朝贡。
  册封关系:明朝初年,琉球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后,琉球政治上奉中国为宗主国,待之以君臣之礼。宗主国中国在琉球享有绝对权威,每逢琉球新君即位,君位更替等大事都需经过中原王朝派遣的册封使团加以册封才能名正言顺。
  明朝历史上,琉球国王总共接受册封15次。明灭清兴,琉球与清朝建立宗藩关系始于1654年,当时琉球主动请封,顺治封琉球王为尚志王,两国正式建立宗藩关系。有清一代共遣册封使团8次,使臣16名。
  1609年日本萨摩藩通过战争侵占琉球,琉球开始成为特殊的“两属”之国。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是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内日本改以前的萨摩藩、土佐藩等藩国为县。对外也要求改琉球为日本一个县,并因此与清王朝产生外交纷争。并于4年后强行改琉球为冲绳,琉球国灭亡。
  朝贡关系:琉球来华朝贡使团种类繁多,主要有进贡使团、请封使团、朝贺使团等。由于朝贡不仅可以进行朝贡贸易,同时也会获得宗主国的大量赏赐,这对琉球经济发展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琉球朝贡使团的出使次数及人数都呈增长趋势。《明会典》记载琉球两年一贡,每船一百人,有时一年两贡或三贡,明朝大为头疼。1522年严加规定,两年一贡,船员不得超过150人。
  (二)琉球获巨利的册封贸易与朝贡贸易
  册封贸易主要指藩国向宗主国称臣,宗主国接纳并册封藩国,在册封时一般会给予大量的赏赐。朝贡贸易主要指藩国向宗主国朝贡本国的一些珍品或土特产,宗主国为显示其大国风范,会回礼藩国。宗主国有时是直接赏赐金银珠宝,有时是赏赐宗主国珍品,或是一些藩国没有的物品。以清朝為例,有清一代共册封琉球8次,也相应进行了8次册封贸易。朝贡贸易明朝进行500多次,清朝300多次。在天朝上国思想指导下中原王朝赐予琉球王国的物品价值要远远高于其进贡价值,同时琉球利用朝贡贸易机会在中国大肆采购物品,运往东亚、东南亚等地销售,获利颇丰。
  二、清王朝弱化中琉宗藩关系的原因
  清王朝弱化中琉宗藩关系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之结果。内部影响因素有农民起义、灾荒严重、财政赤字、国力疲弱等。外部则与俄国、日本等列强国家的不断入侵有关。
  (一)农民起义
  1840年以来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影响较大的有1851年爆发,先后持续13年,势力触及中国十七省的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爆发,持续十余年,波及皖鲁豫苏陕十余省,歼灭数十万清军的捻军起义;与此同时,小的起义更是繁多,这些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严重耗费了清王朝的精力与注意力,使清王朝疲于应付,无暇顾及藩国。
  (二)灾荒严重
  晚清以来,灾害频繁。例如,道光26年(1846年),山东、江苏、江西遭受水灾,陕西遭遇旱灾,浙江遭遇地震死亡共28万。三年后,北部直隶地区发生地震,东部的浙江地区发生水灾、疫灾,西北的甘肃地区爆发旱灾,死亡人数颇多,损失巨大。咸丰7年(1857年),蝗灾,水灾,大水等灾害频繁发生,影响区域甚广,例如受旱灾、蝗灾影响的就有十余州县。光绪初年山西旱灾死亡500万,北方在此旱灾中共死亡1300万。灾荒次数多,灾民数量大,受灾范围广。导致灾区不仅不能提供正常赋税,还需大批钱粮救济,同时灾区也是农民起义的温床。道光后期,湖南、广西、广东先后发生曾如灶、邓立奇、雷再浩、领导的天地会起义, 这次起义之所以发生就与清政府救灾不力,灾民无法生存有关。这些连续不断的灾荒给晚清王朝的政治经济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巨额财政赤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为安抚侵略者、镇压农民起义以及赈灾拨款开支巨大,晚清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这也导致其无法在经济上顾及琉球。
