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干部下乡种地引争议: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南岸区规定,从今年开始所有机关干部,每人都要下乡种地,每年累计时间1个月。据悉,下乡种地情况会纳入年终考核。相关负责人称,这样做一是让干部多和群众接触,二是可以体验生活、磨练意志。这一消息引发网上舆论热议,有人反对,有人赞同。一些网友认为,此举难以落到实处,是作秀。还有网友认为,流汗出力式的作秀百姓喜欢。
  
  期待形成长效机制
  党员干部的行为和能力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全在于制度的引导。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由领导“推”、组织“派”才去的,不是自觉行动;有的怕苦怕累,感到下基层蹲点调研辛苦,不如待在办公室里清闲自在;有的业务性较强的机关干部,平时与基层接触少,感觉下到基层也无所作为。即便万不得已下去了,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蹲不住”,“摸不准”。重庆市南岸区组织万名干部下乡种地,让干部“沾地气”,可谓是回归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意识和朴素感情。需要指出的是,要营造“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实干氛围,不能局限于“下去了没有”,关键是要看取得了什么成效。
  我国存在的各种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干部考核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无论是在新制度的设计上还是对已有干部制度的改革中,都要保证目标的正确性,打破“由于受到机构规格和职数限制,基层公务员晋升空间狭小,大家都想挤进上级机关而不安心在基层工作”的不合理局面,引导党员干部在基层实干中脱颖而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仅仅依靠“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倒逼”措施还远远不够,长远来看,还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干部队伍。换言之,要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保证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的基层优秀干部能够进入组织选拔的视野,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干实事的人受尊敬、受重用的良好导向。
  
  别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
   倡导机关干部下乡体验生活,参加义务劳动,本是一件访民情、解民忧、转变机关作风的大好事。然而,笔者认为,重庆市南岸区要求机关干部下乡种地的规定明显是把好事做歪了,背离了服务“三农”的初衷。
  机关干部转租农民的地进行义务劳动,是否征求了农民的意愿,还需打一个大问号。倘若是靠行政命令,公权施威,强行征用农民的土地,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机关干部种地”行动,就演变成了一次“集体伤农”行动。
  再者,机关干部大都不谙农事,甚至五谷不分,“承包”了农民的地,也只能是瞎折腾一番,很难相信会有什么收成,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尽管机关干部给了农民租金,但是农民在乎的并不是短暂的利益,而是心疼那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机关干部表演“劳动秀”的舞台。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我国有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行政效能、工作效率低。自己的“主业”都没有完全干好,再强令他们下乡种地搞“副业”,哪还有精力在“主业”上提高行政效能?正所谓“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尽管相关部门辩称:“为不耽误正常工作,干部种地的时间多选择在周末”,殊不知,周末属于法定假日,法定假日被占用,等于剥夺了机关干部的假日福利,侵犯了他们的基本权益。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地官方称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是让他们“沾地气”,给农民做“示范”。试问:不谙农事的机关干部,能给农民带来什么示范?还有,沾了地气的机关干部,能否褪去遍布全身、渗入骨髓的“官气”?与其让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搞面子工程,不如加强干部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中,多为百姓做实事。(郭立场张西流)
  
  应让更多干部沾上“泥土味”
  这些举措让人感到丝丝温暖。无论下乡种地能深入到什么程度,能走多远,但至少让我们看到重庆在干部作风改革上的两种新导向:一是让更多的机关干部下去接受锻炼,二是让机关干部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减少“衙门味”、“老爷味”,增加“泥土味”、“汗水味”,培养机关干部自觉自愿地“走下去干起来”的习惯。
  在笔者看来,重庆此举有利于改变机关干部“懒、散、浮、横”的作风,培养群众意识。俗话说“不识五谷,何知民苦?”在机关大楼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既不了解基层,也不了解民情,很难与普通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干部,才能真切地了解人民群众,才会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
  干部深入基层是好事,因为可以听到民意在呼唤什么。让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是党的一贯政策,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而绝非只是所谓的“程序”或“形式”。众所皆知,基层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落实的终端,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成效;基层干部长期与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所想和所解决的是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重庆鼓励机关干部甩开文山会海,泡到基层地头,带着问题走向基层、带着思考走向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服务基层、攻坚克难,先“扎下去”,再“冒出来”,有助于实现各项工作创新超越。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干部都能在基层沾上“泥土味”。(黄春景)
  
