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代换法证明等积式b〈sup〉2〈/sup〉=ac

来源 :新概念·中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三条线段a、b、c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等积式b2=ac的证明,常常因为找不到平行线或相似三角形而使思路中断,这时候若能适当运用代换法,可使思路延续,问题迎刃而解.
  
  一、等线段代换法
  一般证题思路:要证b2=ac,改证a:b=b:c,为此先证a:m=m:c,即m2=ac;再证m=b,即可.
  例1已知:如图1,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是BC的延长线上的一点,EF垂直平分AD,垂足为点F.求证:ED2=EC·BE.
  


  证明:连结AE,
  ∵EF垂直平分AD,
  ∴ED=EA,∠ADE=∠DAE,
  ∵AD是∠BAC的平分线,
  ∴∠BAD=∠DAC.
  又∵∠ACE=∠ADE+∠DAC,
   ∠BAE=∠BAD+∠DAE,
   ∴∠ACE=∠BAE.
  又∵∠AEC=∠AEB,
   ∴△AEC∽△AEB,
   ∴EC:EA=AE:BE,
  即EA2=EC·BE.
  ∵ED=EA,∴ED2=EC·BE.
  
  二、等比代换法
  一般证题思路:要证b2=ac,改证a:b=b:c,为此先证a:b=m:n,b:c=m:n;再用等比(m:n)代换就证明了a:b=b:c,即b2=ac.
  例2已知:如图2,在?荀ABCD中,G是AD延长线上的一点,BG分别交AC、DC于点F、E.求证:BF2=FE·FG.
  


   证明:∵AG∥BC,
  ∴△AFG∽△CFB,
  ∴GF:BF=AF:CF.
  ∵CE∥BA,
  ∴△AFB∽△CFE,
  ∴ BF:FE=AF:FC.
  即BF2=FE·FG.
  例3已知: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过O作BC的平行线分别交AB、CD于点E、F,交AD的延长线于点G.
  求证:OG2=EG·FG.
   证明:分别延长AG、BC相交于点H,
  ∵OF∥BC,∴DO:DB=DF:DC,
  ∵FG∥CH,∴△DFG∽△DCH.
  ∴FG:CH=DF:DC,
  ∵OG∥BH,∴△DOG∽△DBH,DO:DB=OG:BH.
   ∴FG:CH=OG:BH.
   即FG:OG=CH:BH.
   同理可得,OG:EG=CH:BH,
   ∴FG:OG=OG:EG,即OG2=EG·FG.
  
  三、等积代换法
  一般证题思路:要证b2=ac,改证b2=mn,mn=ac,再用等积(mn)代换就证明了b2=ac.
  例4已知:如图4,在△ABC中,BD⊥AC,垂足为D,CE⊥AB,垂足为E,DF⊥BC,垂足为F,交CE于点G,延长BA交FD的延长线于点H.求证:DF2=GF·FH.
  证明:
  ∵∠H=90°-∠HGE=90°-∠CGF
  =∠FCG,
   ∴Rt△BFH∽Rt△GFC.
   ∴BF:CF=FH:FC.
  即BF·FC=GF·FH.
  ∵DF是Rt△DBC的斜边BC上的高,
  ∴DF2=BF·FC, ∴DF2=GF·FH.
  
  ★编辑/王一鸣
其他文献
提起笔,心头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被无形的针,轻轻而又固执地点扎……思念起各方的亲友来了!  是的,思念是根针。有时候它扎得我们心痛。“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更是甜蜜中旋出的丝丝缕缕的痛感。父母的抚育,师长的教诲,昔日同窗的嬉戏,朋友离别后的失落,乃至家乡邻居的言笑,某个往日经常光顾的小店里那几个熟悉的面孔……在佳节遥思时都可能忽然丛集心头,仿佛有针尖在心上不轻不重地划过,使得魂
期刊
科技盘点之一:“上天入地”——几代人的梦  “上天入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2004年,这一梦想正在实现之中。  2004年初,投资14亿元的“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正式启动,预计到20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奔月”已是“指年可待”。   我国第一个大型空间国际合作项目“双星计划”也获得了一系列数据,探测卫星一号和探测卫星二号与欧洲空间局的“星簇计划”在太空中珠联璧合,为世界性的空间天气预
期刊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全国各地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以及中考都在进行着改革。综观全国的中考英语改革,一般遵循着这样的思路和命题原则:减少单纯语法知识题并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通过语境的设置,使语法测试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体现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加强试题语境化,着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
期刊
☆1.直接判断法。通过观察,直接从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入手,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推出正确结果,作出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它适合于注重基础考查或推理简单的题目。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题目。   ☆2.淘汰排除法。这种方法要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先将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备选答案一个一个地排除掉,最后只剩下正确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要求选出错误
期刊
有关相似形的证明题常需要添平行线作为辅助线,同学们感到较难把握,其实平行线的添设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看下面一题的分析.  例已知:如图1,在△ABC中,D是AC上的一点,延长CB到E,使EB=AD,ED交AB于F.  求证:■=■.  分析:此题是证明线段成比例的问题,从条件EB=AD看,无法直接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此时必须添加辅助线才能应用有关定理.从结论看,■是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的比.
期刊
不少初三年级的同学有这样的感受:几何题解法无规律性,不能根据固定公式解决,几何比代数难学.有些同学只会背诵定理、定义,解题时,却无从下手.还有的同学题做得不少,碰到没见过的题目,还是无计可施.到底怎样才能学好几何呢?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学习方法,都有规律可循,不得其法则不入其门.下面就几何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探讨一下.    一、重视基础知识◆    “高楼万丈平地起”,书上的基本概念是解题
期刊
例1质量50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某人用50N的力向上提该物体.那么,该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为 N,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N.  错解:(1)该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为0N; (2)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450N.  错解原因分析:  (1)混淆了重力和质量的概念,错误地认为物体的质量50 kg就是物体的重力.错误地认为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力是相等的,即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平衡,故物体不受支持力.  (
期刊
题:如图1,△ABC中,BH⊥AC于H;DB⊥AB、EB⊥BC,且BD=AB、BE=BC,延长HB交DE于M,求证:M为DE的中点.
期刊
“不识试题真面目,只缘身在误区中”。中考或竞赛的命题者,有意地在题中设置误区,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彻性及运用知识的灵活性。而学生一旦走进误区难以自拔,考试成绩就会不理想。为此,笔者将以下几类题举例剖析如下:
期刊
下面是一篇学生作文,以及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改过程。为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作文基本保持原貌,修改处用[]说明,增加处用( )标出。   ■作文题目  把握是力量和信心的表现。你多一分努力,就会多一分成功的把握。   把握又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你把握住今天,就会拥有灿烂的明天;你把握住自我,就会拥有美好的人生。人生时时处处需要把握。   请以“把握”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戏剧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