  “1851到1853年间清政府用于镇压太平天国的花费就高达2700万两。”1853-1864年间用于镇压江北江南大营共花费1.2亿两。湖南、湖北两地招兵、练兵、筹军花费1亿两以上。镇压太平天国总花费在2.5亿两以上。与此同时,镇压西北各族人民起义也花费巨大,高达11889万两。西南各族人民起义花费7874万两,两广台各族人民起义2234万两,捻军起义3173万两。合计4.97亿两。
  同时自1840年到1879年,晚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无数,赔款数额巨大,仅中英南京条约赔款就2000万银元。
  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大约4000万两,国内农民起义,灾荒使税收锐减,而开支相较以前却大大增加。此消彼长的开支使清朝陷入大规模财政赤字的经济危机中。
  (四)国力疲弱,态度均异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这次改革运动也只局限于器物表面,并没有深入到制度层面。清政府仍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并未真正地强大起来。同一时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论科学技术、制度思想都全力向欧美学习,迅速强大,成为区域性强国,晚清政府的劲敌。   对于琉球地位的不同态度也是造成清政府琉球丢失的原因之一。日本民治维新后迅速强大,并将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其基本国策,这在1868年睦仁天皇《御笔信》“开阔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中有所提及。日本政府提出北进南进等战略主张,北进指夺取朝鲜、东北,南进指夺取琉球台湾。
  琉球是日本称霸战略的重要一环,因此其对于琉球的得失看得尤为重要,态度强硬。然而晚清政府鸦片战争以来外交一向软弱,加之俄国入侵,晚清对日本顾忌重重,对琉球重要性问题分歧较大,态度不置可否,以拖为主。1878年李鸿章就对何如璋(何如璋当时任奉谕和日本就琉球问题进行交涉)的回信中指出:“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以威利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勒远略,非惟不暇,亦且无谓”。可见对琉球之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同时地方实力派在对琉球问题认识上同样缺乏战略眼光。如张之洞在奏折《谨陈海防事宜折》中就主张:“宜速与日本联系,尽可能答应其要求,使其保持中立,以达到孤立俄国之目的。”
  (五)俄国入侵
  1871年沙皇俄国借中国军队主力围剿捻军,无暇西顾之机,以帮助中国平叛阿古柏,恢复边疆秩序为由,悍然派兵侵占了伊利及其周围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声称清政府收复乌鲁木齐即归还伊利。清政府多次派人交涉俄国政府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归还。沙俄入侵新疆导致西北局势骤然恶化,并直接影响到清政府对于琉球地位的认识。
  清政府围绕新疆琉球以何为重问题掀起了海防,塞防之争。海防派以李鸿章为主。认为新疆塞防劳民伤财,效率低下,不如承认阿古柏之地位,使其称臣纳贡,余下经费建设海防,抵抗日本。塞方派以左宗棠为首,提出了新疆不保无以保蒙古,蒙古不保无以保京师,指出伊犁,新疆地位极其重要,如放弃将尽失西北缓冲地带,不利塞防。同时不战而失新疆国威民心都是沉重打击,不利塞防。清王朝精英以及地方实力派也普遍认为,日俄之患俄国为盛。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就指出,俄国尤为中华之所患,认为俄国对于中华之危害相比英法更甚。
