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赠书齐越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0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12月13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陈醇来到武康路探望巴金,见他精神特别好,于是拿出了齐越的信。巴金问:“齐越是谁?”陈醇介绍说,齐越曾是陕北电台的男播音员。当年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等重要文告和新闻,就是他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台柱,播读过最有名的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巴老记忆犹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齐越为什么要给巴老写信,信里又写了什么?原来齐越是巴金的一位忠实读者。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在北京上中学时就读了巴金的《家》《春》《秋》。他背叛封建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其中就有这些作品的影响。所以,1987年,他逛书店时一看见巴金的《随想录》,当即就买下了。没想到第二年因偏瘫而住进了医院。3年后,病情好转出院。他一回到家马上找出了那五本书。
  巴金的“真心话”,使齐越浮想联翩。他不由拿起笔,写起“读后感”,一篇,两篇……他想把自己“满腹真心话”向巴老诉说。这或许就是一个读者、且是一位病人的表现方式。于是他想到了好朋友陈醇。因为他知道,陈醇与巴老有甚密的交往。在陈醇探望他时,齐越将这一想法告诉了陈醇。齐越的信在陈醇手中已经好长时间,他理解这位兄长的心事,但也要考虑巴老的身体。这天机会来了,于是陈醇拿出了齐越的信。
  齐越在信中真切地写道:“巴老,请放心吧,你历尽坎坷,用尽一生心血写成的书,是拥有广大读者的,我这个年己古稀的偏瘫病人,就是你的一个忠实的读者……直到今天我还和你有心灵上的共鸣:你那样珍惜依靠药物延续的生命不白白浪费,我也要像你一样锻炼自己的耐力,希望‘走’得平静、从容。”
  在走人生最后一站的时候,齐越还在从巴老的书里汲取养料。巴老被深深感动了。他马上请人从书橱里拿出一套精装的全集《随想录》,打开扉页,拿起笔,颤抖地写了起来:
  齐越同志:谢谢您的信,再没有比它们更使我感动的了。愿你早日恢复健康。
  巴金 九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看着巴老的亲笔题签,陈醇担心邮寄会丢失,所以决定要当面交给齐越。趁着出差,他又一次来到北京。他特地帶上录音机,想把齐越的回话捎带给巴老。没想到齐越又住院了。当陈醇来到病房,将巴老题签的《随想录》送到齐越手中时,这位曾经以洪亮的声音响彻大江南北的播音员,此时却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距巴老赠书,一年还不到——1993年11月7日,齐越重病复发,遗憾地离开了世界。据他家属说,他走得很平静。因为他一生钦佩的人中,巴金是最难得的一位。
  (作者单位为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其他文献
我是复旦分校的“窝窝头”  40年前上海有所大学叫“复旦大学分校”,简称“复旦分校”,或日“复分”,还有人戏称其为“福份”。我不是复旦分校的在编人员,是复旦分校的“窝窝头”。这是什么意思呢?  复旦分校是在1978年成立的。当时我看到一些高干子弟(后称“红二代”)中的不良现象。他们在“文革”的第一阶段大肆宣扬“老子英雄儿好汉”。大中小学校的红卫兵头头几乎都被大中小干部的子女承包了。“文革”的烈火可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的改革开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还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利用工余休息时间,兼职社会服务,取得一些报酬,被视为大逆不道,轻者被指责“不务正业”,“搞私活捞外快”,资产阶级思想严重,受到批判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重者以贪污受贿罪,被追究刑事责任。韩琨案件就是一例。  工程师业余搞科研涉嫌贪污受贿  韩琨原是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979年他应家乡奉贤县钱桥公社橡
期刊
我的父亲郭若愚生前珍藏一本小画册,他最珍爱这本画册,是他的老朋友程十发先生赠送的礼物。  父亲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文博研究,曾任上海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等职,著有《殷契拾遗》《模印砖画》等。1965年1月,中央下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文件(即“二十三条”),将农村社教运动和城市社教运动一起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和清思想”的“四清”运动。时年6月,上海郊
期刊
编者按:高云龙先生系著名雕塑家、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父金学成是1925年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中共的老党员,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等领导职务,于雕塑艺术也颇有造诣。受父辈影响和熏陶,高云龙1948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前身)雕塑系,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创作人员,参与创作朝鲜平仓南道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纪念碑浮雕等经典作品(本刊2
期刊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汪熙先生于2016年12月26日凌晨逝世,享年97岁。汪熙先生毕生致力于跨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在中美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生于乱世,长于日寇蹂躏、国家山河破碎之时的一代人”,他的一生,著书丰硕、桃李天下,尽显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象和家国情怀。  斯人己逝,转眼汪熙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一年。  汪先生是我的导师一一我攻读学位意
期刊
【引言】2018年2月6日凌晨,著名国学大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饶宗颐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i01岁。  笔者联系长住香港的国务院参事王国华,他发来信息说:“悲痛欲绝!昨天下午刚与他女儿约好,下周一下午四点与饶老见面,谁知昨夜12点45分仙逝,己成永别。实在接受不了!心痛如绞!好在他走得安详自在。”  王国华在香港《大公报》担任了17年董事长、社长,是资深传媒人。2008年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饶宗颐
期刊
宋庆龄与周恩来相识相知半个世纪。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之间的过往是很多的。但在“文革”中,周恩来超乎寻常地忙碌,他的健康也亮起了红灯。所以,在这个阶段,宋庆龄与周恩来的接触越来越少。  互相牵挂的两人有两年未曾谋面  1972年9月5日,何香凝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宋庆龄亲致悼词,周恩来出席。这以后,周恩来曾多次打电话问候宋庆龄,对宋庆龄的医疗和日常起居中的问题也经常做出具体安排,但他们一直没有
期刊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定位和宣传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讨论最多的是国学和国学的基础儒学,全国出现了学习国学热和儒学热。在这一学习宣传热潮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国学和儒学的学习和宣传中应如何正确定位,谈谈个人的看法。  中国古代从未有国学一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了儒、墨、道、法、名、阴阳、兵、农
期刊
1982年夏季某个周末,随家父拜望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先生时,他听说我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研究生,说了一句:“你一定很会写文章。”没过几天,他的助手丁苏民来访,说潘老开始忆述人生往事,想请我参与文字整理工作。那时从我家到岳阳路上的潘寓不过五分钟,便应允下来,隔三四天去对老人访谈一次。  潘序伦先生其时虽年届九旬,但记忆力很好,口齿也清楚,谈起陈年旧事如数家珍。这年秋天,他回忆的青少年部
期刊
7月27日下午,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上海奇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世纪回响——《世纪》杂志创刊25周年座谈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王仲伟出席并讲话。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 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珏,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界、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作者与读者代表等八十余人出席大会。座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