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的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 :健康体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急性肠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与日常饮食及消化系统功能等存在密切关联。疾病多见突发性腹痛,以腹部绞痛为主,可伴随恶心与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到医院接受有效治疗。在治疗期间,护理配合也可发挥出重要作用,例如辅助稳定治疗效果及预防疾病复发等。本次研究主要对以往关于急性肠炎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并综述如下。
  关键词:急性肠炎;护理;健康教育
  急性肠炎为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小儿急性肠炎的发病率较高。小儿胃肠道功能较差,对于外部细菌的抵御能力较差,为此容易发生急性肠炎。对于急性肠炎患者的护理工作,以往有大量研究资料显示,疾病的发生与个人饮食习惯关系密切,为此,护理工作中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控制疾病复发。
  1 急性肠炎的主要病因
  肠炎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具体为发生在细小肠炎与结肠炎等部位的炎症病变。依据发病特征,可进一步分为急性肠炎与慢性肠炎,其中急性肠炎发病突然且症状明显。范亚硕等学者在其研究中曾有指出,引发急性肠炎的原因众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细菌病毒感染。急性肠炎发生与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其中大肠杆菌所引发的肠炎较为常见。而急性肠炎的致病菌较多不排除在多种病菌同时作用下引发肠炎,为此需通过全面排查作出科学诊断,以便于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日常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等对于急性肠炎的发生也具有一定影响。例如日常生活中若暴饮暴食,过多高脂高蛋白食物,饮酒过量或大量饮用饮料等均可导致肠炎的发生。同时食用隔夜食物或进食不新鲜的螃蟹等也可导致受到污染的食物侵袭到胃肠引发急性肠炎。在物理因素方面,若食用过冷或过热以及过于粗糙的食物可导致胃黏膜受到损伤,进而增加急性胃炎发生风险。在化学因素方面,在口服某些药物治疗疾病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患者胃黏膜受到损伤,进一步发展成为急性胃炎。而其中常见药物包括布洛芬与保泰松以及利血平等。在机械性损伤因素方面,某些疾病治疗期间需留置胃管而留置胃管可造成胃黏膜损伤,进而增加急性胃炎发生风险。
  2 急性肠炎患儿护理中的健康教育
  对于小儿急性肠炎,在进行疾病基础知识教育中,若患儿年龄较小,则需对其家长给予相关知识健康宣教。例如对患儿家长讲解急性肠炎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过程中告知其用药后可能出现的轻微不适反应,避免引发患兒家长恐慌。同时也能够确保患儿家长共同参与到急性肠炎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在健康宣教中加强对小儿肠炎的临床表现宣教,可进一步提升家长对于疾病的认知并提升监护效果。部分患儿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轻微呕吐或溢乳等现象,有部分患儿体温正常但食欲下降,也有部分患儿可出现发热情况。对于以上情况的健康教育,可促使家长能够充分明确应对不同表现的紧急处理方式。结合王贺等学者的研究资料可总结出,对于急性肠炎病因以及预防措施的讲解,可促使家长进一步明确患儿发生急性肠炎的具体原因,并在未来生活中能够做到针对性预防。
  3 急性肠炎成年患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
  3.1疾病预防健康宣教
  对于成年急性肠炎,患者的护理工作相对简单,其原因在于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可实现顺畅沟通。对于成年急性肠炎患者的健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对于急性肠炎预防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以饮食管理问题为例,需指导患者培养成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如餐前便后勤洗手,避免食用不新鲜的海鲜或腐败食物等。参考惠丽等学者研究结论来看,对于急性肠炎相关的辛辣禁忌食物可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食用,可多饮用牛奶等乳制品,尽量选择含有微量元素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除此之外,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自身睡眠质量以便于提升机体免疫力。应变能力的提升,对于急性肠炎的预防也具有积极作用,应指导患者避免基于环境应激导致胃肠道症状的发生。尤其在外地出差人员,由于环境突然变化,可能导致胃肠功能变化,应尽量选择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针对频繁发生急性肠炎的患者,可选择适当肠道益生菌制剂,例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有助于抑制有害菌生长,同时还可发挥出抗菌及调节患者免疫功能的效果。科学合理服用肠道益生菌制剂,可维持患者肠道正常生理功能,有助于降低急性肠炎等胃肠道疾病的反复发作。
  3.2饮食控制健康宣教
  对于成年急性肠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基于饮食对于急性肠炎发生的重要影响,为此在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对于饮食因素的宣教。急性肠炎众多病因中,饮食因素作为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尤其在急性肠炎发作进程中,饮食可发挥出重要影响作用。急性肠炎,疾病进展中需选择热量且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应多摄入含有维生素B与维生素C以及富含铁元素的食物,补充体力促进身体康复。同时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指导,患者在进食期间应细嚼慢咽且定时定量进食期间减少说话频率,尽量维持平和的情绪。急性肠炎发病期间选择易消化且半流之食物进食增加富有营养的食物,尽量维持一日三餐规律饮食。对膳食纤维以及脂肪的摄取需给予一定限制,存在腹泻症状的患者,可能伴随脂肪的吸收不良,严重者可出现脂肪泻情况,为此需严格限制脂肪摄入量。
  4 结论
  综合已有关于急性肠炎的研究资料来看,急性肠炎在儿童及成年人中均可发生,与饮食习惯及饮食卫生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期间,对于儿童及成年人需进行区别对待。对于患儿的健康教育,教育对象应以家长为主,促使其参与到患儿的健康管理中,提升疾病防护管理效果。对于成年急性肠炎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疾病预防措施以及饮食管理两个方面。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可达到促进患者康复以及预防疾病复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亚硕,廖化波,孙明杰,等.健商理念下的健康教育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3):1659-1662.
