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科学的幻想难有科学的理想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19日上午10时40分,八宝山告别厅,我们送别潘老。在三鞠躬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18年前第一次拜会潘老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7月13日中午,我刚从单位出来走在长安街上,就接到潘家铮院士秘书李永立发来的短信:“潘总走了……12:01”。就这几个字。
  我马上回拨电话,那边声音哽咽。
  不必多说什么了,我很快也陷入到悲痛和怀想之中。
  7月19日上午10时40分,八宝山告别厅,我们送别潘老。在三鞠躬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18年前第一次拜会潘老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邂逅
  1993年8月的一天,我在北京西四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名为《一千年前的谋杀案》,上面还标注了一行字:“潘家铮科幻小说集”,出版单位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潘家铮何许人也?好奇心促使我打开书页,作者介绍上的文字着实让我仰慕:“他发表过学术论著近600万字,是国内外著名的水电专家和坝工权威。……于1980年获中国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9年被授予国家设计大师称号。”
  再往下翻看,我又惊讶地发现,此书竟然是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给作的序!序中写道:这是“一本有新意的科幻小说集”。“……浏览后不禁被作者的渊博科学知识、奇妙的构思和优美的文笔所吸引。它熔科学想象力和现实科学追求于一炉,情节引人入胜。……真可谓‘出乎今人意料之外,在于科学情理之中’。”
  书买下后没两天就读完了。虽说作为科幻迷和科幻研究者的我接触科幻小说不少,但看院士写的科幻小说却是头一回。此番感觉大不一样,似有一种独特的东西让我回味不已。套用当下之言辞,算是人文色彩浓郁吧;而且,其科学构思亦显别具一格。
  就在那一时期,我所供职的《科技日报》开设了一个新栏目“院士·科海甘辛”,专门发表记者采写院士的特稿。于是我便想到可以借采写这个栏目稿件之机,拜会一下我觉得“可能很有意思”的潘家铮院士。
  拜会
  1994年1月14日下午,我在府右街一个古色古香的幽静院子里,见到了潘老。
  记得,客套之后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他走上水电道路纯属“历史的误会”,因此从他这里恐怕是很难采访到什么“先进事迹”的。他还提到,在一些跟年轻人见面的场合里,他常被抬举成“自幼热爱水电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而他听了总是面红耳赤。因为不仅“卓越贡献”谈不上,就连“自幼热爱”云云,也与事实相距甚远。
  老人家的坦率、真诚让我吃惊。他告诉我的“事实真相”是:出生于破落书香门第的他曾是个很笨的孩子,打小就做着“才子佳人”梦。言情、武侠和公案小说之类的“闲书”他看了很多,但蠢事也做了不少,父亲常常气得拍案大骂他是个“呆虫”。1945年投考浙江大学时他填报中文系,曾招致父亲的坚决反对。父亲喝斥他:“满脑子的风花雪月如何能够养家糊口?荒唐!要读实科,学些真本领,才能有个好饭碗。”
  潘家铮无奈,填报并考上了时髦的航空工程系。第二年夏天,他从报上得知有位留英归来的航空博士因就业无门、贫病交加而饮恨自杀,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念及日后的生计,他又改换门庭,转到了更为“实用”的土木工程系。
  1950年大学毕业后,潘家铮来到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代水电工程建设者。那时候,国内的水电建设事业基本上还是空白一片。这种状况对他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它让我掂出了一个大国水电工程师的分量。如果说,我当初的职业选择是被动地赶鸭子上架,那么,今天我则是心甘情愿主动上阵。”
  潘老说,他对水电事业的兴趣和感情是逐渐培养出来的——这就叫“先结婚,后恋爱”。
  “练笔”
  在1994年的那次交谈中,潘老告诉我,他写科幻小说纯属偶然。大约是在1990年前后,三峡工程还没有上马的时候,他闲着无事,跟朋友们争论起一个问题:人类制造的机器人可以仿真到什么程度?机器人最终会不会威胁人类生存?他的看法是,机器人的智能永远达不到真人程度,也不可能消灭人类。他觉得,要是写篇小说的话,应该可以比较自如地申明这个意思。
  小说写好后,潘老寄给葛洲坝工程局的一位好友看,想不到竟大受赞赏,并且被她送往一家内部文学期刊发表。1992年3月,潘老就有关三峡工程论证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接受《科技改革与发展》杂志(后改名为《科技潮》)主编李慰饴采访。在随后的闲聊中李慰饴得知潘老喜欢舞文弄墨,就向他约稿,他立刻拉开抽屉,交出几篇自称“练笔”的科幻小说。
  李慰饴当即粗略地翻阅文稿,“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发现这是不可多得的真正的科幻佳作。”其中的一篇即《康柯小姐的爱情悲剧》在1992年第7期的杂志上发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几个月后,《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又在1993年第1、2期的杂志上发表,更为读者所欢迎。
