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东高考社科类文本阅读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高考的社科文阅读板块,选择了朱光潜先生的有关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诗与直觉》,与去年的选文《创新与想象》一样,继续关注人文精神。其实,重视人文精神和文化积累从来都是高考命题不可忽略的,它符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今年广东卷的社科类文本试题继承了2007年的命题形式,也就是两道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共计16分。命题遵循了新课标高考以来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思路,体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重视思维和能力训练的要求,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有变”的思想。
  
  一、2008年试题分析
  
  对2008年广东卷必考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作逐一评价,以期掌握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与思路。
  第12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该题是多项选择题,共有五个选项,A、B两个选项考查的是考生是否理解“直觉”和“知觉”两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它们对应的是文章的第二段;C、D两个选项考查的是考生能否理解“直觉的知”的内容也就是诗的境界是如何获得的,它们对应的是文章的第三、四段;E项考查的是考生对诗的境界的整体理解,它对应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
  综合这五个选项,考生如果要准确地选中答案,就必须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在这里分明看到命题者要求考生读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知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这就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整体理解思维的重视。
  解题指津:C项来源于第三段,“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接着通过欣赏崔颢的《长干曲》说明“直觉的知”不需要思考和联想,并且说“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所以C选项中“‘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是错误的。D项来源于第四段,“灵感”的得来首先是“艰苦思索”,“思索之后,豁然贯通”,于是乎灵感突现,这也就是禅家所说的“悟”。可见D项“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是错误的。
  第13题是单项选择题,它考查考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能力,能力层级为C。
  文章的标题是《诗与直觉》,对于“直觉的知”这一核心概念,考生理解了没有?往年的命题只是在词语的细微处绕弯子,说得不好听是在做文字游戏,有愚弄考生的嫌疑。而今年的这道题的四个选项列举了欣赏诗歌的四种结果,问那一种是符合“直觉的知”的内涵的,考查的是考生的迁移能力。这是最值得称道的,因为它考查的不是死知识,而是能力。
  书怎么读?古人认为,把薄书读厚者未为善也,善读书者乃把厚书读薄。前者把书理解得透彻,书读得也算不错,但是这不是最好的,最好的读书是领会书的精华,所谓得鱼忘筌者,然后又能把这种精华迁移到其他地方。这是新课标最强调的学习方法,而这道题很好地反映了新课标的精神。
  解题指津:此题主要来源于第三段。第三段是举例:欣赏崔颢《长干曲》时,“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说明“直觉的知”反映的是对诗歌本身的形象把握,它不管事物的关系和意义,否则就是“名理的知”了。在A、B、C、D的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是关注诗歌本身的形象的,其他三项关注的或是事物的关系,或是事物的意义,都非正确的选项。
  第12、13题确确切切地考查考生读懂了文章没有,不搞文字游戏,不故弄玄虚,不故意为难考生,这是今后阅读的选择题命题应该坚持的方向。
  第14题是简答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这道题进一步考查考生对“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联系的理解。前面考查了“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区别,在这里就考查联系,这是这篇文章另一个理解的重点。可见试题出到这个份上,是一道好题。
  问题出在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正确。因为“直觉的知”才是对所觉对象本身形象的感知,这才是对诗的意象的理解,而“名理的知”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就“名理的知”而言,形象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姑且不论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就答题的思路而言,就莫名其妙。原题问的是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果答案认为正确,那必须解决为什么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的问题,简言之,“明理的知”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如果有“名理的知”参与,后果将会怎样。参考答案没有解决上述问题,只是自说自话,答非所问。我不知道在评卷场上是怎么处理的。
  我认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种答案不正确。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思考与联想不可少;通过思考与联想,“直觉的知”可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酿成“直觉的知”。
  为什么是这样?我认为文章的第三、四段说得很清楚。第三段说:“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在这一项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等之类的联想”。这说明诗的境界是在这非常短暂的“一顷刻中”“见”出来的,这一刻是不容许思考与联想即“名理的知”出现的。但是,题干是“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是否有“名理的知”,这一“形成过程”也许不是短暂的“一顷刻”之间的事,并未排除思考与联想。相反,第四段中说“思考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就可以说明“名理的知”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是有作用的,并非只能有“直觉的知”。
