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水土不服 宁波银行上海瘦身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坚持自己的特色,还是入乡随俗?这是一个问题。
  2007年,宁波银行首先跨出宁波在上海建立第一家分行后,准备保持小企业贷款的特色,负责小企业贷款的人数曾经达到70多人,不过,三年多过后,做小企业贷款并不如像在宁波那样容易。做小企业贷款的团队人数也就只剩下二十几人,而人数最少时甚至只有十几人。负责小企业贷款的总经理也经过几任更换。
  日前,一位熟悉宁波银行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宁波银行到了上海后,做小企业贷款并不如在宁波那么得心应手,况且做小企业业务,扩张速度并没有那么快。在面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压力的情况下,最后只能像其他银行一样,做大企业业务以保持规模扩张的速度。
  “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其实不是宁波银行,只是在上海的一家银行而已。”上述人士说,宁波银行在上海基本已经放弃了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色,虽然在名义上还有很多小企业产品。
  与此同时,在2008年,宁波银行信誓旦旦的希望在上海建立宁波银行又一个总部,把信用卡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资金营运中心搬到上海。可是随着发展并不令人满意,消息人士透露,宁波银行在上海的信用卡部只剩下几个人,信用卡中心也早已迁回宁波。
  
  小企业贷款客户经理人数锐减
  
  2007年上海分行刚成立时,宁波银行随即招兵买马,准备大力扩展中小企业业务,因此,在小企业客户经理上也大肆扩张。最高时人数达到70多人,同时小企业部也分成几个团队,每个团队有一个负责人。
  不过随着小企业经营的淡出,小企业贷款的人员也出现分流。最少时只有十几人左右。“这与当时的上海分行行长的策略有关。”接近宁波银行的人士表示,当时的行长就是为了快速拓展业绩,而小企业贷款由于成本比较高,想盈利需要时间,因此不得不有所放弃。
  “宁波银行在宁波地区的小企业贷款利率最高的可以上浮60%,这么高的上浮在上海肯定是不能做的。”一位熟悉宁波银行业务运作的分析人士如此分析。
  他还说,“小企业贷款的目标定位在上海存在问题,宁波银行既不敢冒风险,又要迅速地做大业务,这比较难。同时,很多客户经理都是来自其他银行,这就存在一个文化融合问题。”
  今年年初,一位分管小企业贷款上海分行副行长已经回宁波,小企业贷款总经理也就是零售公司总经理也已经跳槽到平安银行,其小企业贷款总经理职位仍处于空缺状态。
  
  业绩增长主要靠大企业客户
  
  对银行来说,做中小企业贷款始终是一个难题。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滩,租金就是很大一块成本,再加上人员工资等等。而银行网点要迅速产生利润,要做的事情就是马上放出大笔贷款,从而产生营业利润。
  对于小企业贷款,其总的贷款额度不是很高,决定了人员成本等都较高。“100万一笔的小企业贷款,要做一百笔才能达到一个亿的规模,而大企业贷款一个亿只需要一笔就够了。与此同时产生的人力成本也各不相同,做一百笔的小企业贷款,肯定需要几十人的团队,而做一笔大企业贷款,很可能只需要几个人就够了。”上述分析人士说。
  同样,小企业贷款也占用了银行更多的柜台资源。据上述接近宁波银行的人士透露,宁波银行在2008、2009年内部核算的上海分行的小企业贷款利润是亏损的,总的利润来源主要还是大企业。
  宁波银行对于零售公司客户的规模定位为总资产3000万以下,总销售5000万以下。宁波银行仅区分公司银行客户规模和零售公司客户规模。宁波银行在客户区分上,一般分成公司银行客户和零售公司客户,以及个人银行客户。在核算标准上零售公司客户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客户。
  “不过不能抹杀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因为大企业客户还是做的不错。”上述人士表示。在以中小企业贷款为特色的宁波银行到了上海却以大企业客户取胜,显然这样的宁波银行已经不是浙江那种模式的宁波银行,只是在上海的新模式的银行而已,宁波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的特色并没有坚持。
  
