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教学对话中培育学生语感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41805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语主体凭借语感与言语世界发生联系,通过语感培育言语生命的言语智慧,以此实现“立人”的目的。语感具有直觉性和整体性,以《天上的街市》教学为例,探究培育学生语感的路径,找寻语感教学形式化、线性化外部操作有效方式。朗读文本,培育听觉语感;感受文本,培育视觉语感;品味文本,提升语理能力;仿写文本,内化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感;文本教学;教学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1A-0069-06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最近在《光明日报》一篇文章中写道:“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在培养学生对汉语特别是对汉语书面语的丰富语感上。”[1]其实,关于语感与语感教学的探讨一直行走在路上。1924年最早提出“语感”一词的夏丏尊先生说过,“一般作为教师的,特别是国文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进一步明确:“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2]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感受能力,具有直觉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备受语文专家学者推崇,但由于教学目标难以客观化,又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揭示阅读实践的形式,许多教师“想去却是逼真的”,但口里说不分明。下面,笔者就以《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为例,探究在文本教学对话中培育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路径,找寻语感教学形式化、线性化外部操作有效方式,以求教于语文同仁。
  一、朗读文本,培育听觉语感
  吕叔湘先生曾经把语感具体化为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苏廷桢教授说,“语感基本传达媒介只能是语音,所以语感也就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发生的心理語言现象”,有声语言是其基本存在方式。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感包括听觉语感和视觉语感,既管输入也管输出,而语感最典型的形态是以输入型听觉语感为范围。萨丕尔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主要的是一个听觉符号系统。语言作为纯粹的外表工具,它的循环起始于并且终结于声音的领域。”[3]听觉对作用于它的语音具有一种“翻译”功能,也就是语感功能。因此,培育听觉语感是文本对话第一要义,在诗歌教学中预设为以下两个层面。
  (一)口耳相通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出,文章“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姚鼐在《与陈硕士》中认为:“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但若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读古文务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语音被认作一种简单的、不能分析的感觉。汉语本身具有音韵美,诗歌语言更是平仄合韵,抑扬顿挫。因此,要让朗读成为学生认知文字,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悟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言语活动。
  《天上的街市》没有生字词,诗歌意境优美,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节奏舒缓,适宜朗读。教师在舒伯特小夜曲中导入文本后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语速适中,读清节奏,读准重音。结合初读感受,师生一起画出诗歌朗读重音与节奏。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4]
  本诗节奏以三拍为主,每节尾句四拍,较长的诗句也有四拍,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等。人的听觉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意义”可以不通过思维,直接经由听觉来整体提取完成,特别是“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的时候。正如语言学家洪堡特所指出:“语言形式关键在于使意义真正渗透入语音,使感知言语的听觉完整地从语音中提取意义,而摒弃所有与意义无关的东西,并且使语音仅仅依据意义得到限定。”[5]这说的是理解语言两个阶段,“使意义都渗透入语音”,即音响信息原始编码感知过程,“从语音中提取出意义”指听到词音后从大脑心理词典中检索它所代表的意义。诗歌教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的音韵中浸染,学生合着诗歌节奏熟读成诵,然后回忆、理解、消化,目的是将诗歌语言内化为自己有声语言。
  (二)心口合一
  诗歌表现在语音上具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旋律感,当这种言语节奏感和旋律感完美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定的语调。文本对话就是“运用这种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言语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当这种语调和情感之间建立了一种心理联结后,当他再遇到具有类似节奏和旋律的言语材料时,立刻凭音乐感就可以直觉到同样的感情内涵。”[6]语感也是一种感情,感知、领悟、把握言语的情感是语感的最高功能。朗读不但能增加感官感受,而且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还能融作者、读者、作品三者为一体,更好地把握作品深奥的意蕴。学生对于《天上的街市》的声律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指名朗读,提出学习要求。
  读准语调,读出情感。
  (1)应该使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2)你能读出诗歌的情感吗?使用如下句式说说自己的收获:从 诗句里,我读出了 感情内容。
  学生有感情朗读后,教师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恬静、美好、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时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节奏不宜强,语调轻松、柔和、舒缓。结合相关的诗句,学生读出天上街市的美好,牛郎织女正在天街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读出诗人对光明幸福的真诚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读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当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取得了联系,“言”和“意”就有机融合了。
  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言语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阅读作为一种心灵对话是通过语感进行的。“语感在听觉主体的感知中,把客观的物质的言语形式转化为主观的精神的现象。转化始于听觉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感知,在感知的同时生成声音表象,并直接转化为语意表象”。[7] 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脑海里浮现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结伴闲游场景意象,渐渐地“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通过对诗歌平仄节奏作出灵敏反应,准确再现诗人语气语调,经由语感的渠道与诗人注入言语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对流与契合,这样,学生感悟了诗歌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慢慢积淀语感。   教学中恰当引入语文知识作为支撑,有利于理解诗歌,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教师在引入语文知识时候,不能简单让学生指认某一节、某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或哪一种修辞手法这些陈述性知识,而要从语文知识的运用功能角度出发,带领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动态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的,效果如何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如《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运用联想,后面三节运用想象: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类比联想,将天与地连成一体,无数的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根据古代神话“牛郎织女”的传说进行二次创作,并借助丰富奇特的联想与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而诗歌中“不甚宽广”的天河变得“浅浅的”,牛郎织女自由往来,有时提著灯笼双双游逛天街。教师引入联想和想象等语文知识展开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意境,也使诗歌阅读教学摆脱蒙昧昏聩状态。教师最后用PPT显示“联想和想象”知识,加深记忆。
