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逐渐变冷,关于“秋膘”和“秋燥”的话题又开始为人们所关注。真有必要“贴秋膘”吗?该如何缓解秋季特有的干燥感?营养专家为你解答。
“贴秋膘”“润秋燥”到底是什么?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好像突然变得特别容易饿,时时刻刻想吃东西;又特别容易渴,喝多少水都好像不管用。用老话说,这就是到了“秋燥”和“贴秋膘”的时节了。
为什么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有这些变化,比方说秋天突然胃口就特别好,这属于无数年进化过程中存留下的一些本能反应。缺衣少食的时节离我们并不遥远,数千年人类历史中,饥荒不再威胁大多数人生命的好时光不过一百多年,而在此之前,食物匮乏一直是生存的一个巨大问题。因而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养成了在食物短缺的冬天来临之前,尽可能储存食物并且增加体内脂肪含量,以此扛过寒冷又食物短缺的冬季。就像在北方,在暖气还没有来的那段时间,如果不开空调暖风,一旦你觉得寒冷,就格外想吃那些让人觉得温暖或者热量高的食物。
今天,大部分人不再需要担心自己饿死冻死,甚至有的还面临脂肪热量过度的问题,取暖条件也日益优化,“贴秋膘”已经不存在任何实际上的意义,但“囤粮囤脂”的忧患意识及其带来的生理反应,被深深印刻在人们体内。
“秋燥”则更多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谓“秋高气爽”,秋季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给人干爽的感觉。皮肤的皮脂则随着温度降低而分泌减少,流动性变差,皮肤不再油腻腻的,同时意味着皮脂膜变薄弱,天然保湿力有所下降,加上外界干燥,皮肤失水变多就形成了特有的“秋燥”。大量喝水喝汤喝各种饮料,如果无法解决皮肤天然保湿力下降的问题,就会有怎么补水还是干的感觉。
同时,“贴秋膘”也会造成“秋燥”:大量吃肉、海鲜等高蛋白食物,本身就要消耗更多的水分用于消化吸收,一旦水分补充量不足,就会出现唇干舌燥甚至便秘等问题。
这么“润燥”不靠谱
一说到“润燥”,很多人第一个想法就是大量喝水,但也有人不爱喝水,以喝汤或者喝饮料代替,饮品的选择其实也直接影响到了“润燥”的效果。
日常不爱喝水的人,以为喝汤就能取代,但只要仔细想想,随餐的汤加起来到底能有多少有效的水分补充?按照一碗汤300毫升计算,每餐喝两碗已经不算少了吧?这样一天要喝六七碗,才能勉强达到日常所需的水分摄入量。但可别忘了,汤里面还有大量的油、盐以及调味品,这些物质还会损耗一部分水,让你觉得更干。
有些人觉得白水不好喝,要大量喝水就要在其中加点调剂品,于是乎大量的黑糖、冰糖、蜂蜜等各种甜味剂纷纷加入其中。虽然和白砂糖比起来,它们含有略多一点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其本质依然是糖,没太多“润燥”效果。少量的糖能调节食物口味,又迎合人嗜甜的本性,可摄入的糖分太多,不仅不利于“润燥”,还容易让人发胖,更可能诱发某些炎症因子的活性,加剧粉刺痘痘或者某些溃疡炎症问题,民间说法中,这些属于“上火”“燥”的表现。譬如在泡菊花茶中加入过多的冰糖,喝茶成了喝糖水,肯定对身体不利。
水果营养丰富,富含水分,秋季又是水果丰收的季节。然而为了“润燥”过量吃水果,尤其是糖分含量非常高的葡萄、柿子、蜜瓜等,反倒会有糖分摄取过度的副作用。而用糖渍的水果制品如柚子蜜、红枣蜜,或者加糖烹饪的水果餐如冰糖炖梨、水果羹等,更是多吃无益。
某些中医流传下来的“润燥方”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仍需要去粗存精。例如所谓的“三白汤”,用莲藕、荸荠、山药一起煎水服用,本意让你多喝一点水的同时又补充部分营养成分,让水分更容易被吸收利用,如果把“煮”换成油炸或者在煮制过程中加入大量糖,就不仅不“润”,还容易感觉干了。
润燥,该怎么吃?