  海防塞防争论之核心即为日本俄国谁的威胁更大,清王朝几经权衡最终认为俄国威胁更大,决定国防重点为西北方向,全力解决新疆问题。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为新疆事物钦差大臣,对分裂势力作战。开战后左宗棠进展神速,快速平定天山北路,击败阿古柏叛军。达到俄国归还伊犁条件,但俄国仍以各种无理要求拒绝归还伊犁。为收复伊犁,1878年清政府派崇厚代表团抵达圣彼得堡与俄国签订《中俄条约十八条》,但并未解决问题。1880年以曾纪泽为首的代表团再赴俄国,与此同时左宗棠大练兵马为武力收复伊犁做准备。经过一年艰难谈判1881年签署《中俄伊犁條约》成功收复伊犁。
  十九世纪70年代正是日本吞并琉球最紧要的时期,此时俄国却武装入侵新疆,对清政府的外交、政治都造成了极大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琉球问题的解决。
  (六)日本入侵
  日本历史上对琉球侵扰不断,明治维新后更是变本加厉。19世纪70年代,日本民治维新开始,对琉球的侵略速度加快,1873年宣布琉球与日本府县同,要求其接受日本内务府管辖,财政上交大藏省,打算将其纳入日本财政轨道,为进一步吞并做准备。1875年日本派兵占领琉球。1876年为在琉球进行殖民统治,设置警察和司法机构。1879年,不顾清政府反对,强行改琉球为冲绳。1880年中俄伊犁对峙关键时期,日本趁机将琉球改为冲绳县,正式完成了对琉球的吞并。
  三、琉球逐步脱离清朝宗藩关系所引起的后果
  (一)宗藩关系奔溃,列强侵华加剧
  琉球作为晚清政府的4个主要藩国(朝鲜、越南、缅甸、琉球)之一被日本吞并,清政府的东亚病夫形象暴露无疑,列强在对其他藩属国的侵略更加有恃无恐。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越南、缅甸相继受法国、英国侵略而脱离清政府的掌控。
  由于日本对琉球的逐次吞并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强烈反应,使日本侵略中国的欲望更加膨胀。甲申之变,日本武装控制朝鲜国王,组织新内阁,宣布废止朝贡。1894年又对中国发起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朝鲜独立。至此晚清宗藩体系彻底奔溃。
  (二)日本欲望膨胀,防日思想上升
  1874年日本利用琉球漂民悍然挑起牡丹社事件,出兵中国台湾。随后清王朝与日本签订《北京专条》。条约中迫于压力承认日本侵台为“保民之举”,并赔偿日本白银50万两。1885年,清政府忙于中法战争, 朝鲜开化党人在日本支持下发动甲申之变,并提出组织新内阁,公布新方案, 宜布废止“朝贡”等内容。但后为清军击败, 清军护送韩王还宫。日本在吞并琉球后对华扩张势头明显,导致中国防日思想上升。中国有识之士纷纷奏言,1879年丁日昌任会同帮办南阳海防大臣时就在奏折中指出:“日本倾国之力购造数号铁甲船,技痒欲试,即使日本能受羁縻,而二三年内不南犯台湾,必将北图高丽”。内阁学士梅启照也认为日本之患愈演愈烈。从其奏章“日本旧年擅废琉球,今且窥伺高丽。 ”就可看出。可见中国有识之士对日本威胁认识更加深刻。这些晚清精英的观点影响了晚清政府的对日态度,导致防日思想上升。
  (三)清王朝灭亡加速
  清王朝弱化中琉宗藩关系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有列强侵略、施压。内因则有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衰弱、外交失误等原因。琉球被日本的逐次吞并起到了很坏的示范效应,这使得清政府虚弱的国内实力暴露无疑。其结果就是助长了列强对于其他藩属国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宗藩关系彻底崩溃。宗藩关系的解体、崩溃导致内外矛盾加剧,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站在今天审视当年清政府面对的外交困境,藩属国难题。我们会发现,当年的清政府在国力疲弱,内忧外患不断,维持以它为核心的宗藩关系已很困难。在这种局面下,清王朝的委曲求、态度消极、战和不定。最终断送了琉球的前途与命运,也加速了自己的覆灭。如果清政府坚定地维护宗藩关系,或者在保留与藩属国某种关系的前提下适当选择退让,或许当年的外交会有其他局面。   参考文献:
  ①林成长.清朝丧失附属国琉球原因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5.