  当李慰饴得知潘老还有不少这样的存稿时,便向他提议结集出版,并表示《科技潮》杂志社愿意为他做些编辑出版方面的事务性工作。潘老欣然接受这个建议并同意将集子列入“科技潮丛书”出版。
  潘老谦虚地说,自己写科幻小说属“玩票”性质,多半缘自于自己年少时的文学梦。要说动机嘛,倒也有,那是在一种道义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产生的动机。他认为科幻是科普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恰恰比其他国家更需要科普与科幻。因为,这类“不入流”的作品可以起到意义深远的作用。
  比如,从正面来说,好的科幻作品确实能够预先描绘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成就,启发读者的想象开拓能力,树立和坚持钻研科学的决心,还能通过阅读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觉悟上的提高。而在创作中潘老想得较多的是,尽量使人物角色多一点人情味和中国味,使故事多少能够反映当前的社会矛盾,反映科技发展的双面刃性质,反映善与恶的斗争,反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纠偏
  不必讳言,在我国,想象力的培养向来不被看重,海阔天空式的想象在常人眼中几近“胡思乱想”,没个正形,也难得“入流”,更别说划入什么“素质教育”的范畴了;而科幻小说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也经历过一番曲折。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些缘故,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金涛评价说,潘家铮院士加盟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历经磨难的中国科幻界的无声的支援;而潘老的行动,也必将带动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关心、支持目前还十分幼小的中国科幻小说。   在发表于《科技潮》1993年第11期的一篇短文中,金涛这样说明他的心情:“……然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本中国的科学家来亲自动笔写出的科幻小说。当然,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多数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有的在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均有建树,但潘家铮先生毕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在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内外知名的水电工程设计专家。由于作者在科学技术界的地位,以及富于科学素养和学者眼光,他的科幻小说的问世,对于寂寞的中国科幻文坛无异于响起萌生万物的春雷。它的影响和对于纠正世俗的偏见,恐怕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
  继《科技潮》为潘老科幻小说的发表“推波助澜”造了“势”之后,又经由金涛等人的努力,他更多的科幻作品得以发表并结集出版,并且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2006年12月14日,《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潘老的同行、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陆佑楣院士在发言时讲到的一个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他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科学的幻想,大概也很难有科学的理想。”
  2007年底,《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被授予中国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同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为潘老制作专题节目,李慰饴与笔者同时接受采访,回顾了潘老因科幻小说而与《科技潮》结下的缘分,并剖析了他的科幻作品的现实意义。
  潘老曾经说过,为了做到既启发人的想象力又不使年轻人走上歧途,“科幻”与“科普”必需并重兼行。而他本人“不自量力地写起科普和科幻书来,的确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同时,他希望和呼吁从事科普创作的文学家、科学家能多写一些科幻作品,也希望和呼吁科幻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深入学习科技、真正进入科学殿堂并且参与科普创作。
  在一次访谈中,他对我说:“我经常幻想:如果有一本书,上半册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科幻佳作,下半册是一篇优美的有关学科的科普作品,使人在翱翔于幻想的天界后,再受现实的科普洗礼,知道‘幻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和障碍,知道为战胜这些障碍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多大的代价,知道在攀登科学高峰时没有捷径和秘诀,更不可能无中生有和不劳而获,该有多好!”