首先仍要多喝水,不过一定要注意饮水方式。嗓子冒烟了再牛饮,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补水的效果未必理想。喝得太多太快,反倒引发胃部不适。喝水需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泡淡茶或花草茶,不喜欢那么寡淡口味的可以加入少量新鲜水果片调味,时不时就喝一点,一天持续补充。不过喝水未必能解决皮肤干燥问题,在保证饮食营养全面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保湿滋润护肤品才是缓解皮肤“燥”的更好办法。
一说到“润燥”,很多人就会想到“上火”。这是因为某些食物吃多了会引起炎症因子的活跃,而有些食物则有着轻微抑制炎症的作用。甘厚肥腻、重口味的食物通常更容易引起“上火”,导致并加剧皮肤泛红、发热、溃疡腹胀、便秘等统称为“燥热”的反应。富含水分和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则能在补充水分的同时适度促进肠蠕动,让人感觉不再那么“燥”。营养学上通常建议一天要摄入至少两种深色叶片的蔬菜如菠菜、芥蓝,一种浅色叶片的蔬菜如生菜,加上果实、根茎类蔬菜如甜椒、西红柿、胡萝卜等,才能保持基本营养。喜爱吃肉的,注意至少“一份肉搭配两到三份蔬菜”的配比原则,相对不容易“上火”。
蔬菜水果的“润燥”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烹饪方式的影响,用大量盐腌制、糖渍的咸菜、蜜饯,或者蔬果干、油炸水果片,几乎不能补充身体水分,还会吃了更干,需要严格限制摄入量。
鉴于大部分人入秋后都有饥饿感加剧、不由自主多吃的情况,可选择摄入一些纤维素丰富、饱腹感强、热量脂肪相对不那么高的食物,譬如各种豆类(煮制为主,避免煎炸)、粗粮(包括玉米、小米、山药、红薯、麦麸、燕麦等)、低盐低糖的烘烤类坚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加入日常饮食中,比方把纯米饭换成杂粮饭,白粥变成八宝粥,用蒸煮的玉米山药红薯替代日常的主食等,或者作为加餐,例如觉得饿的时候吃一罐酸奶配坚果代替原本的蛋糕点心。
“食补润燥”有讲究
“燥”不是一天没喝水就出现的不良反应,而是自身生活习惯加上外界等因素重重叠加累积后的身体表现所以“润燥”也是一种饮食及生活习惯的调整,并不是吃药,服几帖特效膏方就有显著效果的。
中医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出名的“润燥良方”,但这里所说的“燥”,包括了一些慢性疾病的因素,和日常人们理解的“秋燥”有着本质不同不能看到“润燥”就盲目地随意取用。尤其各类药材,更不适合未经医嘱随意服食。
所谓的“润燥”食物,多是起到补充某些营养素的作用,尽量让人的饮食结构恢复正常,并不意味着多多益善或者效果立竿见影。如果以为可以“润燥”就不加节制地吃,不仅没什么效果,反倒会刺激肠胃引起更多不适。任何所谓“润燥”的食物,需适当适量添加在日常餐饮中,并尽量注意饮食清淡,才能逐步改善“燥”的问题。
饮酒、吸烟、熬夜等行为都会加剧身体脱水,激发炎症反应,令某些激素失调的疾病,也会让人感觉身体燥热、皮肤干枯。所以如果想彻底摆脱“燥”的恼人反应,除了关心怎么吃,必须从整体考量,必要时去医院检查,找到真正导致“燥”的因素到底在哪里。
除了在饮食方面加以调整和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可以缓解“秋燥”,增加运动量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运动能够促进体内循环,增加血液的含氧量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交换,有一定的“滋润”效果。寒冷干燥的季节每天运动,让身体处于温暖微汗的状态,消耗多余热量,能够很好地“润燥”。