  上海毕竟是不同的城市
  
  宁波银行顺利上市后,把第一家分行开在了上海。同时雄心勃勃的希望在上海打造宁波银行的新中心。
  上海比邻宁波,同时有着深厚的“宁波基础”。一个非正式的统计称,在上海居民当中有1/3不是宁波人移民,就是宁波人的亲戚。
  2008年,上海已经成为快速发展中的宁波银行新“根据地”。8月,宁波银行的汇通财富部、资金营运中心、信用卡中心等业务总部陆续搬迁上海,进而打造宁波银行的上海总部。同时,宁波银行拟在宁波斥资6.5亿元建造总行大楼外,与第二大股东新加坡华侨银行在上海浦东共同斥资购置办公大楼,办公大楼工程总投资约24亿元。
  几年过后,上海总部的各项业务并不令人满意。
  如上海的信用卡中心的运作。“原本有至少100多人的团队,现在只有几个人维护信用卡的问题。推广已经很难。”前述接近宁波银行的人士说,因此,宁波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也已经搬回宁波。
  与华侨银行一起出资购买的在上海浦东的银行总部大楼,由于在楼下没法开设网点,因此上海分行也并不会搬迁。浦东的银行总部大楼也只能出租收取租金。
  硕果仅存的就是宁波银行的资金营运中心虽然仍设在上海。由于众多的金融市场都在上海,因此宁波银行的资金营运中心设在了上海,但是发展并不如意。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上海总部难发展的原因是,“虽然宁波与上海两个城市有很深的渊源,但是毕竟还是不同的城市。宁波银行把总部搬到上海,宁波市政府肯定也不会放的。同时,监管环境也不一样。宁波银行在宁波可以做得很好的业务不一定在外地能够做得好。”
其他文献
这曾是一家经营举步维艰的白酒企业,却在傍上中国黄酒龙头公司后,摇身变成专业化、高科技生物酿造黄酒的股份制公司,并踌躇满志地酝酿创业板上市。  这家备受造假质疑的黄酒企业,二次过会被否,成为继宁波立立电子、苏州恒久后,中国证券史上第三家“募集资金到位、但IPO最终被否”的拟上市公司。  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依然豪情在胸:“来年我们再上发审会!”  这就是湖南胜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胜景山河)
期刊
全球航运业未能直接受益于世界经济复苏,今年以来表现普遍不尽如人意,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4月份连续7日下滑。业界对今年的前景表示担忧,认为日本的核危机、中东和北非乱局、中国内地加强宏观调控和新船大量交付这四大因素,都将对全球航运市场造成负面影响,2011年全球航运业将面对更大的经营压力。   具体到企业层面,中国远洋、中海发展、马士基等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全面的运力结构调整,而且今后5年,惨烈
期刊
大好的春天里,申银万国等汇金系老牌券商只顾着看风景了。  据Wind数据,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IPO发行共81起,申银万国一单都没有捞到,眼睁睁看着其他30多家券商分食48亿元的承销保荐费。另两家汇金系成员银河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则分别取得可怜的一单和两单业务。  错过的不仅是一季度。  平日吃惯了大龙虾的老牌券商,不爱吃小河虾。随着2009年IPO重启和创业板开闸,中小盘股成为IPO承销的主战场,然
期刊
细心的投资者也许记得,在2010年初栋梁新材(002082.SZ)召开的2009年年度报告说明会上,时任公司总经理的徐引生耐心地回答着投资者的提问,当时的他可能并未料到,这是最后一次以公司总经理的身份与投资者交流。  2010年5月12日,尽管徐引生本人不想辞职并在会上投了反对票,但其总经理一职最终由公司董事长陆志宝兼任,徐引生只保留董事一职。  数据显示,自2010年5月28日至9月15日,徐引
期刊
一季度IPO战场,硝烟四起。  胜景山河二次上会被否,将背后的承销商推向风口浪尖。首轮战罢,究竟有多少公司被否,哪家券商频频受阻,哪家券商屡屡得手?《投资者报》一一找出答案。  据统计,一季度上会企业71家,有10家券商的12个保荐项目被否,通过率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10家券商分别是金元、海通、光大、华泰联合、宏源、中投、中航、德邦、国金、渤海证券。  光大证券成为被否概率最高的券商,三家上会
期刊
自创业板开市以来,顶着无数光环的上市公司破发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当中尤为显眼的就是位于深圳高新区的朗科科技(300042.SZ)。  上市一年多以来,朗科科技股价自2010年1月24日摸高60.83元后便掉头迅速下跌。一年后的1月25日,其股价更是以24.5元探底,跌幅近6成。  《投资者报》根据Wind数据统计,按照复权价计算,在所有创业板200家公司中,有51家公司破发,破发率高达25.5%。
期刊
今年以来最耀眼的私募基金要数华富励勤1期,截至4月8日上涨了29%,超越大盘20%,排名第一。  在震荡起伏的一季度,华富励勤为何能取得如此高的收益?  4月11日,北京华富励勤投资公司研发部经理郝瑞臣接受了《投资者报》记者的专访。他坦言:“一季度能有那么高的成绩,主要在于年初踩对了高铁板块,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在,我们刚进去,就受到整个市场的追捧。”  他表示,净值看起来涨势迅猛,但实际上公司一直
期刊
一年前,股指期货登场之日,市场群情激昂,对其寄予厚望。  一年后,有关股指期货的消息少了很多。其抑制股票现货市场过度波动以及机构套期保值的功能,都未有明确的体现,看起来仅是个演习板。  尽管如此,股指期货还是受到一群偏爱高风险投资者的追捧。截至4月12日,期指累计成交金额高达43万亿元,远远高于现货市场沪深300指数22万亿元的成交额度。  高涨的热情并未带来预期的成果,《投资者报》记者通过多方采
期刊
一般而言,买公募基金,往往倾向选择管理规模大和投资能力强的公司。买私募产品是不是也一样呢?  答案是否定的。  《投资者报》记者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4月12日,今年私募基金共发行161只产品,同比增加68只,增幅近70%,距离2010年第四季度高峰时仅差31只。  其中,发行最多的公司为尚雅投资。2011年以来尚雅共发行了11只黄金优选(TOT)系列产品。其次是上海汇利资产,共发行了4只黄金优
期刊
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冗长、难懂的委托投资合约多数会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  面对这样的合约,大多数投资者可能没有耐心阅读,事实上,既然选择这种投资形式,就需要把合约中的每一个字仔细看清,因为这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至少要做到详细地阅读收益说明及风险提示。能够做到这点,将来会避免后期纠结与收益上带来的风险。  这点现在很多投资者已经开始重视,但却很少有人关注提前终止条款。  多数情况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