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体育课与专业课的对接有益于发挥体育课的优势,使高职院校教育具有全局性和一致性。本文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探究体育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提出若干体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课程的设置安排,其表现为专业课的课时较多,公共基础课课时减少。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可以通过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发挥其灵活性和优越性。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普遍选择以竞技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次,部分院校缺乏有规划、成体系的备课,有些院校的体育教学甚至没有规范的教案,这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在学时安排方面,体育课程的学时不断被调整,整体呈减少的趋势。最后,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割裂,教师缺少“因材施教”的意识,基本不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要求来制订课程方案,体育课与专业课互不相关、无法对接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中体育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联系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专业领域涉及生产、服务、管理等。由于社会对于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有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应随之而变。体育课开设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保持强健的体魄,还应适应专业课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和体育课不是相互独立的两部分,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体育素质影响着专业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专业化教学为体育课程教学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三、根据专业要求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从一门孤立的公共基础课到与专业匹配的教育科目,教师须具有从学生职业规划出发的长远意识。笔者具体总结了一些方法。
1. 创新体育教学观念
从根本上改变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要从教师入手,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这要求教师扭转教学观念,根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全局意识。通过了解专业需求,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项目,拟定适宜的教学方案。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2. 拟订体育课程目标,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来拟订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使之一脉相承,是专业性在体育课程中体现的方法。例如,糕点烘焙专业的培养目的是:了解糕点烘焙的基本原理,掌握扎实的烘焙设备操作技术和技巧,在设计方面具有一定色彩搭配、图案创作的能力,并能够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西点产品的创新创造。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拟订体育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个人的创意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个体承受社会压力和自我恢复的能力、进取精神和合作精神也应纳入考虑范围。另外,在体育课程中还宜加入户外素质拓展、团队协作、力量和速度训练等内容。教师应该详细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据此选择合情合理、有益发展的体育课程内容。
3. 根据学生需求安排体育项目
根据专业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不同的体育锻炼内容。比如,财务会计、计算机软件、编辑写作、文秘行政、设计绘画等专业,需要长时间坐着工作,对肩部、颈部、腰部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可以设置球类运动来锻炼这些特定部位,并要引导学生保持正确坐姿,防止腰肌劳损、肩颈病痛。
再如物流、电子、自动化生产等专业,它们是需要重复运动的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会重复相同的动作成百上千次,并且要求准确度和速度。对于这类专业,体育课可以利用拓展游戏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反应能力,同时教授正确的拉伸运动,防止肌肉僵化。
四、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面临被削减的危机,体育课与专业课相对接的呼声越来越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校方、教师与學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教师对课程设置的作用至关重要,大胆创新课程内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分类的方法进行体育课程设置,必将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王道斌.高职院校体育课应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接”[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2).
[2]李春花,张晓.探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7).
[3]孙丽芹.职院校专业特点视阈下的体育课程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LGY16B002)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课程的设置安排,其表现为专业课的课时较多,公共基础课课时减少。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可以通过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发挥其灵活性和优越性。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普遍选择以竞技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次,部分院校缺乏有规划、成体系的备课,有些院校的体育教学甚至没有规范的教案,这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在学时安排方面,体育课程的学时不断被调整,整体呈减少的趋势。最后,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割裂,教师缺少“因材施教”的意识,基本不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要求来制订课程方案,体育课与专业课互不相关、无法对接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中体育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联系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专业领域涉及生产、服务、管理等。由于社会对于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有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应随之而变。体育课开设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保持强健的体魄,还应适应专业课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和体育课不是相互独立的两部分,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体育素质影响着专业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专业化教学为体育课程教学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三、根据专业要求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从一门孤立的公共基础课到与专业匹配的教育科目,教师须具有从学生职业规划出发的长远意识。笔者具体总结了一些方法。
1. 创新体育教学观念
从根本上改变体育课传统教学模式要从教师入手,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这要求教师扭转教学观念,根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全局意识。通过了解专业需求,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项目,拟定适宜的教学方案。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2. 拟订体育课程目标,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来拟订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使之一脉相承,是专业性在体育课程中体现的方法。例如,糕点烘焙专业的培养目的是:了解糕点烘焙的基本原理,掌握扎实的烘焙设备操作技术和技巧,在设计方面具有一定色彩搭配、图案创作的能力,并能够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西点产品的创新创造。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拟订体育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个人的创意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个体承受社会压力和自我恢复的能力、进取精神和合作精神也应纳入考虑范围。另外,在体育课程中还宜加入户外素质拓展、团队协作、力量和速度训练等内容。教师应该详细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据此选择合情合理、有益发展的体育课程内容。
3. 根据学生需求安排体育项目
根据专业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不同的体育锻炼内容。比如,财务会计、计算机软件、编辑写作、文秘行政、设计绘画等专业,需要长时间坐着工作,对肩部、颈部、腰部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可以设置球类运动来锻炼这些特定部位,并要引导学生保持正确坐姿,防止腰肌劳损、肩颈病痛。
再如物流、电子、自动化生产等专业,它们是需要重复运动的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会重复相同的动作成百上千次,并且要求准确度和速度。对于这类专业,体育课可以利用拓展游戏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反应能力,同时教授正确的拉伸运动,防止肌肉僵化。
四、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面临被削减的危机,体育课与专业课相对接的呼声越来越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校方、教师与學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教师对课程设置的作用至关重要,大胆创新课程内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分类的方法进行体育课程设置,必将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王道斌.高职院校体育课应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接”[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2).
[2]李春花,张晓.探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7).
[3]孙丽芹.职院校专业特点视阈下的体育课程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LGY16B002)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