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涛: 千年夏布,钟情半生

来源 :女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unq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无人问津,国外视若珍宝

綦涛:壹秋堂夏布坊创始人,重庆市手工编织协会会长,国家艺术基金夏布再造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 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綦涛与夏布的一见钟情,看似偶然,实则与她从小到大的经历关系甚密。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綦涛,自小便跟着父亲研习书法、国画,每次创作,为了让作品与众不同,常会自己动手改造,比如用茶水把宣纸染成特别的颜色,又或者挑选一些非标准化的纸张,利用纤维的特殊质感来呈现画作……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遇见夏布的刹那,便立刻被激活了。
  夏布的原料苎麻,95%都生长在中国,属于中国特有的一种植物,所以在国际上,夏布又被称作“中国草”。几千年前,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手工织的夏布,不仅可以作为衣服的面料,还可制帽、制包装布,极其实用,是生活的必需品。重庆的荣昌夏布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唐、宋时期,夏布因为“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特性,成为贡品,为皇室和达官贵族所珍爱。
  手艺档案:夏布,专指用苎麻手工编织而成的平纹布,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织物之一,被誉为“纺织品活化石”。2600 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比丝绸和棉都要早。重庆“荣昌夏布”织造技艺,于2008 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其他面料以及各种工业机织纺织品的出现,夏布逐渐退出大众的生活视野。如今,这种诞生于几千年前,从田野间麻秆上剥下苎麻皮,完全采用手工工艺织造而成的夏布,在国内处于小众的没落地位,乏人问津。但在国外,它却被用于制作高端奢侈品,比如日韩常将夏布用于制作和服和韩服,成品身价不菲。
  綦濤因为外企工作的经历,累积出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对品牌的敏感度,面对“荣昌夏布”在国内备受冷遇——只能作为低廉的纺织原料出口,却在国外大放异彩的现状,她大为感叹:“如此有特色、有温度的手工夏布,日韩用它来做高端商品,我们的老百姓却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太可惜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做成品牌、做成文化、做成产业?”在綦涛眼中,夏布不该是冷冰冰的纺织品原料,完全仰赖国外市场苟延喘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值得被更多人知晓、喜爱,并传承、发展、创新。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专注于夏布的“壹秋堂”应运而生。

夏布的复兴之路,荆棘满布


  和大多数的非遗一样,荣昌夏布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年轻人只顾打工,对传统手艺兴趣甚少,只有乡下村镇里的留守老人坚持着手工织造,但他们非常悲观,甚至一度认为荣昌夏布顶多再撑十年便会消失。
  綦涛初建壹秋堂就定好了夏布的“复兴之路”:让夏布成为产品,重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再次引发大众对于夏布的需求,有了需求,荣昌夏布便不会消失。理论是如此,可一旦付诸现实就会发现,每一步都很难,除了热情和信念,什么都缺,缺资金、缺产品、缺知名度……不过綦涛有着比常人更清晰的发展思路,她说:“在别人不知道你的情况下,要尽快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资金少,自然就要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品牌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网络上推广夏布。
  别说,生意还真很快就来了——用夏布制作一千幅重庆老地图。
  綦涛本以为只是在夏布上印刷即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夏布的特色,便是它源于苎麻的粗糙质感和通透的小孔,若是做外衣,会给人凉爽轻柔之感,可是用来印地图,却有致命伤。老城区的地图过于细密,一百年前每条街道的名字、楼栋区片,都要标注得清清楚楚,即便用最细的夏布,仍然有孔隙,印刷后无论图案还是文字都模糊不清,制作效果不如人意。
  那段时间,綦涛压力很大,反复尝试,皆以失败收场,她甚至已经做好了违约赔偿的准备,可客户坚持要求供货。为了给自己热爱的事业开个好头,綦涛反复和同事们讨论,不停寻找突破口,不停更换合作商,说服工人们打破常规,为她的想法进行尝试。为了这一千幅地图,无论深夜、凌晨,綦涛办公室的灯总是通亮,她反复琢磨方案,终于,在经历上百次失败后,复杂的重庆老地图清晰又艳丽地印在了反复改良后的夏布上。
  但事情并未就此打住,因为客户还要求给地图四周的毛边收边。为了印刷地图,夏布已经做了质地上的改良,原本简单的毛边处理变成了费时费劲的额外手工活。为了赶上货期,綦涛发动全家友邻,终于招募到几十个阿姨,直接将她家当成临时手工作坊,完成了制作。
  从这笔订单开始,壹秋堂慢慢地把夏布拉回到大众的视野中,不断研发各种贴近生活的产品,并且为其赋予文化价值。从服饰到家居,从书画等工艺品到各种与艺术家携手的艺术品,綦涛要做的,就是把朴素的夏布变成具体的产品。她说:“一块普通的布料,当你在上面作了画,或者把它变成灯具、包袋,它的实用意义和文化意义自然就高了。具体的产品层次,造就了夏布的附加价值。”