  第15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这简洁的一问,就涵概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考生要答好本题,不仅要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要有比较强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综合与分析能力的好题。但是,第12题也是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把握的能力,从内容上看,第12题和第15有重叠的地方,虽然第15题对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要求要高一些,这仍然是命题方面的不足。
  解题指津:首段中“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实际上是全文脉络的起点,以下各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第二段论“诗的‘见’必为‘直觉’”,第三段进一步论“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不同,第四段写“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第五段写“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综观全文,首段提出论题,接下来三段仔细思辨,逐层深入论述直觉对于诗的境界所发挥的不同作用。第五段从形象的完整性角度论述诗的境界。
  
  二、2009年备考建议
  
  对于必考的社科文阅读板块,2009年高考备考在选文方面还是应该关注文化方向的文章,在命题模式方面应该还是与之前的两年相当。
  首先,必须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解答此类试题,不少考生有个秘诀,就是先读题干,然后再在文本中寻找答案信息,这样可以加快解题速度,又不影响准确率。这个所谓“秘诀”固然有一定的效用,但只是针对以前全是选择题的命题方式,而且多是搞文字游戏的那一套,可以侥幸蒙混过关。但现在时过境迁,再念老黄历恐怕不行了。教师在备考时,必须按阅读规律办事,切实强调整体把握的意识,所谓提纲挈领,胸有成竹是也。
  其次,必须强化思维训练。不管作文还是阅读,其根本问题是思维。而思维训练,首先要关注的是概括能力,不管大阅读还是小阅读,分析概括能力是必考的,而考生得分又比较低,这跟考生零敲碎打、断章取义的不良阅读习惯有关。因此,应该把“整体把握”的意识提到比较高的地位。其次要关注的就是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必须强化考生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意识。
  最后,必须强化信息整合能力的训练。早些年的高考试题,考生只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照抄下来就可以了,但现在不行了,新课标特别重视信息的整合能力。但考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又的确太差了,在考试中往往还是只懂得照抄原文。如果在如何整合信息这个点上下点功夫相信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实战演练】
  论素描
  宗白华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屈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达芬奇(L.davinci)、拉斐尔(Raphael)、伦伯朗(Rembrande)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近代素描亦已成为独立的艺术)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虽然他更渊源于古代铜器线纹及汉画)。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公元550—557年)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凸凹,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于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线纹或墨彩表出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Ingres)说:“素描者艺之贞也。”
  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选自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有删节)
  1. 联系全文,下列对“肉搏”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是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的搏击,以表示其悲剧与光荣的胜利。
  B. 是画家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的接触,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C. 是画家眼、手、心与造物直接面对、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D. 是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搏击时,物我各自显示的真形和个性。
  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4分)
  A. 素描,没有纷华灿烂的彩色,直接用抽象的线纹描画事物的轮廓、动态和表达其灵魂,并融进了画家的个性。
  B. 油画是用纷华灿烂的彩色来表现事物的形态的,它不是素描,也用着素描。
  C. 中国线描的渊源是中国古代铜器线纹及汉画,而中国水墨画的渊源是印度的晕染
  D. 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这句话是对素描特征的形象概括,在结构上也呼应了文章的第一段。
  E. 中国的素描曾经创造辉煌,光耀百世,但宋元以后却衰落了,这说明中国的素描发展后劲不足。
  3. 中西素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宋元花鸟画属于哪一派素描?为什么?。(4分)
  4. 请概述中国素描的发展及特色。(5分)
  参考答案
  1. C(“肉搏”是比喻的用法,A项和B项都理解为“搏击”,是望文生义。B项理解为接触,不算大错,但是本项未解释“肉搏”的内含。“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是指素描的意义。C项“直接面对”“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则形象地解释了肉搏的内含)
  2. B、E(B项答案对应的是文章的第三段。“油画用不着素描”错误;E项说宋元以后中国素描衰落,原因是借鉴西洋素描的技法而流于僵化,并未足以说明中国素描发展后劲不足)