  (二)语理跟进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语感偏于言语的运用,而语理则偏于语言的认知;语感偏重于直觉感悟,而语理侧重于理性分析。二者的区别是前者重视感悟,采取的是归纳法,后者重视规律应用,采用的是演绎法。语感和语理二者是对立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14]。语言教育应该是“语感基础—语理跟进—深化的语感—深化的语理—更理想的语感……”循序渐进式上升的过程。没有一定的语感积累,纯粹的语理分析使得学生云里雾里手足无措;没有适时的语理介入,文本对话只会一直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窘境。学生有了一定的语理知识和良好的语感之后,剩下的便是以“渔”求“鱼”,扩大阅读量,深化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问题了。为了进一步鉴赏《天上的街市》艺术手法,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思,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天上的街市》与《死水》,分析两首诗歌不同的艺术手法并探究原因。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显然,学生识别出诗歌中联想和想象艺术手法与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并不困难。但是仅仅于此,那只是识记陈述性知识,距离语感还很遥远。语感的对象不是语言内容而是言语内容,言语内容是语言内容依赖语境生发出的内容。语感,也就是通过言语形式对语言内容与语境内容的联系的把握。[15]因此,理想的语感需要语理的深化,语理的深化需要语境内容的有效介入,而知人论世就是一种语境分析法。1925年的《死水》和1921年《天上的街市》背景相同:五四运动的浪潮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圈养的各派军阀钳制着,社会现实可谓“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表达,为何?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其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诗作“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郭沫若是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借幻想的光明以指斥现实的黑暗已成一切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共同笔法。郭沫若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追求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由地上“街灯”联想到天上“星星”,又由“星星”想到“街灯”。又通过想象改写了神话“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古今截然不同!诗人借助对美好与自由的憧憬,表达对推翻旧社会的坚定。
  四、仿写文本:内化语用能力
  李海林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唯一表达,而“语用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语用目的的基本内容也可以表述为语感目的”。[16]语感作为对言语对象的一种心理反应,是由言语对象转化而来的。言语对象如果与言语主体之间在内涵上存有相似层面(方面),与言语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并进入言语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心理结构的组成要素,就说明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实现了“内化”。语感又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迁移。通过课文中介实现言语主体的内化迁移是语用教学的价值追求。语感迁移有三种类型: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之间,言语内容与言语内容之间,言语形式与言语形式之间。[17]《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包含以下两个层次迁移。
  (一)语意迁移
  语感“表现为对作用于读者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18]言语主体通过对言语作品的反复听和读,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在其大脑神经系统中多次出现,以至形成一种牢固的联系,这时候便可以进行说和写的训练即“语意迁移”。“语意迁移”是建立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之间迁移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言语形式最初触发,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的迁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天上的街市》,设计学生课堂练笔,就是通过诗歌中的比喻和想象的言语形式内化建立学生的语感图式。
  回读课文,续写练习。
  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两节今天“看到(想到)”的天上街市景象。
  天上的街市(当代版)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 , 。
  我想他们此刻, 。 , 。
  请看学生作品: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浪花追逐着碧浪。那哼着小曲儿的浣纱仙女,点亮太白多情目光。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都屏住了呼吸。不信,请看吴刚领着嫦娥,正朝向杨利伟挥手致意。
  从学生的续写小练笔看,学生已经理解诗歌的联想与想象的表达技巧,检验了他们的语言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在能够合理使用句式的情况下,传递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认知。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进行先期储备,为的是学习运用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学生通过写小练笔等形式对已有的经验、知识、能力进行融通和升华,触发灵感,举一反三,在语言实践中不断生长语感。正如皮亚杰所言,“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当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中,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观照,概念性的语词被激活、唤醒。如此过程反复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逐渐形成个体语感”。   (二)语形迁移
  “语形迁移”就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形式之间的迁移,即由言语形式引起的向另一言语形式的迁移。“在言语活动中,一定的言语内容必然联系着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的联系也必然表现为一定的言语内容的联系,当某种言语形式的联系逐步固定化为各种言语模式,而‘语形’就具备了相对独立的意义”。[19]《天上的街市》作业超市设计如下:
  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完成下面两小题(任选一个)
  (1)仿句: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牵牛花开放了, 。
  (2)模仿《天上的街市》另写二、三节诗。
  示例:
  (1)牵牛花开放了,好像吹起了一个个小喇叭(好像鼓起的一只只船帆)。
  (2)《童年的春天》李曉奎
  天边的星星若隐若现/好像是儿童扑闪扑闪的眼睛/一双双眼睛一闪一闪/好像是一群明明灭灭的星星
  我想那奶声奶气的笑语里/一定藏着色彩斑斓的春天/梦里梦外开着红花/铺着绿草/一只风筝把三月三拉到半空
  你看那几只赶路的燕子/不小心洒下一行又一行方言/满头大汗的东风跳落到麦田/坐在柳枝上悠闲地荡着秋千
  语感以“读”和“悟”为出发点,以“说”“写”为归宿。仿写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即时迁移联想和想象知识,锻炼他们发散思维和由此及彼的想象能力,更是想凭借课文这个“例子”,启发引导学生找到原有语感图式与言语对象之间的相似层面,使二者实现一定程度的联结,而这个“相似层面”就是“语形”。为了追求语感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语形的选择必须“超出学生语感图式框架和范围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打破学生原有图式结构、重组新的语感图式的目的”,因此,借助“说”“写”实践以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
  文本教学对话中,将言语作品的“意义”凝聚在言语中,沉浸于言语主体的精神世界,并且与主体精神世界达于同化状态,交融成一体,进而形成语感能力。“运用真善美的言语作品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精神境界”,锤炼学生语感即锤炼学生人格。语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具有建构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发展学生言语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性,通过语感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通过语感培育言语生命的“语德”,以此实现“立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俭明.语文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培养语感[N].光明日报,2017-04-30(8).