  机关干部的“责任田”不是种地
  机关干部高高在上不“沾地气”,久而久之,必然体验不了农民的艰辛,疏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从这个角度说,官员亲自下地劳作,有利于接触基层,体验生活,和群众建立感情。笔者丝毫不怀疑官员租地种田的良好初衷,但这一做法如果作为一项硬性规定,恐怕值得商榷。
  机关干部从事的是公务活动,他们的职责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从事租地种田这样具体的工作。机关干部租地种田,如果是纯粹的个人业余爱好,应该鼓励提倡,但作为一项职能工作并纳入年终考核实为不妥。种地并非机关干部的职业,机关干部来凑这个热闹,显然有些不务正业,难免有作秀的嫌疑。
  另外,机关干部租地种田恐怕还会产生三个后遗症:一是降低土地综合效益。同样一分地,由有经验的农民来耕种,效益要比种地不专业的机关干部收益大得多。二是减少农民的口粮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个行政区的机关干部毕竟不是个小数字,如果每人都来租种农民的耕地,势必夺了农民的口粮田。三是影响机关干部工作。道理很简单,种地时节性很强,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虽说干部种地的时间尽量选择在周末,但如果恰好抢收抢种的时间不在周末,机关干部是坚守工作岗位还是到农田里抢收抢种?如何取舍恐怕也是一个难题。
  其实,机关干部职责在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机关干部以躬耕垄亩,并非是密切群众的解决之道,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勿庸置疑,机关干部需要“责任田”,但这个“责任田”不一定是种地。如果能够经常下基层,实地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并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这样的职能定位肯定要比租地种田好得多。
  
  机关干部下乡种地值得推广
  干部下基层,除了“三进三同”结穷亲之外,重庆南岸区又有了新做法:从今年开始,该区所有机关干部,每人每年都要下乡种地,每年下乡种地的时间,累计起来大概在1个月左右。干部躬亲劳作在我们党是有一定历史的,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针对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随后各根据地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作为各根据地克服经济困难,实现生产自给的努力目标。这个口号在解放后,当全国或某个地区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一直是党和政府鼓励人民生产自救的行动号令。在当前形势下,让干部回归黄土地,干农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尝试推广。
  首先,在今天,除了极大部分的农村干部、机关干部已脱离了黄土地,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忆苦思甜”失去了其丰富的内涵,变成一个单词而已。像当前也有些地方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一些忆苦思甜的活动,比如重走长征路,让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地去体验那段岁月里那些人走过的那些路、经历的那些苦。但毕竟时过境迁,条件不同了,没有“前是险途、后有追兵”的危机感,没有啃草根树皮的必要性,重走也只是停留在片面的纪念上了,而且也不能长此以往,所以对干部的教育不够深刻,影响也不够久远。像南岸那样,让机关干部到地里干干,出出汗水,这样身体力行更能使他们记住:自己的根在这片土地,我们国家是农业之国,根也在土地。这片土地承载了我们抗争的历史,也正是有我们的老百姓扎根在这片土地,挥洒他们的汗水,才有我们今天的温饱和幸福,为人为官都不能忘本。
  其次,机关干部下乡种地,更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也就能为做好群众工作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想必我们的干部在孩童时诵读“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声音都犹在耳边,但长大了,悯农的心却未必那么的真切了。脱离了土地,远离了农活,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农民。下到农村,对农民的感情就不够真切了,做起工作来,也没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如一些地方出现“菜贱伤农”等现象,虽然和市场经济有关,但想必更大程度上是和政府制定政策是否可行、干部是否作为有关。让干部再下地劳作,再体验那种雨淋日晒的辛苦,想来,心里会多一些真正的悯农情感,做工作时,也就会多些真心真意,解民困时也能深知刻不容缓了吧。转变作风,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等等也就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了。
  最后,机关干部偶尔下乡种地,回归自然,劳动筋骨,不失为一种时尚的休养方式。相比整天忙于奔走在饭局之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要来得健康、来得有意义得多。比起每年找处“红色根据地”去休养身心,还美其名曰“缅怀历史”,抽些时间下乡种地更加有实际意义,既真正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还能赢得群众认可的掌声。一举多得,值得广大干部效之、行之。
  
