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MT10-plex等量标记结合SMOAC富集磷酸肽的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性能评价

来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并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且高通量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的策略,即采用连续互补的磷酸化富集方法SMOAC(Sequential enrichment of metal oxide affinity chromatography)结合TMT(Tandem mass tag)标记技术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以3例经紫草素处理的及3例正常的人肝癌HepG2细胞为实验材料,经Trypsin酶解后的肽段用TMT10-plex试剂进行等量标记,标记肽段先经TiO2富集,收集包含磷酸化肽段的洗脱液,接着用次氮基三醋酸铁(Fe-NTA)对TiO2的流穿液和清洗液进行二次富集,再次收集包含磷酸化肽段的洗脱液.整个实验流程做2组,对其中一组的2次洗脱液分别分析,另一组的2次洗脱液合并分析.在SMOAC的2次洗脱液合并分析中鉴定到4263个磷酸化蛋白上超过13000条磷酸化肽,富集特异性>97%,其中被定量的磷酸化蛋白为3848个,占总鉴定量的9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MOAC能够有效提高磷酸化肽段的鉴定效率,且能与TMT等量标记试剂结合,实现对少量蛋白样品的磷酸化蛋白定量分析.
其他文献
船肚地区铀矿化产于多阶段热液蚀变叠加区,尤其是岩石破碎、蚀变、变质强烈地段以及伴随有碱交代的韧性断裂或其旁侧,因此查明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是区内铀矿找矿工作的基础工作.本次通过音频大地电磁测量方法(AMT),获取了区内主要硅化断裂带的地电特征,结合已知地质资料,推断了主要断裂的产状、规模及深部延伸情况.本次研究工作表明,区内硅化断裂带基本呈现为向深部延伸的条带状相对中高阻体,其两侧电阻率明显降低,均反映为明显的低阻区及舌状低阻带,切割深度400~600 m,硅化断裂带两侧的低阻区认为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研究了在不同的半导体体系(TiO2,CdS和C3N4)中,Ni2P光催化甲酸(HCOOH)分解制氢的助催化效应.作为助催化剂,Ni2P与3种半导体形成的复合光催化剂均表现出良好的HCOOH分解制氢活性.Ni2P/TiO2,Ni2P/CdS,Ni2P/C3N43种光催化剂最优的产氢活性分别为41.69,22.45和47.67μmol·mg-1·h-1,分别为纯TiO2,CdS和C3N4的3.8倍、10倍和210倍,表明Ni2P在光催化HCOOH分解制氢体系中具有普适性.研究了光催化HCOOH分解制氢的机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杜劲松、陈超、梁青、王林松、胡正旺、刘营承担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般类教改项目(A类)“基于QQ与微信平台的《重力勘探》辅助教学研究与实践”(No.:2017A017)于2021年8月结题.《重力勘探》课程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方向)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2021年开始改为专业选修课).由于该课程需要较强的数学、物理学与地质学基础知识,涉及内容宽广,但是授课学时仅为32学时,教师无法深入讲解,急需辅助教学手段,而目前最佳的辅助教学手
期刊
非常规离子是指伴随离子液体(ILs)不断创制而出现的离子,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可设计性.当ILs处于无限稀释状态时,最为重要的传递性质是单个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λ∞B),其能反映离子的溶剂化作用,是联系不同传递性质的重要纽带.建立了基团贡献法预测咪唑类阳离子和季铵类阳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模型(λ∞B-GCM),获得了咪唑中心离子[Im]、烷基铵[N]、甲基[—CH3]、亚甲基[—CH2—]、环氢[ring-H]、醚基[—O—]和羟基[—OH]等基团对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的贡献值.建立的λ∞B-GCM不
手性分子光学开关在光学储存、光学通信以及三维立体显示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目前的手性分子光学开关存在材料种类少、光学可调性差、稳定性差等缺点,如何构筑出具有高光学可调性以及稳定性的手性光学切换体系依旧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本工作基于电致酸/碱理论,通过将手性联萘官能团引入到酸响应的罗丹明主体结构中,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酸响应手性光学开关分子,并将其与电致酸材料相结合,成功实现了电场驱动的手性光学开关过程,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手性光学切换体系.发现在合适的电场控制下,其颜色、荧光以及圆二色谱信号均能发生可
为分析C1~C3正构醛、醇化合物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PTR-TOF MS)中的产物离子特征,考察了不同E/N值(E:电场强度,N:气体分子数密度)下C1~C3正构醛、醇的产物离子种类和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正构醇类(甲醇、乙醇和丙醇)倾向于形成质子化聚合物[nMH]+及其失水离子[nMH-H2O]+,且随着E/N值升高,醇类会产生较多裂解碎片和多聚体离子.低分子量正构醛(甲醛、乙醛和丙醛)主要产生质子化产物[MH]+和一水合质子化产物[M·H3O]+,高E/N值(>125 Td)会抑制甲醛
以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性质的Pt NPs@Mn-MOF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电极基底,采用丝网印刷电极构建了一种无标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于赭曲霉毒素(OTA)的检测.利用Pt NPs@Mn-MOF的模拟酶特性,将其作为电极基底用于捕获OTA适体链,同时催化H2O2还原产生电流响应信号.OTA的引入会减少纳米酶的催化活性位点,从而导致电流信号降低.在0.01~300 ng/mL范围内,随着OTA浓度的增加,电流响应值逐渐降低;采用计时电流法检测电流响应信号,从而间接实现了对OTA的定量检测.此外,该生物传感器通过
以半三明治钌(Ⅱ)(Ru1~Ru3)与1,3-双咪唑基苯配体(1~3)为前体,合成了一系列钌(Ⅱ)矩形大环组装体(4~12);采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组成和结构.噻唑蓝(MTT)实验结果表明,草酸型和苯醌型钌(Ⅱ)组装体4~9对测试的4种肿瘤细胞株均无毒性(IC50>100μmol/L),而萘醌型组装体10~12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IC50<2.22μmol/L).斑马鱼卵的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带有长烷氧基链的组装体12的毒性较低;斑马鱼体内肿瘤实验表明,组装体12在
分别以直接热聚合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得到二维硼掺杂氮化碳(BCN)和四氧化三锡(Sn3O4)半导体材料,采用超声复合和煅烧复合两种方法构建了BCN/Sn3O4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所制备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探讨了不同复合方法对催化剂微观结构及光电性质的影响;以可见光下光解水制氢和活化氧制过氧化氢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BCN与Sn3O4能够形成二维面-面复合结构,相比于超声复合法,直接煅烧法更有利于有
以四氢呋喃(THF)为醛基砌块,铜为催化剂,过氧化叔丁醇(TBHP)为氧化剂,将THF氧化为2-羟基四氢呋喃,继而开环异构化为4-羟基丁醛,在酸催化下与乙醇胺作用形成亚胺中间体(M);以苄醇为底物,通过铜催化氧化反应得到苯甲醛,进而与M反应得到立体专一的(E)-α-羟乙基-α,β-不饱和醛;利用二维相关谱确认了产物构型.对反应底物进行了拓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合成官能化的α,β-不饱和醛.本文发展的合成方法具有底物范围广及合成工艺简单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