寻根传承,致力创造美、分享美


  2012年,綦涛的夏布事业已经走过了五个春秋,一次偶然的机会,夏布的商业价值被资本盯上了。綦涛说:“那个时候我们受邀去北京参加服博会,现场有一家上市企业的分支机构老总邀请我们去洽谈合作,希望能够投资,帮助我们在一年之内加盟拓店,首批发展1000个专卖店,把夏布的生意做到全国,百分百能赚到钱。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非常突然,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公司还很小,体系也不成熟,很有可能因为支撑不了导致整个壹秋堂消失。”壹秋堂是为了夏布文化而存在的,綦涛越来越清晰感知到身上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应该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去多做一些事情,而不仅仅只考虑赚钱。她说:“2012年的时候,我仔细考量,决定去荣昌乡下寻找夏布的根,寻找荣昌夏布的非遗传承人。我要去拜师,要真正把夏布的织造技艺传承下去,把文化传承下去,而不仅仅停滞于购买布料研发、销售产品。”

  于是,綦涛深入荣昌村镇,经过四处探访,找到了国家级非遗传人颜坤吉,已经八十多岁的颜师傅听闻綦涛的意愿非常意外,因为从来没有城市里的年轻人主动来乡下拜师学艺。

  2013年,在非遗中心主任等人的见证下,綦涛正式摆了一个“拜师宴”,成了非遗的传承人,也成了颜师傅第一个正式拜师的入门弟子。
  荣昌夏布的织造枯燥又繁琐,从地里新鲜苎麻的打麻开始,要经过漂白、绩麻、挽麻团、牵线上浆、穿扣、梳线等20多道工序100多个步骤,织布往往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在一次学习织造的过程中,綦涛有了倦意,颜师傅见状,便在一旁唱起了“夏布神歌”。“当时我的困意瞬间就被击碎了,和着师傅一同唱了起来,那是传统的魅力。你想想,几代人的手工织造技艺,都融合在了歌曲里,通过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夏布神歌’对于‘织女’们而言,实在太重要了。”綦涛拜师,除了想要成为荣昌夏布真正的传承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通过自己拜师的行为,让大家知道颜坤吉师傅,虽然颜师傅是国家级大师,但他也是最底层的手工艺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同时,她也想让更多年轻人、城里人多关注那些不被大家所知道的手工艺人们。

  她的行动确实带动了人们的热情,有好几位年轻人陆续拜颜师傅为师,令村里众多年迈的手艺人看到了希望。
  为了更好地培养非遗传承人,綦涛做了很多。“我们组织培训老师到村社、企业、学校开展夏布织造技艺培训;办荣昌区非遗文化园,以旅游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体验夏布工艺;开设培训基地,开展文化及技艺培训。同时,我们也在持续地做活动、搭平台,我们搭建的重庆市手工编织协会交流展示中心,一年就能举办近百场培训活动。”綦涛的努力,促使了更多乡村女性学习夏布工艺,增加了就业,提升了她们的收入,帮助她们找到了生活的自信,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同时,还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荣昌夏布走出了后继乏人的困境。