  官员下乡种地只不过是“农家二日游”
  据《重庆晨报》报道,从今年开始,重庆市南岸区万名机关干部又多了一项新使命。每名干部都要自己出钱租赁老乡的1分土地,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承包地上耕作。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种地时间大多选择在周末。干部下乡种地是一项硬性规定,要纳入干部年终考核。
  当地官员解释称,下乡种地是为了让干部“沾地气”。而所谓“沾地气”,一是让干部多下基层,多和群众接触,和群众建立感情;二是干部亲自下地劳作,可以体验生活、磨练意志。
  这样的初衷自然不错,可“基层群众”所涵盖的可不仅仅只是农民,还有城市的普通工人、白领、职员。而这些人,官员们在日常工作中都可以接触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和群众建立感情”,有什么必要非去下乡种地呢?如果说一定要亲身体验种地才能和群众建立感情,那岂不是三百六十行,都要去一一体验才行?
   “磨练意志”的理由也很缺乏说服力,种地也是一门职业,和其他工作包括公务员工作的区别,只是劳动方式不一样而已。如果公务员的工作都不能磨练意志,那也就别指望种地能磨练什么意志了。
  从操作层面讲,利用周末下乡种地,看上去似乎不会影响官员的本职工作,其实不然。官员的工作并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日之内,很多部门、很多岗位的工作往往具有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牺牲休息时间去种地,恐怕不一定能平衡协调好本职工作与种地之间的关系。更何况,这样的强力推动官员下乡,也是侵犯官员的休息权。连自己的权利都得不到保证的官员,未必能够很好地善待群众的权利。
  尽管每年下乡一个月是“硬性规定”,但高昂的监管成本也不能不考虑。监管的标准就很难制定,如果只是以官员下地凑够天数为准,那很容易变成“农家二日游”,地没种好,还有骚扰老乡的嫌疑。如果要看种地的收成,可官员一年才去一个月,还是断断续续的周末,这收成怎么保证?一旦监管失灵,万名干部下乡“沾地气”的行动,很可能又会演变为一次声势浩大的折腾。那样的话,还不如把1000元的承包款直接给百姓扶贫了事。
  其实,官员本来就是脱胎于具体的诸如种地、做工等活动,而专门从事行政管理事宜的人群。如果提拔官员需要考量他和特定群众的感情,直接提拔有农村种地经验的官员即可。
  现在,有些机关干部确实作风很有问题,然而,让官员“沾地气”不是机械地让他们下乡种地,而是,要充分保证民众的监督权和考核权。当民众的监督真正有力的话,哪个机关干部又敢不“沾地气”。其实,这一方面有现成的法律和制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也是三令五申,不知道重庆市南岸区为何对“万名机关干部下乡种地运动”情有独钟呢?
  