  [2]王贺,宋科,朱可可.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结合健康日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025(034):4454-4458.
  [3]惠丽,华萍.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健康教育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06):792-798.
  [4]孙翠珍,张珊珊,孙金凤,等.网络教育管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006):1063-1065,1068.
  [5]马卫平,陈亚丽,刘晓,等.生活方式干预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9,30(21),2853-2856.
其他文献
艾滋病是生活中危害性极大的一种传染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影响,病情严重或体质较弱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艾滋病本身并不可怕,主要时感染艾滋病后可能会引起免疫力降低,机会性感染与癌症,使得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较高,而期间患者身体会承受巨大的痛苦,直至失去生命。随着社会的不
期刊
【摘要】目的:临床分析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保健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4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比较常规干预与预防保健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90.78±3.87)、护理满意度(95.83%)均高于对照组(83.54±3.52、66.67%),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可提高
期刊
【摘要】基于《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的大背景,对医保基金监管问题从多方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医院医保基金监管现状为立足点,对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条例》有关规定提出有效提高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监管成效的措施,尽最大努力保障基金安全,维护公民医疗保障合法权益。  【关键词】法治;条例;医院;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对策  【Abstract】B
期刊
【摘 要】多吃谷和豆类是控制多种慢性疾病风险重要方法之一,其现实意义突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将谷和豆类煮成杂粮饭进行食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出相关食材对于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就杂粮饭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作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健康饮食、健康生活。  【关键词】杂粮饭;慢性疾病;预防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在主食中,每日至少要摄入50g全谷杂豆,而相关研究也表明,如果某地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纳布啡对于预防舒芬太尼全身麻醉诱导引发咳嗽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舒芬太尼全身麻醉的患者9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研究组45例,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干预,研究组接受纳布啡干预,对比两组实施不同干预后对MAPA、HR指标及咳嗽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咳嗽发生率低(P0.05)。结论在舒芬太尼全身麻醉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产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调查与防范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工作的88例产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44例)和观察组(n=44例)。分析产科护理人员不安全因素调查情况,并予以两组相应的防范对策,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前瞻性护理管理理念,比较产科会理中不安全因素、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以及护理行为实操得分。结果:根据产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安罗替尼单药多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均行安罗替尼单药(12 mg·d-1,d1-14,休息7d,21d为一个周期)治疗,直至疾病进展(PD)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观察患者的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不良事件发生率(AEs)、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所有
期刊
患者,58岁男性,无明显反酸、烧心,无腹痛、腹胀等特殊不适,查体腹软,无压痛,既往有肠腺瘤内镜下治疗史,无其他特殊疾病及长期服药史,至我院门诊体检行胃镜检查提示幽门变形开放状,中央见粘膜桥形成,粘膜稍充血水肿,呈“双幽门”样改变;诊断考虑:双幽门,如图1。 病理提示:(胃窦)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HP-。因患者无特殊不适,暂未予特殊处理,拟门诊随访。  讨论  双幽门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在上消化道内镜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的提升,当前我国脑卒中患者人数及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脑卒中具有发病快、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且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还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身体状态较差,而睡眠障碍导致患者睡眠不足无疑会进一步损伤患者身体。因此本文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产生的病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治疗方式。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并证实的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广泛参与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对细胞焦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简述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细胞焦亡、分子机制、疾病治疗  生物体中的细胞,按照正常的个体的生长和发育进行着有序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