  规劝
  其实,潘老与《科技潮》之缘,不止于科幻小说。
  1997年6月和10月,一位攻读电力工程的学生两次致信潘老,要求支持他搞永动机研究。潘老两次回信进行劝阻和批评,其中第一封信在《科技潮》1997年第10期上发表。
  潘老在写于1997年8月18日的第一封回信的开头写道:“事实上,我收到过不少类似的信,你的信最具代表性,心情也最迫切,所以我就将这封信作为公开信在《科技潮》上发表,我相信能取得你的谅解。”接着潘老表示:“我的回信一定使你很失望:我坚决不赞成你去研究什么永动机。我认为,这种‘研究’必将浪费你宝贵的精力与年华,最后以一无所成而告终。希望你仔细考虑一下我下面的几点意见……。”
  在循循善诱谈完几点意见之后,潘老感慨:“我痛感到我国青年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习惯于接受灌输式教育,想象力不丰富,囿于前人、名家的结论而不敢稍有逾越;二是不愿意艰苦努力、扎实地打好基础,总想一鸣惊人,一步登天:或声称自己已简单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或宣布已发明了什么伟大的原理,或认为已制成了永动机。这两个极端都是非常有害的。”
  1997年10月23日,潘老给那位执迷不悟的年轻学子复了第二封信,这回口气就十分严厉了:“接到来信,我感到很失望。因为你没有听取我的劝告,执意在错误的路上走下去,这对你是非常不利的。我愿意再一次写信给你,进行严肃批评。从来信看,你对物理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也不清楚,……你的根本毛病是个‘懒’字。你不愿意作出艰苦努力,从数学、物理的基本知识一步一个脚印地学起,总想一鸣惊人、一步登天。不幸科学领域不是股票市场,从来没有不劳而获、无中生有的好事。”
  末了,潘老很不客气地写道:“信就写到这里,不必回信,我也不会再读你的来信和看你的什么永动机设计。你不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我还不愿意把有限的余年花在什么永动机讨论上去。盼三思!祝进步!”
  我最后一次拜会潘老是在2008年初、他的科幻作品获得大奖之后。
  面对我这个后生小子的“恭维”,他接连抛出几个“不敢当”,还风趣地说:“你知道,大家抬举我的那些东西,都是早几年写的。如今我已经上了岁数,就像是一台古董计算机,运行的速度太慢啦,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再写出什么东西来,你们就把我当个废品看好了。”
  他还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重阅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文,他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认识。孟尝君“礼贤下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其逃离险境亦受助于“鸡鸣狗盗”之徒。但在王安石看来,孟尝君身边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参。他收罗那些“鸡鸣狗盗”之徒,真正有本领的人反而看不起他,不屑进入他的门下。
  就此潘老评论说:“我觉得王安石讲的有道理,至少能够自圆其说。在技术上,学理也是相通的:有许多大家看法一致的事情,实际上未必正确。应该换个角度想一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比如,……”
  那时,潘老的身体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看起来他总是显得很疲倦。但我仍能从他带着浓重绍兴口音的平缓话语中,感受到他的睿智、真诚和激情。
  愿潘老一路走好!