  3. 本质区别是:中派测重在“神”,而西派测重在“形”。(2分)宋元花鸟画是融合了中西两派的中国素描,因其“写花鸟的体态、轮廓”“以线示体”等就是明证。(2分)
  4.答:(1)中国线描的祖师是晋朝的顾恺之;(2)唐代的吴道子被称为“吴带当风”,其线纹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3)北齐时的曹仲达号称“曹衣带水”,其以西域作风入画,主要表现物体的轮廓,宋元的花鸟画则是这种风格的发展;(4)唐代的王维接受印度的晕染法形成独具一格的水墨一派,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宋元以后,中国素描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
  责任编校彭琳
其他文献
春节返乡见闻(一)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过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幸福的。  今天的人们,过年方式的悄悄改变,反映了社会的一大进步。虽然他们没有为了“点燃第一炷香”,为了做“第一个早起人”,为了……而熬夜、等待、挨冻……虽然从表面上看这年味似乎淡漠了许多,但如今的人们却深深地懂得了“平安是福”的真正内涵。  他们也想利用过年的机会好好地休整休整,给自己一个轻松愉悦自由
对于单身男性,内心最不能接受的前三名依次是高额彩礼、哭嫁和闹婚,其中有高达近八成的男性不能接受高额彩礼习俗,且北京、上海地区男性最突出。  国内某大型网络婚恋机构于七夕前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单身男女在择偶时会考虑地域因素;超四成单身女性坦言择偶标准过高;追求并面对心仪的异性时,仅有三成单身男性属于“主动派”。  根据调查,家庭背景、地域、单亲家庭已经超过职业、年龄、兄弟姐妹多,
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下,湘江之滨,有一所名为金律教育培训学校的民办学校近年来成绩亮眼:连续9年考前精品班学生高考人均提分140多分,本科上线率稳定在90%以上,一本上线率稳定在51%以上……  缘何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4月5日,《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校长阳立高,他从自己艰难求学的经历谈起,详解了金律教育成绩背后的密码。艰难求学路  阳立高生于湖南隆回一个贫困山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初中毕业后他选择
“人民群众不认可的城镇化不是好的城镇化。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好农民的合法利益,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实惠。”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是有效的实现路径。但是城镇化的进程有其客观规律,要遵循规律,尊重百姓意愿,不能一哄而上,搞运动式的城镇化建设。”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季建业认为,城镇化首先要因地制宜,要从当地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
这位女士正在抱怨自己家里跳蚤成灾。  “养宠物了吗?”鲍勃一边问,一边懒洋洋地在电话旁的画板上画一只黄蜂。  “没有,我搬到这边来才几个星期。也许之前的房主养过,我搬过来的时候闻到一股猫味儿。你什么时候能过来?”  她的声音很熟悉,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  罗伯特·布朗,又叫鲍勃,从小在这里长大。他的同龄人大多早就离开了,而他还留在这儿。他比大多数人都熟悉这一带,从房屋的缝隙、水槽到下水道,无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发展方向,树立“生态文明立州、文化旅游兴州”发展理念,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挖掘优势资源 布点乡村旅游  湘西历史文化厚重、山水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山水风光、人文风情、文化古迹、良好生态是湘西州乡村富集的优势资源。州委、州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掘资源,实现连点成
苏州把优质均衡作为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着力破解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苏州人子女入学需求爆发式增长等现实问题。  作为人口过千万,且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蘇州,外来人口上学一直备受关注。今年,苏州市生源规模再创高峰。进入5月,无论是“幼长小”还是“小升初”,其关注度陡然升温。  5月11日,苏州市教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17年苏州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入学入园招生政策,并详细解读2017年招生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棚户区改造时所期望的那样,在棚户区生活的人们正在迎接他们的新生活——“住房条件尽快改善,日子越过越好”。  73岁的魏清莲居住在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梁棚户区。去年,她和儿子在新落成的北梁新区各分到一套约63平方米的棚改安置房,喜迁新居。  新房分配前已经装修好了,光洁的墙面,光亮的地板砖,沙发、茶几、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隆冬时节,室外寒气逼人,魏清莲在新房里贴好了
近日在央视1套黄金时段刚刚热播的电视剧《中流击水》,编剧黄亚洲是著名作家,曾出版《建党伟业》《雷锋》《日出东方》《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天辟地》等数十部长篇小说,其中15部剧本被搬上电影银幕,黄亚洲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鲁迅文学奖等百余个荣誉称号。  黄亚洲的女儿黄澜是金牌制片人,并担任《非诚勿扰》嘉宾。近年来,她制作的电视剧《大丈夫》《虎妈猫爸》《女医明妃传》《我的前半生》《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游戏越来越成为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流娱乐活动。其中,历史题材网络游戏占据较大比重。  历史题材类网络游戏,是以历史事实为背景,以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为线索而设计的游戏。如《王者荣耀》就运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作为游戏中的英雄形象,玩家可选择各种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作为英雄出战迎敌,点开每一位游戏人物,菜单栏中还有“历史上的ta”,便于玩家了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