  [2]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64.
  [3]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
  [4][1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00.302.
  [5][7][18]倪文锦,王荣生.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18.227.217.
  [6][10][11][15][16][17][19]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9.238.240.241.290.232.233.
  [8][12]王尚文.语文教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65.167.
  [9]李顺.语文教学本质新谈[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19.
  [14]陈振兴.“语感·语理·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陇东学院学报,2014(5).
  责任编辑:石萍
  Abstract: The speech subjec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peech world by virtue of language sense, and the speech wisdom of speech life can be fostered through the sense of language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people. The sense of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with intuition and entirety. Taking the case of The Streets in the Sk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language sense and seeks the effective ways of formalized teaching and linear operationalization of the language sense. Reading texts aloud cultivates the auditory sense of language, feeling texts fosters the visual sense of language, savoring texts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imitating texts internalizes the pragmatic ability.
  Key words: sense of language; text teaching; teaching dialogue
其他文献
摘要:技能教学已成为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水平的主要途径,直观地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毕业生要拥有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技能和适应新技术革命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学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重任。机电专业作为我校的品牌专业,在教学中不断改革与创新,取得较好成绩,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市场需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摘要:“调光台灯的制作与调试”课题是中职校电子专业《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该课题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从内容、学情、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详细叙述了教学设计的流程,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35-04  當前,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100多年前的语言也正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众声喧哗的最好写照。在这样的时代,存在即是合理,人们倍感焦虑和撕扯。如果说在这样的大时代,还有一样事物必须跨越模棱两
摘要:中职项目课程开发应依据一定的流程、实施步骤和开发原则。采用“任务引领,企业定位”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方法有利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职;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4-0063-03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要求,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
摘要:南丁格尔精神在有护理专业的职业院校育人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通过组织对南丁格尔精神的诠释,以南丁格尔精神引领构建院校文化,并积极践行南丁格尔精神,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南丁格尔精神;学校文化;文化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2C-0031-04  南丁格尔精神对护理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有护理
摘要:公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走向。基于涉及教育满意度的七个维度,对L市1万余名家长、学生、教师、教育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公众对教育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尤其是教育效能、教育质量、教育收费等方面满意度高,但是在教育公平、教育过程等方面满意度相对较低。建议严控择校现象,逐步实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的公平;推进基础教育均衡,逐步缩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改进教育评价,逐步促进每所学
摘要:高职层次学生在建构和运用“感谢”图式时,能够完整地表征出图式内基本要素,并有效区别凸显性和非凸显性成分。在注意力定性梯度调整上,学生能够根据注意力分配情况,对不同突显度的概念进行区别性调整。但在注意力定量梯度调整能力上,学生之间出现分化。高职学生的图式增长操作能力存在欠缺,学生不能有效地对原图式进行拓展,图式运用较为僵化,灵活度欠缺。比较显示,高分组学生在分配注意力时,能使用多样化识解手段以
摘要: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内涵建设未为抓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77-04  20载筚路蓝缕,她高擎“以人为本,生动发展”的旗帜,呼应社会发展的
杨孝如 教育科研: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支撑  李润洲 作为儿童的儿童  刘黎明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经验教育理   论及其现实价值  杨金林 “上教若水”:我的教育观  陆莉玲 “启智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瞿 燕 走向高品质的课题研究  金虹霞 校本科学课程的系统化开发与实施  王九红 教学机智从哪儿来?  梁 莉 教师写作要建立新的文本方式  曹 慧 变中有守 守中求变  张 娜 学前
对眼前两份娄老师时隔9年的《分分合合》同课教学设计和实录,脑海里不由冒出一连串问题:这两次教学不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变呢?带着一系列问题,我沉浸到娄老师的文字中,试图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通过反复阅读,再三比照,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一、不变:游戏是儿童美术教学方式的永恒基调  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儿童的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游戏倾向。就美术的本身来看,无论席勒·斯宾塞的“游戏说”,还