“贴秋膘”“润秋燥”到底是什么?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好像突然变得特别容易饿,时时刻刻想吃东西;又特别容易渴,喝多少水都好像不管用。用老话说,这就是到了“秋燥”和“贴秋膘”的时节了。
为什么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有这些变化,比方说秋天突然胃口就特别好,这属于无数年进化过程中存留下的一些本能反应。缺衣少食的时节离我们并不遥远,数千年人类历史中,饥荒不再威胁大多数人生命的好时光不过一百多年,而在此之前,食物匮乏一直是生存的一个巨大问题。因而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养成了在食物短缺的冬天来临之前,尽可能储存食物并且增加体内脂肪含量,以此扛过寒冷又食物短缺的冬季。就像在北方,在暖气还没有来的那段时间,如果不开空调暖风,一旦你觉得寒冷,就格外想吃那些让人觉得温暖或者热量高的食物。
今天,大部分人不再需要担心自己饿死冻死,甚至有的还面临脂肪热量过度的问题,取暖条件也日益优化,“贴秋膘”已经不存在任何实际上的意义,但“囤粮囤脂”的忧患意识及其带来的生理反应,被深深印刻在人们体内。
“秋燥”则更多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谓“秋高气爽”,秋季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给人干爽的感觉。皮肤的皮脂则随着温度降低而分泌减少,流动性变差,皮肤不再油腻腻的,同时意味着皮脂膜变薄弱,天然保湿力有所下降,加上外界干燥,皮肤失水变多就形成了特有的“秋燥”。大量喝水喝汤喝各种饮料,如果无法解决皮肤天然保湿力下降的问题,就会有怎么补水还是干的感觉。
同时,“贴秋膘”也会造成“秋燥”:大量吃肉、海鲜等高蛋白食物,本身就要消耗更多的水分用于消化吸收,一旦水分补充量不足,就会出现唇干舌燥甚至便秘等问题。
这么“润燥”不靠谱
一说到“润燥”,很多人第一个想法就是大量喝水,但也有人不爱喝水,以喝汤或者喝饮料代替,饮品的选择其实也直接影响到了“润燥”的效果。
日常不爱喝水的人,以为喝汤就能取代,但只要仔细想想,随餐的汤加起来到底能有多少有效的水分补充?按照一碗汤300毫升计算,每餐喝两碗已经不算少了吧?这样一天要喝六七碗,才能勉强达到日常所需的水分摄入量。但可别忘了,汤里面还有大量的油、盐以及调味品,这些物质还会损耗一部分水,让你觉得更干。
有些人觉得白水不好喝,要大量喝水就要在其中加点调剂品,于是乎大量的黑糖、冰糖、蜂蜜等各种甜味剂纷纷加入其中。虽然和白砂糖比起来,它们含有略多一点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其本质依然是糖,没太多“润燥”效果。少量的糖能调节食物口味,又迎合人嗜甜的本性,可摄入的糖分太多,不仅不利于“润燥”,还容易让人发胖,更可能诱发某些炎症因子的活性,加剧粉刺痘痘或者某些溃疡炎症问题,民间说法中,这些属于“上火”“燥”的表现。譬如在泡菊花茶中加入过多的冰糖,喝茶成了喝糖水,肯定对身体不利。
水果营养丰富,富含水分,秋季又是水果丰收的季节。然而为了“润燥”过量吃水果,尤其是糖分含量非常高的葡萄、柿子、蜜瓜等,反倒会有糖分摄取过度的副作用。而用糖渍的水果制品如柚子蜜、红枣蜜,或者加糖烹饪的水果餐如冰糖炖梨、水果羹等,更是多吃无益。
某些中医流传下来的“润燥方”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仍需要去粗存精。例如所谓的“三白汤”,用莲藕、荸荠、山药一起煎水服用,本意让你多喝一点水的同时又补充部分营养成分,让水分更容易被吸收利用,如果把“煮”换成油炸或者在煮制过程中加入大量糖,就不仅不“润”,还容易感觉干了。
润燥,该怎么吃?
