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情感体会优美精神升华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ongy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课是现阶段国家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实现美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而歌唱课,是小学音乐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中最为主要的一门,对于小学生培养音乐素养和提高审美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音乐可以振奋人心,洗涤心灵,陶冶性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智慧和审美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本文结合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对于小学中段歌唱课审美教学的理解。
  小学中段是指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三、四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在经过低年级的基础教育之后,脑力得到了全面开发,其根本表现就是学习能力、感知力以及欣赏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这一时期,审美教育成了音乐教育的重点。而小学中段歌唱课的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小学音乐教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小学中级阶段的歌唱课教育,将小学生从低年级的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符的美妙,对于音乐美学有一个笼统而初步的认识,过度到了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的阶段,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全面提升音乐素质乃至综合素质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于歌唱课审美教学的要求
  1.陶冶性情,启迪学生智慧
  音乐会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小学音乐课程要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备受鼓舞,陶冶性情。在音乐美妙音符中,感悟艺术的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一般学校班级的学生数量较多,所以小学音乐课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模式。而歌唱课,是音乐教育中最容易被学生接纳,也是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就会给学生带来朦胧的、音乐美的体验;而在演唱歌曲时,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感受到更为清晰的音乐节奏与律动。而这两者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对比,通过不断的联系,对音乐的把控逐渐加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对于美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智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歌唱课的教学多采用集体合唱的方式,这种集体传授的方式自然是不能将所有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都拔高到令人满意的层次。但小学中段歌唱课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歌手,而是在于通过演唱歌曲的形式让学生都能接受艺术的熏陶,所以,歌唱曲目多以合唱为主。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有极大的差别,各自的声音条件又大相径庭,这就造成了在合唱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这时候,音乐教师就需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合唱演出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演唱中学会与他人配合,以达到合唱整齐划一、情感共鸣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3.树立优秀价值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小学中级阶段,是学生培养基础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也有很大的提升。学习环境中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学生人格、性格的形成,所以,如何让歌唱课的审美教学传达给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歌唱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感情在变化中的感悟与歌曲实现共鸣,理解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在思想的碰撞中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个性的发展。自然,审美教育的意义也就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在孩童时代培养独立坚强的人格,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如何让学生在演唱课的审美教学中得到提升
  1.熟悉音乐节奏,把握歌曲的情感
  节奏是音乐的基石,节奏的变幻会给人来带不同的音乐感受。一般来说,节奏快速集中的片段会给人一种欢快、振奋、活泼的效果。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唱歌曲的时候,可以为学生逐步展开对于演唱歌曲的节奏分析,将歌曲直观的情感变化专递给学生。鲜明而又变幻莫测的音乐节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的实际训练以及演唱中,找寻到正确的节奏所带来的美感。
  2.体会旋律的优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优美的旋律能激发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尽管学生对于旋律的感受会是朦胧而又不统一的。但教师可以通过对于旋律的分析来让学生体会旋律的韵味。例如,将歌曲的旋律以线谱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对线谱上旋律的起承转合进行分析。给听觉与视觉带来最强烈的冲击,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旋律的认识。
  3.优美的和声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
  和声给学生情感上乃至精神上带来的变化远比节奏和旋律来得直接,优美的和声原本就是演唱者情感的具体展现。同时歌曲的和声部分也能具象化一部作品所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例如在小学三、四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就有着大量带有和声部分的歌曲。学生也会在这一阶段会接触到许多的二声部合唱的歌曲,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通过这些和声片段,引导学生把握歌曲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把握其中丰富多彩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结语
  音乐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不仅是感性上的,音乐的美同样具有理性化的特征。在小学中级阶段的歌唱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把握住歌曲的理性美与感性美,引导学生在学习阶段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美的体验,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中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
  【作者单位: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江苏】
其他文献
一、把握心理特征,创新审美角度  教师应尊重教育科学,尊重人的教育思想,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再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材方面要尽量选取符合小学生接受程度和审美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取和整合音乐教学内容,创新审美角度。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应是富于童真童趣的,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不要拘泥于单纯地学习枯燥的乐理知
农村小学依山傍水,如何利用青山秀水这一资源来学习语文,探索出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子?笔者一直在思考并尝试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现试从“大自然语文”资源的挖掘、“大自然语文”内容的设计与开发两个层次来阐述“大自然语文”的教学实践。  一、在大自然中挖掘小学语文的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
针对农村小学中年级写作教学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将游戏融入写作教学,为学生的写作注入“鲜”味,使学生在游戏中找到课堂的归属感和写作的成就感。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进行语文写作学习的初级阶段,写作是语文综合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小学语文写作实践中,很多学生提到写作就畏惧。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因为接触外部世界机会少,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提写作就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