  ②林成长.清朝丧失附属国琉球原因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5.
  ③苏全有.论晚清灾荒的成因及其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 0 0 2.
  ④苏全有.论晚清灾荒的成因及其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 0 0 2.
  ⑤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M].鹭江出版社,2017.
  ⑥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M].鹭江出版社,2017.
  ⑦欧阳秀兰,曾耀辉.太平天国起义与清朝财税的相互影响[J].赣江财税论坛, 2017.
  ⑧翟文奇.1874-1894日本对华策略探源[J].求是学刊,1996.
  ⑨黄世坤.近代日本与华夷秩序的崩溃[D].西南交通大学,2011.
  ⑩郝祥满.论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外交主张[J].湖北大学学报,2010.
  刘振华,晚清政府向西方购买铁甲舰论述[J].军事历史,2009.
  王宗运.论晚清在琉球事件中的延宕外交[J].商洛学院学报,2015.
  [1]苏全有.论晚清灾荒的成因及其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 0 0 2.
  [2]欧阳秀兰,曾耀辉.太平天国起義与清朝财税的相互影响[J].赣江财税论坛, 2017.
  [3]翟文奇.1874-1894日本对华策略探源[J].求是学刊,1996.
  [4]黄世坤.近代日本与华夷秩序的崩溃[D].西南交通大学,2011.
  [5]郝祥满.论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外交主张[J].湖北大学学报,2010.
  [6]刘振华,晚清政府向西方购买铁甲舰论述[J].军事历史,2009.
  [7]王宗运.论晚清在琉球事件中的延宕外交[J].商洛学院学报,2015.
  [8]钱文华.清政府弱化琉球宗主权的历史考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
  [9]林成长.清朝丧失附属国琉球原因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5.
  [10]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M].鹭江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还显得很迫切,且可以预见的是这场教育改革将会给学生个人、老师、和学校教育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当然我不否认也存在一些嗜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改革;机遇;挑战  此次改革是教育部提出的,它不仅是教学方法、教材改革的教学改良,甚至可以用“革命”来形容这次改革的力度。目的是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
期刊
摘要: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任务教学法是通过老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以致用”的语言教学模式,也就是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本文主要通过任务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简单介绍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浅要阐述了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分析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分别从围绕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核心素养等方面,提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
期刊
摘要:四川電影电视学院文学系新闻采编课在近4年的时间里,探寻“新媒体创新”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合市场的新媒体创新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课后实践模式,培养从2015级到2019级,有新媒体内容运营能力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反观当下的媒体市场,以“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推导实践教学培养形式和内容。论文通过浅析新闻采编课后实践教学的一些具体的教学培养方法,进行数据和案例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教学要求,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广大教师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标。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阐述了具体的优化教学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策略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
期刊
摘要:教育对于民族振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学教学阶段在学生学习生涯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实际教学课程的创新要重视,以满足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进行探讨,从而有效地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进程。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路  一、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学生角度  学生的思想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在课堂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理念萌发于 20 世纪而兴盛于 21 世纪,它既是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又是预期的教育成果,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2014 年 3 月,中国教育部推出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意见书,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置于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地位,要求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各学科,各学段。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新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综合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知识和技能,综合实践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所以,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立足綜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还要重点突出综合实践性,即培养学生从综合实践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
期刊
摘要:即使在很多年前到现在都在宣传倡导自主管理模式,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相对主流的管理模式一直是把班主任当成关键的班级管理模式,这类模式常常不重视学生心理的成长条件与社会进步的规定,让学生们都不能拥有相对良好的自主能力。所以,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规定,当下国内教育变革的重中之重早就变成班级管理新模式的研究探索了。我国教育环境下极为突出的问题中就包括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差。  关键词:自主管理;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推动了小学数学的发展进程,在此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地树立全新的数学教学观念。在充分的把握阶段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之后,对当下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创新改革,有针对性的将微课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更好地适应微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  受到以往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