首先仍要多喝水,不过一定要注意饮水方式。嗓子冒烟了再牛饮,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补水的效果未必理想。喝得太多太快,反倒引发胃部不适。喝水需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泡淡茶或花草茶,不喜欢那么寡淡口味的可以加入少量新鲜水果片调味,时不时就喝一点,一天持续补充。不过喝水未必能解决皮肤干燥问题,在保证饮食营养全面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保湿滋润护肤品才是缓解皮肤“燥”的更好办法。
一说到“润燥”,很多人就会想到“上火”。这是因为某些食物吃多了会引起炎症因子的活跃,而有些食物则有着轻微抑制炎症的作用。甘厚肥腻、重口味的食物通常更容易引起“上火”,导致并加剧皮肤泛红、发热、溃疡腹胀、便秘等统称为“燥热”的反应。富含水分和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则能在补充水分的同时适度促进肠蠕动,让人感觉不再那么“燥”。营养学上通常建议一天要摄入至少两种深色叶片的蔬菜如菠菜、芥蓝,一种浅色叶片的蔬菜如生菜,加上果实、根茎类蔬菜如甜椒、西红柿、胡萝卜等,才能保持基本营养。喜爱吃肉的,注意至少“一份肉搭配两到三份蔬菜”的配比原则,相对不容易“上火”。
蔬菜水果的“润燥”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烹饪方式的影响,用大量盐腌制、糖渍的咸菜、蜜饯,或者蔬果干、油炸水果片,几乎不能补充身体水分,还会吃了更干,需要严格限制摄入量。
鉴于大部分人入秋后都有饥饿感加剧、不由自主多吃的情况,可选择摄入一些纤维素丰富、饱腹感强、热量脂肪相对不那么高的食物,譬如各种豆类(煮制为主,避免煎炸)、粗粮(包括玉米、小米、山药、红薯、麦麸、燕麦等)、低盐低糖的烘烤类坚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加入日常饮食中,比方把纯米饭换成杂粮饭,白粥变成八宝粥,用蒸煮的玉米山药红薯替代日常的主食等,或者作为加餐,例如觉得饿的时候吃一罐酸奶配坚果代替原本的蛋糕点心。
“食补润燥”有讲究
“燥”不是一天没喝水就出现的不良反应,而是自身生活习惯加上外界等因素重重叠加累积后的身体表现所以“润燥”也是一种饮食及生活习惯的调整,并不是吃药,服几帖特效膏方就有显著效果的。
中医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出名的“润燥良方”,但这里所说的“燥”,包括了一些慢性疾病的因素,和日常人们理解的“秋燥”有着本质不同不能看到“润燥”就盲目地随意取用。尤其各类药材,更不适合未经医嘱随意服食。
所谓的“润燥”食物,多是起到补充某些营养素的作用,尽量让人的饮食结构恢复正常,并不意味着多多益善或者效果立竿见影。如果以为可以“润燥”就不加节制地吃,不仅没什么效果,反倒会刺激肠胃引起更多不适。任何所谓“润燥”的食物,需适当适量添加在日常餐饮中,并尽量注意饮食清淡,才能逐步改善“燥”的问题。
饮酒、吸烟、熬夜等行为都会加剧身体脱水,激发炎症反应,令某些激素失调的疾病,也会让人感觉身体燥热、皮肤干枯。所以如果想彻底摆脱“燥”的恼人反应,除了关心怎么吃,必须从整体考量,必要时去医院检查,找到真正导致“燥”的因素到底在哪里。
除了在饮食方面加以调整和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可以缓解“秋燥”,增加运动量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运动能够促进体内循环,增加血液的含氧量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交换,有一定的“滋润”效果。寒冷干燥的季节每天运动,让身体处于温暖微汗的状态,消耗多余热量,能够很好地“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