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声无哀乐论》之管窥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末时期的著名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嵇康,身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魏朝名存实亡,司马氏掌握了朝政实权的社会背景下,恰巧是“中国艺术自觉地时代”。他的音乐论著Ⅸ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与情感;音乐美学
  
  一、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嵇康(223-263),字叔夜,魏末著名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他在音乐实践和音乐理论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所弹的古琴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受到前人们高度的称赞。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后世称为《嵇氏四弄》,曾任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的音樂思想集中表现在《琴赋》和《声无哀乐论》中,如果说《琴赋》是一篇精致的咏物辞赋,《声无哀乐论》则是气势宏大的巨著。嵇康的《琴赋》对制琴的材料、古琴的起源、制作、弹奏、音响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表达了嵇康对音乐独到的见解和由衷的喜爱。《琴赋》所表达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声无哀乐论》基本一致,即主张“声无哀乐”。《声无哀乐论》一文,充分展示了嵇康在音乐理论上的高深造诣。千百年来,众人对它或誉或损,褒贬不一。钱钟书先生对《声无哀乐论》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说它“体物研几,衡铢剖粒,思之慎而辨之明,前载未尝有”:刘勰说它“师心独见,锋颖精密”;鲁迅先生说嵇康“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指的就是这些方面。在这篇著作中,嵇康运用魏晋玄学“校实定名”、“辨名析理”的方法,系统地探讨了音乐的理,音乐的本质、和声、曲调以及“礼乐之情”等艺术本体论上的问题,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音乐理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艺术的自觉的时代”。嵇康身处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因此当时的统治者一度把音乐作为维护其血腥统治的工具,大搞礼乐结合,无视音乐的自身规律,把音乐当作政治的奴仆,当作宣扬唯心主义、愚弄人民的工具。《声论》中的“欢放而欲惬”肯定的是娱乐作用和审美作用,而不是社会的道德教化作用。因此以“道”的自然为儒家的名教辩护,提出“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作为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公然鄙视儒教尊奉的圣人,针锋相对地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从而打击了统治者“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虚假活动,推翻了反动统治者把音乐作为“名教”工具的理论基础,摧毁了汉朝以来的夸大音乐作用的神秘主义音乐观点,为音乐摆脱“名教”束缚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观点以及涉及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1 “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嵇康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从声音的自然属性方面确定,声音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 “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音,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夫哀心藏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因乎无象之和声而后发;其所觉悟,惟哀而已。”此为嵇氏《声无哀乐论之主题所在:“哀乐”是主体一人所具有的属性,在声音中无法争得。无论创作,欣赏,“哀乐”都存在于主体之中,音声只不过是“哀乐”的媒介与延伸。
  
  3 “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肯定了音声具有自然和谐之美。
  嵇康的观点是:音声是自然的声响,它本身无所谓“哀乐”。“哀乐”在人思想情感是人特有的属性,音响无此特性。
  
  三、《声无哀乐论》的出现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声无哀乐论》在人类音乐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音乐艺术的独立性。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家汉斯立克的“自律音乐美学”认为“音乐的内容只能是音乐音响本身,而不是外来的情感、语言、映像,或其他如比喻、象微、符号之类的东西。音乐是不取决不依赖音乐以外任何东西的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中西、古今论点如此相似,异曲同工,实为音乐美学史上值得深加研究的课题。充分说明了一千七百年前,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早熟,使我们不能不对《声论》作者“师心独见,锋颖精密”语之睿智奇才,敬佩叹服,并且更加证明了《声无哀乐论》对人类音乐思想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主要意图,首先在于艺术本体论。嵇康一反传统的儒家音乐政治学,针锋相对提出:艺术不附属于政治。音声之和,是音乐本身的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等无关。这在当时众口一词、陈陈相因的儒家音乐政治观念统治的氛围里,可谓石破惊天、振聋发聩,具有巨大的震撼力量。这个理论不仅在中国音乐理论、中国美学史上,甚至人类的精神宝库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艺术史和美学史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
  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课题号09YJC760025。
  
  参考文献:
  [1]管锥编[M].中华书局,1986.
  [2]文心雕龙·论说[M].
  [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J].
  [4]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6]吉联抗,嵇康·声无哀乐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十二个五年规(计)划的指导方针看,我国改变了和正在改变三个面貌,经历了和将要经历三次历史性转型。  【关键词】 五年规(计)划 指导方针 发展进程  Abstract : From twelve five-year plan) rules (delimit guidelines show that China changed and is changing three appea
本文依据牛顿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的基本知识,首先对带电谐振子在均匀外磁场中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从电容率的角度讨论了它的极化特性,最后对带电谐振子在非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桥梁的兴建规模日益扩大。在公路桥梁的设计中,大部分采取了桩基的形式。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就非常容易引发事故,造成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文章探讨了公路桥梁桩基的施工质量控制,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路桥梁;桩基施工;质量控制  公路桥梁基础的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座桥梁质量的根本问题。由于基础工程是隐蔽工程,缺陷较难发现,且较难弥补或修复,这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立足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活动及心理暗示和启发,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支持和表扬学生的创新行为,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废弃“举手回答制”,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提出问题
本刊讯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对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进行部署。
本刊讯(记者杨春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受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和司法部法制宣传司的委托,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从2005年9月开始,
期刊
在数学的世界中,有些现象仅凭想象当然是不行的,初看时觉得是在意料之外,但经过计算和证明,你会发现这些怪现象又在情理之中。数学太迷人了,你一不小心就会喜欢上它,想不断地研究它。  化简分数可以直接去掉分子和分母中相同的数,两个数的和竟然可以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需要各位数分别相乘求和……这是真的吗?带着疑问,我们一起去“数学商店”里瞧瞧吧。这些数学怪现象保准让你大吃一惊!  捉摸不定
一、宝钗之和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薛宝钗也。有什么好吃的,上至老爷夫人,下至丫环奶娘,宝钗自会在各房里备一份,礼虽有薄厚之分,却情义尽至。而对情敌林妹妹,她不计私利,友善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叫养由基,他练就了一手好箭法。勇士潘虎也善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众人鼓掌喝彩。潘虎扬扬自得地向养由基拱了拱手,表示请他多多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太大了,我要射百步外的柳叶!”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命人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心。他拉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