  有了传承,自然会带来技艺的创新和发展,自从拜师后,每年綦涛都会前往村镇好几趟学习研修荣昌夏布织造技术,并且直接在荣昌建立了公司和夏布工作坊,定期组织重庆甚至全国的大学生去乡下进行织造技艺的学习。年轻人的涌入加速了传统技艺的创新,原来经线纬线织造都是用苎麻,现在也会加入一些其他材料,如苎麻+丝、苎麻+棉等等。綦涛也积极与年轻设计师及品牌合作,带领传统夏布走向國际化舞台,比如她与著名设计师杨露合作,令夏布服饰首次荣登纽约时装周;和唯品会合作,把夏布服饰带到了伦敦。
  除了荣昌夏布,在乡村,还有许多被遗忘并逐渐没落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大量的尚未觉醒的工艺传承后备军。近几年,綦涛又搭建了全新的平台——匠心生活,希望借鉴夏布的经验,通过培训工坊、扶贫工坊等帮助更多人通过手艺开创出更美好的生活。
  从2007年至今的十几年间,受綦涛影响而爱上传统文化的国内外人群不计其数。在重庆的很多偏僻乡村,年轻人的理想不再是进城打工多赚点钱,而是织出最美的夏布、设计出最美的衣服。曾经几近失传的传统技艺、传统文化正逐渐被人们自发地去传承、创新、分享,让人不禁感叹也感恩綦涛对于夏布、对于传统文化事业的付出。綦涛的一生注定与夏布难舍难分,也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终将生生不息,全面复兴。
其他文献
欧琦辉  佛山狮头(彩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伟嫡传弟子,黎家狮第六代传承人,美术高级教师。曾被中央电视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并赴清华大学推广非遗项目,近期参加综艺《国潮手艺人》。  鞭炮响,浓雾散去,雄狮显现……  从古至今,有关舞狮,大多自带昂扬之气。  在唐朝,白居易会把这样的场景写进《西凉伎》里:“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舞狮
期刊
出镜:杨小君杭州市下城区武林大妈公益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她和“武林大妈”志愿者们穿梭在社区中,开展平安巡防、掐灭安全隐患、调解矛盾纠纷、收集民情民意、开展邻里互助。千千万万个“武林大妈”们,构建出了下城区和谐温暖的邻里关系网。从“有事找民警”,变成了“有事找大妈”  2016年,为了更好地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在下城区委政法委、区妇联和武林街道的共同努力下,组建了由18名志愿者骨干组成的“武林大
期刊
朱晓静  我家一墙之隔的邻居,是特别友好的一家人。  记得某次下雪,我们一家人在楼下玩雪,冰冰凉凉地刚到家,邻居就送来了一大盆热气腾腾的臊子面。  看着外面洋洋洒洒的雪花,吃着碗里热辣辣的汤面,觉得自己太走运了——怎么就能遇上这么好的邻居呢?  我一个嫁到北方的南方人,对面食几乎一窍不通,我邻居大概算准了面食是我的短板,于是不定期把自己纯手工打造的花卷、包子、油条等送到我家;每次回了老家,还会给我
期刊
成媛媛:延安仙鹤岭公墓有限公司創始人,资深媒体策划人,礼仪讲师。曾荣获“陕西省优秀女企业家”、“陕西省最美志愿者”、“延安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提起延安市成媛媛一家,当地人无不交口称赞。他们为革命老红军建造公益纪念园红军苑,为城市历史记忆留下北京知青纪念园,对贫困留守儿童十年如一日地持续资助,为延安儿童福利院和延安聋哑学校的孩子们举办公益画展,为青海玉树22名
期刊
海陆养了一只小狗,灰色的,毛茸茸的,和主人一起合影时,小眼神看起来总有一种无辜感,又透露着温和——这一点和它的主人有点像。  海陆是那个“温和的姐姐”。她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电视剧《新还珠格格》中饰演隐忍而包容的夏紫薇, 从此,温和就成了她身上的标签,如影随形。  此后许多年,无论她演什么角色,人们都想找到相似的影子。她说话轻声、她好有礼貌、她不争不抢、她没有明星架子……在粉丝们拼凑的细节里,
期刊
蔬菜有生吃和煮熟吃两种,水果也一样。水果直接食用,清甜多汁;处理烹饪后,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古人吃水果喜欢加热,比如唐朝人吃梨,“昼甑蒸梨香漠漠”,会选择蒸着吃或者烤着吃,这样的方法其实是很科学的。水果经过加热后果胶会变得更加稳定,除了和膳食纤维一起合作清理肠道,还有“吸收肠内细菌和毒素”的功效。而给水果调味,也赋予了水果更多滋味,比如广西的“酸嘢”、海南的青芒果蘸辣椒,都是用刺激的调味品碰撞出水果
期刊
艾小羊  马未都老先生上节目时讲到一件事,他清理衣柜,发现一些新鞋子、新衣服标签都没撕,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买的,觉得怎么那么丑,当时是啥品位才会买了这些,打脸啪啪的。  有这么一天,虽然脸疼,但心里美,说明自己比以前强。  所以,我从不怕打脸,人生态度是让打脸来得更猛烈一点。  今天就来打个脸。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我劝你戒掉情绪》,里面大言不惭地讲,感性影响效率,又不解决问题,建议大家戒掉情绪,并
期刊
在過去传统的熟人社会,一个院子或者一栋楼内,各家各户端着碗换菜吃的场景时有出现,邻里之间大都知根知底,是值得托付信任的对象。伴随着社会变迁,邻里关系越来越疏远,尽管在同一个小区共处,恐怕大家连楼里入住了几户都不清楚。如今,邻里关系又悄悄发生着改变,那股子人情味儿,正以新的形式回来。  社会组织和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大家用社区内部资源解决社区内部问题;邻里之间建立的“半熟人社交圈”力量多多,让你从
期刊
吴迪  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女儿刚上一年级,她每天陪写作业,她不在家孩子就不肯做作业,不要爸爸管,她老公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她把女儿宠坏了,使女儿不尊重爸爸,她觉得很委屈。  听完她详细说了家里的情況,我笑着对她说:“我教你一个方法,以后你下班和双休日,尽量少在家里待着,你试几个月,我保管你女儿自我管理能力、跟爸爸的关系都能得到很大改善。”  这样的妈妈,我管她们叫“陪伴教”的信徒,她们喝了很多毒鸡汤,
期刊
天气变冷,肌肤也变得干燥暗沉,仿佛要进入“冬眠状态”?是时候富养肌肤了。  “绽放光芒”不仅是人生目标,也是时下肌肤保养的潮流。肌肤保养千万不能省,健康的、吸收力良好的肌肤,不怕保养太多,只怕保养不到位。  用好面霜+美容精华油,宠爱式保养,让肌肤光芒绽放!  学起来,美容精华油的百搭用法  渐渐入冬,寒冷与干燥使肌肤又干又暗沉,还紧绷绷的,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补水,却没意识到肌肤在秋冬最需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