其他文献
我国“十三五”计划已对夏热冬冷地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提出明确目标,而长沙作为该地区的代表城市,既有建筑存量较大,节能改造潜力大。目前,长沙地区现有的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标准、评估标准、节能措施等大多数都是以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基准,此类标准以连续用能为基础工况设定,强调建筑围护结构的“高能效”,与该地区实际用能情况有异,使该地区在实际改造项目中达到规定指标值存在难度。故本文结合实际用能现状与其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影响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适用于本地区既有住宅低能耗改造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值。
  本文首
大数据体现出三大特征  回顾历史,30年前我国大学里还没有一个计算机系,而30年后的现在每个像样的大学都有计算机系;现在大学里还没有任何一个数据科学系,而30年以后所有学校都会有。  我认为,大家所说的大数据并非横空出世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有很多因素支撑着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超大数量,数量之大超越常规管理和处理;二是超高增速,过去2年的数据超过以往所有历史数据;三是成长中的大数据分析
期刊
蔬菜大棚里又闷又热,就像桑拿室一样,在里面仅仅逗留了两三分钟,记者的汗水就湿透了前胸后背。张树根告诉记者:“今天还是秋高气爽的天呢,假如是夏天、特别是闷湿的天气,里面都喘不过气来!”张树根是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高级农艺师,记者实地探访的蔬菜大棚位于海淀区上庄,是张树根的蔬菜示范基地。  他的工作是田间育种  1994年9月,张树根从老家湖南醴陵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蔬菜园艺系,1998年毕业后留
期刊
儿童医院作为儿童健康成长路上的重要保障,国家正采取多种政策提高儿童医院的建设水平。为了让儿童医疗事业更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和政府要重点关注各族少年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完善的条件”。在建筑人性化理念的影响下,当代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儿童医院建筑设计的特殊性,并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与需求融入儿童医院的设计中。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空间形态、空间功能性质与空间情感等方面的表达具有关键性作用。笔者调查发现,我国部分设计师在设计儿童医院时,忽视了色彩在儿童医学治疗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位于湖南省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村落出现于清末年间,战乱和“土司改流”使得十八洞村有区别于传统苗族村落的风貌,在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该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的发展变化。本论文对十八洞村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涉及的院落、街巷空间、民居建筑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依据实地调研与相关文献资料对十八洞村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特色进行分析;二是针对十八洞村民居建筑风貌现状分析其
“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解决办法。它能给缺电地区的人们带来电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实,发电足球除了能给缺电地区送去光明外,也是户外活动和野外探险的好工具。  课余时间尽兴踢足球,天黑了抱着这个足球点灯看书。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一些非洲少年的现实生活。他们踢的那个足球也并非传说中的阿拉丁神灯,而是美国几名大学生发明的可以发电的足球。  发电足球的发明者是美国哈佛大学4名女大学生,她们认为这项发明可
期刊
作为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重要渠道的技术市场,是实现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促进科技进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北京技术交易的日趋活跃,恰恰反映了这一途径的畅通与高效。    产生采访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的想法,是基于对2010年的两个统计数字的思考:一是北京技术交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前所未有的9.0%;二是北京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40.4%。透过这两个数字我们不难
期刊
项目名称:磁性液体密封设计及应用  所获奖励:200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承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提起磁性材料,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是各种金属磁性材料,还是以铁氧体为代表的非金属磁性材料,抑或是高分子和无机材料组合而成的各类磁性复合材料?  如果有人告诉你,除了这些常见的固相磁性材料外,现在还有一种以液体形式存在和使用的磁性材料,你是否会觉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呢?日前,记者来到北京
期刊
我国越来越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在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逐渐意识到延续街区的文化不是对过去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当下功能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同时也认识到历史街区中的旧建筑是街区记忆的物化载体与历史的见证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在价值,因此,旧建筑如何将街区历史印记与现代语言进行结合,以唤醒街区的回忆、给历史街区重新灌注生命力,是时下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在重塑历史街区活力、探寻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设计模式中,本文通过对旧建筑历史、艺术、情感、社会价值的解析,以及对历史街区展陈空间储存、展示文化
我国乡村面貌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生活模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也呈现一些新的特征。乡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当前乡村的建设具有某种无组织性,而农村作为我国农民的长期居住场所,在当前村庄发展的快速进程下,研究和了解乡村聚落空间的普遍特征对于村庄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安徽桐城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