  “干部下乡种地”怎能搞一刀切?
  重庆市南岸区为什么要把坐机关的“官老爷”们赶到田地里当“泥腿子”呢?当地官员说这主要是让干部“沾地气”,具体目的有三:一是让干部多下基层,多和群众接触,和群众建立感情;二是干部亲自下地劳作,可以体验生活、磨练意志;三是缩小城乡差距,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不可否认,重庆市南岸区这么做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现在,不少机关干部两眼朝上,脱离群众,不知民间疾苦,逼他们下到基层,不仅使他们能体味到老百姓的辛苦,更能让他们在“下沉”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真实民情,从而引发内心震动,最终改变工作作风。
   但在笔者看来,如果让所有机关干部都一律下乡种田,显然是不科学的。其一,现在的机关干部一般都是科班出身,所学的专业各不相同,有人学工业,有人学师范,有人学营销,有人学工商管理,当然也有学农业、林业、畜牧的,你让涉农专业的人下乡种地,那肯定是如鱼得水;但是,你若让对现代农业一窍不通的也下乡种地,他能种出高产地吗?他种的地能发挥示范效应,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吗?隔行如隔山,要是因毫无经验糟蹋了地,不仅农民会笑话,自己也憋屈,那岂不是适得其反?
  其二,机关干部每人都有自己分管的具体工作,有管工业的,有管农业的,有管政法的,有管环境的,有管教育卫生的,如果让不分管农业的机关干部也下到农村种地,他就是把种地的学问研究得很深,变成个现代农业专家,那又能怎么样?顶多在这一活动的考核中获得领导的好评而已,可对本职工作却没有多大帮助,甚至还是一种严重威胁,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铆足了劲儿学种田,那钻研本职业务的时间就短了,这不等于是在做无用功吗?
  因此,笔者觉得,重庆市南岸区正在开展的“干部下乡种地”活动有必要进行调整,不搞“一刀切”,而是结合机关干部本身的专业、分管工作“量身”选择合适的下基层岗位,譬如涉工的就下车间当工人;学食品检测的就到菜市场帮营业员卖菜;分管教育的就到学校去当编外班主任……这同样能让干部接触群众,体验生活,改变工作作风呀。
  机关干部确实要多下基层,但怎么个下法,是门大学问,如果不因人而宜,就算搞得轰轰烈烈,那实际效果也不大。
  
  建言
  干部下乡种地
  要做到“三戒”
   重庆南岸区组织机关干部下乡种地,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对于干部体验生活、磨练意志、密切联系群众,在一定意义上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若没有相应的制度去规范和约束干部下乡种地活动,可能会适得其反。个人以为,干部下乡种地要做到“三戒”。
  一戒公车下乡种地。公车下乡种地一旦成风,不但加重了公共财政的支出,也会在农民中产生不良影响。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下乡种地,则成了脱离群众的反讽。因此,有必要出台规定,干部下乡种地一律乘坐公交或长途客运。
  二戒下乡种地演变为现实版“开心农场”。重庆市南岸区组织机关干部下乡种地,规定必须利用双休日。如果一些干部双休日带着老婆孩子、亲朋好友,带着旅游的美味佳肴,在自己的“开心农场”里,大块吃肉,大杯喝酒,被委托照看干部租赁土地的农民,会如何?因此,干部下乡种地,还应有相应的行为规范约束。
  三戒下乡种地收入归干部所有。据报道,干部下乡种地,按照每人1分地的土地租赁给单位的干部职工,租赁土地费用标准是1分地1000元,费用由干部自己出。既然是由干部付钱租赁农民土地,是不是收入也该归干部所有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收入应该归出租土地的农民或村集体所有。这是因为,干部下乡种地是为了建起示范地,并最终将示范地归还给农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干部下乡种地的土地租赁关系,非同一般意义上的土地租赁关系。这方面也应该有明确规定。(杨金溪)
  
  网言网语
  网友一: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执行起来容易走样:无非就是让干部出钱而已。另外,干部有时间下乡,那说明什么?闲的,有闲时间。由此推断:干部还是人浮于事。精简吧。还有:农民就是种地的,干部就是好好服务的。各有各的事,分工不同。
  网友二:好政策,最好向全国推广,这样做,可容和人民与领导之间的感情,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拥护。
  网友三:不论做什么,都有人批评的。这是很正常的,这说明别人关注了,再怎么说也比无声无息强吧。还有,一个厨子,无论如何也做不出一道让所有人都爱吃的菜来。我还是支持重庆南岸区万名干部每年下乡种地,纳入年终考核!
  网友四:干部下乡,了解群众疾苦的,流汗出力式的作秀百姓喜欢。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  安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等数十种刊物在安徽青年知识分子中传阅。随后,安徽的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创办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刊物。1920年,蔡晓舟在安庆创办《新安徽》,同期《平议报》等一大批刊物相继问世。1920年,芜湖高语罕编辑的《白话书信》,成为安徽马克思主义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刊物。    ▲第一个农村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